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几件彭州出土的金碗金盏 来自中国最大的金银器窖藏

 历史探奇 2022-08-25 发布于河南

川观新闻 2018-09-25 18:06

瓜形金盏

川报观察记者 吴晓铃/文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图

正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举行的《金色记忆——中国十四世纪前出土金器特展》上,来自彭州博物馆的菊花形金碗、瓜形金盏、五曲葵口金盏以及圈足金杯,其匠心独运的造型和精湛工艺,引人注目。展览策展人黄玉洁介绍,这批金器1993年出土于彭州天彭镇西大街的一处基建工地,此次出土的文物一共达350余件之多,可辨认器形的有343件,其中金器27件、银器316件。这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规模金银器窖藏,被誉为“天下金银第一窖”。

菊花金碗

300多件金银器重见天日

1993年12月,彭州市区天彭镇西大街基建工程中,工人意外发现了这处窖藏,无意间打开了宝藏的大门。当地文管人员赶到现场展开抢救性清理,出土了文物350多件。考古专家对这些昂贵的金银器具进行鉴定整理,发现它们大多属于南宋时期。

圈足金杯

专家们很快对这批金银器的精美和珍贵感到震惊。一件名为“菊花金碗”的文物,高4.6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4厘米,重124克,它被用锤揲技术打造成了绽放的菊花瓣形状。在碗心,还装饰了圆形花蕊,花蕊四周再刻了叶脉纹,工艺十分精湛。更让人欣慰的是,这件金碗是300多件金银器中唯一一件带了年号和铭文的器具。铭文为“绍熙改元舜字号”。“绍熙”为南宋元年,“舜字号”代表的可能是作坊的名称。这件金器提炼纯度已达到百分之九十多,说明宋代对金银的提纯技术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如果说这件金碗像一朵盛开的菊花,那同时出土的多件金银器,也都是各种“仿生”造型:此次展出的瓜形金盏呈五瓣,就像切开的半个瓜,顶端有外鼓的瓜脐,尾部是瓜蒂,由萼、藤和蔓扭成器柄;五曲金盏的器壁由五瓣相互叠压,内底錾刻五片叶托起的五瓣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国内古代金银器研究权威专家齐东方介绍,“从唐代开始,由于国泰民安、财富聚集和相对自由,使金银器成了人们的追求。”而到了同样富足的宋代,金银器的造型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后来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这批窖藏中的金银器,有115件都评为了国家一级文物。

窖藏之谜或与宋末战争有关

如此大量且精美的金银器,为何会被它们的主人窖藏于地下呢?

五曲金盏

考古人员发现这处窖藏并非匆忙间随意掩埋。窖藏离地面两米多深,窖底、窖壁都用青砖砌成,上面再用几块条石覆盖。经过测量,这处砖窖长1.2米,宽1米,深0.9米。窖内的金银器摆放得十分整齐:贵重金器先放在一个大的银钵内,下窖的时候再按先大后小的顺序依次放入。相同的器形叠在一起。为免器物摩擦损伤,大多数器物还用麻纱布缠裹。专家们由此认为,这处窖藏和那些把东西藏在罐中甚至直接埋入地底的相比,显得十分冷静。

在对窖藏器物进一步研究时,专家还发现这批金银器都是日用之物。此外,还发现很多器物上都有铭文,并且刻有“董宅”“董”等字样,说明它们属于一个董姓的富豪。这些器物大多还是成套的,因此极可能用于大型宴会。

种种蛛丝马迹,让专家把窖藏之因直指宋末战争。当蒙古铁骑长驱直入杀进四川,百姓只能把财富深埋于地下开始逃亡。这家姓董的富户在战乱来临前,将财富精心掩埋,还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重回故里。700多年以后,重见天日的宝藏倒给现代人留下了南宋富庶的珍贵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