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四章导读:摆脱物逻辑

 庆友尊者 2022-08-25 发布于安徽

第四章

虚空证道章

第一段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①。

渊兮,似万物之宗。

第二段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第三段 湛兮,似或存。(湛,zhàn,清澈透明,不动)

第四段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版本校订】

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此句一般断句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或“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或不断句。

【章名释】

虚空证道章:凡夫并非真凡夫,凡夫都有见道的渴望。证道是人的终极诉求,但世人证道无门。离物入空是证道的第一妙门。世人见物,心中被物的逻辑反锁。要从物逻辑的反锁中解脱出来,只有离物入空。哲学家常常仰望星空,这是希望挣脱物逻辑的反锁。

【义理】

上二章已经提出天地万物创生(宇宙生成)的原理,揭示无为法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不是人的有为心能够成就的。宇宙的创生只有依靠无为的巨大力量,这一力量被世人普遍忽视,老子特别倡导无为法。创造天地万物依靠无为法,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无为法(有为法只是补充,认识无为法才能使有为法发挥积极作用),认识无为法是第一要务,“虚其心”才能认识无为法,才能真正“强其骨”,永葆生命力的强大。人们的心只理解有为法,一旦理解无为法,这颗心就无比强大,可以在生灭变化面前如如不动,不再被欲望牵着走。老子提出的概念是惊人的,“无为”就是一个惊人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其他学派那里是没有的,一下击中要害。科学家一直感觉到一种天体现象,把一切都吞没,但研究无法深入,直到科学家命名为“黑洞”,这一天体现象的研究才真正的深入。“无为”就是这样一个黑洞,一旦被老子命名,几千年来就一直吸引精英们的大脑,因为确实存在这样一个黑洞,而且是一个比宇宙学的黑洞吸引力更强的黑洞,。

无为法来源于“道”。“道”本身是一个黑洞,现在又引出另一个黑洞。如何认识“道”?老子一共提出了四种方法,分别是离物入空见道,体无见道,即物见道,子母双照见道,可以称为见道四门。人们为什么没有看见“道”呢?这是五官的结构造成的,眼睛见有不见无,被所见之物“逻辑反锁”。老子提出离物入空,就是要离开所见的物,解除物逻辑的反锁。哲学家仰望星空会智慧大开,这就是离物入空的威力。物是存在的,虚空也是存在的,但眼睛见物不见虚空,虚空就在物的周围,遍满一切处,但眼睛毫无反应,这是物的逻辑锁住了大脑。眼睛不离开物,周围的虚空是无法看见的。人们见到三只白天鹅,思维中就出现第四只白天鹅的推断,这就是物逻辑的反锁效应。

老子说“道体如虚空”,看见虚空就能够见道。对于怀疑道的存在性的人们,这是强有力的证明。哲学家仰望星空就是要离物,不是仅仅仰望星空。庄子把地球人称为“横目之民”,即眼睛横长的物种,这是寻找食物的物种,不是仰望星空的物种。老子进一步说,虚空是存在的,只是搜寻食物的眼睛没有注意罢了,而且虚空是有大用的,没有虚空物也无法安立。虚空是天地万物的来源,这就是虚空的大用。老子又进一步说,道体“如”虚空,不是虚空,虚空只是指示器,如同厕所的指示牌,要透过虚空领会道体(穿过指示牌进入厕所)。老子提出“如”的学说,或、似、若、象都是“如”,此章一口气说出了“五疑词”。什么是“如”呢?一位弟子说“有物相似曰如”,神会回答说:“无物相似曰如”。“道体如虚空”应理解为“道体不如虚空”,如而不似。“如”的思想是贯穿整部《道德经》的,“如”是非确定性,不是确定性。道体与虚空的关系就是如此,后文“世人皆谓我道大,似不肖”(67章),更明确的说“道”是无物相似。老子不想用任何一个名字来称呼“道”,因为任何一个名字都有误导的危险,都会传达一种错误的信息。佛经说“如”,怕人不信,又说“真如”,怕被认为又是一物,再说“如如”。离物入空,又“如虚空”,入虚空又离虚空。《列子·天瑞篇》说:“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往复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疑”字就是“如”,不敢确定,不能确定,但必须从此过。人不能固化的看待一物,也不能固化的看待虚空。只有妙心能够不固化的看待,徼心只能固化的看待,这样的心就是离物入空也一无所获。

此章与后面二章构成老子道宗的“创世纪”,古代称为“天论”,今天的“谈天”就是出于古代的“天论”。庄子时代的邹衍是“谈天第一”,被称为“谈天衍”,说天由“大九州”和“小九州”组成,中国是“小九州”之一,可见天地之大。老子从本原的角度提出宇宙生于“道”,“道”的体性是虚空性。“道”是宇宙的本原,是第一因,这可以看作一个最为有益的设定。

老子又提出粉碎物逻辑的修心法,这是对上章“虚其心”的深化,“虚其心”是极难极难的,所以说“挫其锐”,因为无始以来“物的逻辑”深深刻印在大脑神经中,并阻碍神经进一步生长。人的任何认识都与神经生长有关,哪怕是见物也是视网膜神经生长的结果。可以肯定的说,老子的脑神经生长不仅能够“见物”,而且能够“见物逻辑”,从而知道物逻辑对见无象的障碍。老子离物入空,仰望星空,又能够穿过虚空,领悟虚空背后的体性,如同常人见物一样,这是伴随着大脑神经的再次生长。把物逻辑粉碎了,则万物的同就显示出来,把泥牛泥马粉碎,泥巴就显示出来。有理由相信,艺术大师的大脑神经是经过再次生长的,这是艺术大师长期训练的结果。

老子随后说,“道”不是子,因为是万物之母,并且在天帝之先。古代文化中普遍认为天帝是最古老的,老子重新架构了宇宙秩序。今天的量子力学把非确定性作为最基本的原理,老子对非确定性有深刻的直觉(详见16章),天帝已经是一种确定性了,故不可能成为本原。

此章分四段。有注家认为第二段不上下不协,恐非。

【释句释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体就像虚空一样,却有无穷无尽的大用。

冲:虚的别名;用:含藏的用,即庄子《齐物论》的“庸”(“庸者,用也;用者,通也;通者,得也”);不盈:盈满的反面,盈满即枯竭,如内存枯竭。

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的冲虚正是万物的来源,虚空中含藏万物,如含藏无量水的大海;似:如,五疑词之一;万物之宗:万物的祖宗,万物的创造者,源头。

挫其锐,

粉碎心中顽固的物逻辑。眼虽离物,心未离物,被无始以来的物逻辑反锁。挫:强力粉碎。

解其纷。

消除物逻辑的余末、微尘。解:分解,碎化为无。纷:余尘,能染污、缠绕人心。

和其光,同其尘。

应为“同其尘,和其光”,叶韵而倒,尘与尘同,光与光同,光与尘同。粉碎物逻辑,消尽余末,则一切无碍,如光光无碍,尘尘无碍,光尘无碍,这是玄同的描述(见56章)。大都解为“和光同尘”,并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是错会经义。这里是强调粉碎束缚,得至无碍。没有物逻辑束缚,无碍自然得至。这是离物入空,面对虚空后再体会道的体性的心理觉受。

湛兮似或存。

清澈若无物;似或:如如;存:确实存在,以大用可知。

吾不知谁之子,

万物是子,不是母体,是现象不是本质。这里提出母子论,母子论即是本末论,第52章正说道生万物的母子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王弼顿时开悟。

象帝之先。

远古华人以为天帝是最为古老的,是最初的造物者。老子明确说道在天帝之先,天帝是不可解释的,道的建立使宇宙的可解释性大为提高。解释道是极为困难的,但提出了认识第一因的大方向,激励有智慧的大脑去不断探索,实证。帝:天帝,天神。

【译文】

第一段译文:

道体如同虚空,但妙用不可穷尽,无边无际,没有盈满穷尽(没有枯竭)的时刻。

补充译文:牛马有形,以实为用,道体不可见,以虚为用。世人只知以实为用,不知以虚为用。以实为用尽于形骸,以虚为用无边无际。

第二段译文:

粉碎坚固的物逻辑,消尽物逻辑的微细尘末,解除一切心的束缚。使光与光玄同无碍,尘与尘玄同无碍,光与尘玄同无碍。

补充译文:世界上最坚固的不是金刚石,而是世人的坚固意念,因为意念中具有坚固的物逻辑,即使摧毁还会再生。身体可以被摧毁,但坚固的物逻辑无法摧毁,久久过去,牛马已经荡然无存,牛生牛、马生马的物逻辑依然完好无损。北冥中已经没有鱼,鱼都化而为鹏;天空中已经没有鸟,鸟都飞到六合之外了;但北冥有鱼,天空有鸟的物逻辑坚固如初。牛马不能玄同,鱼鸟不能玄同,世人在小逻辑中不能自我出逃。“虚其心”就是要粉碎坚固的物逻辑,再进一步消尽物逻辑的基因尘埃,还我一片万物玄同的郎朗乾坤,清平世界。泰山虽然巨大坚实,但如光如尘,不可触摸,似有还无。星球之大也是如此,万物都是如光如尘,不可触摸,似有还无,所以是玄同无碍的。世人的眼睛见不到这一层,只有慧眼才能见到这一层。

第三段译文:

清澈无物,湛然不动,惚兮而无,恍兮而有,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二可之间,但我确信是真实存在。

补充译文:道是非确定性,又是确定性。因为确定性来自于非确定性,而非确定性是确定的,即非确定性是确实存在的。透过非确定性的真实存在,我认识道的本体。

第四段译文:

我不知道是谁的儿子,它的母亲是谁?但似乎是天帝的祖先,是天帝的亲生(父母)。

补充译文:道是第一因,所以没有亲生父母。宇宙万物都是道之子,是道所生。宇宙万物不是自生,不是自因。理解道才能理解宇宙万物,否则茫然无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