这四幅画是吴石仙的作品,分别描绘了山水春色、水邨晚景、秋景山水和泛舟水上。他用边角法进行构图,通过不同的笔墨技巧,画出不同的山水面貌。看完之后,会有一个疑问,吴石仙这么画出于什么目的,他是偷懒,还是炫耀技法出众?其实,从细致的笔触,精美的设色就能看出来,不可能是偷懒。至于炫技的说法,还有一点道理。他通过笔墨变化,赋予边角法构图多元化的视觉感受。 边角法是传统绘画中常见的构图方法,多见于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创作中。边角法,也叫“边角式”,从名字就能看出来,画中主体部分占据一角。画家通过对比的方法确立画面主次关系,从而表现出特有的神韵。
左高右低,左实右虚,左繁密右旷远,强化对比,可以明确空间关系。自然山水是立体的,画中山水是平面的,把立体转化为平面,是画家在创作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古代画家用线条,勾画物体轮廓,解决了像不像的问题。至于如何解决空间变化的方法,直到唐末五代才明确了方向。 从传世作品看,隋代展子虔的《春游图》,已经开始尝试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不过到了中唐时期,李昭道画的《明皇幸蜀图》又开始“开倒车”,过分强调细节,让作品失去了空间感。五代画家董源、巨然等人,开始简化作品内容,画一座大山,弥补画家表现空间能力的不足。
在北宋年间,出现了成熟的“三远法”构图理念,结合散点透视,确立了表现空间的主要方法。南宋画家,有感于山河残破、金瓯已缺,创造出边角法构图。直观的感受是,画中的大山从一座变成了一组。哪怕有主次之分,也有溪山无尽之意。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吴石仙所处的时代,三远法构图再次发生变化,结合焦点透视理念,赋予作品强烈的真实感与代入感。宋代画家一直强调的可居可游,在吴石仙的画笔下成功实现。
欣赏的时候,可以遮挡住画面左侧高大的山体,就会发现右侧的景致有一条“视平线”,还隐藏着一条“视中线”。这两条线的交叉点,就是画中最深远的地方。整体上,遵循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细节上找到了视觉焦点。吴石仙用边角法构图,解决了传统山水画的空间变化难题。 相似的构图,说明经典,说明成功,说明表现力十足。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吴石仙为什么喜欢用相似的构图,画不同的景色了。他的尝试相当成功,让作品看上去有种鲜活的美感。当人们都想入画游览的时候,说明吴石仙成功了。
当然了,仅凭四幅画无法全面展示吴石仙的艺术成就。他能别出机杼,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夸他一句出类拔萃,应该不会过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