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降理论在儿科临床运用

 tnj660630 2022-08-25 发布于江苏

       升降理论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体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相对平衡,全赖脏腑升降气化功能的协调。人体的营卫运行,经络贯通,胃肠出入,清浊之分秘,津液之输布,无不体现了脏腑升降出入的机能。人体脏腑依靠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其所需,排其所弃,以达到机体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化生成长。升降运动在一定范围内,按照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运行。脏气上升,则腑气下降,脏气下降,则腑气上升。例如:肺气下降,则大肠气上升,脾气上升,则胃气下降。如果升降气机失调,反常,都可出现病态。例如:胃气不降则上逆,以至通降失调,轻则表现气滞纳少,重则表现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甚至疼痛,治疗时如寒邪犯胃,通降失调,则宜疏邪化浊和胃。又如肺气不降,可影响胃失通降,治疗宜肃肺和降;肝气犯胃则应舒肝和胃;腑浊不通,则应温运和胃;脾胃失调者,应益气运中;胃阳不足者,应微辛通补;胃阴不足者,应甘平甘凉润养胃阴。总之,升和降都是脏腑气化的运动,调之则和,失之则危。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图片

      升降运动往往与每个脏腑功能有关。如肝之升发,心火下降,肾水上升等等。但在五脏中,脾肺的升降活动更为突出。李东垣说:“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罗天益说:“人身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由此可见,没有脾肺升降运动,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收葳,饮食精气无法吸收,废浊之物,无法排出,不能完成“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转功能。因之,笔者在临床治疗中,掌握升降出入的气化生理功能,进行辨证论治,每获效益。兹择录点滴病例,以供参考。

图片

       病例1:

      黄××,男,10个月。发热半月不退,日轻夜重。经他院以“上感”“肠炎”治疗,烧仍不退,大便稀薄,一日2~3次,有时呕吐,偶有咳嗽,在×院大便检查:脓球(+)。现症:面色黄瘦,舌质红,舌苔薄白,指纹红紫沉滞,大便稀薄,气味大,体温T38.6C。乃风热夹滞,治以升清降浊,和解化滞,清热理肠。

      柴胡6克,葛根6克,白头翁9克,马齿苋24克,三仙各9克,广木香6克,风尾草9克,陈皮6克,防风6克。

      进上方3剂后,烧已全退,呕吐也止,大便转好,一日1次,惟咳嗽纳少,再以清养脾肺而愈。

       银花12克,云茯苓12克,山药12克,法半夏6克,前胡6克,枇杷叶12克,化橘红6克。

       风热阻滞肺络,肺气肃降失常,故发热咳嗽。乳食停滞中焦,脾胃升降受阻,脾气不升则便泻,胃气不降则呕逆。风热为阳邪,脾为至阴之脏,脾病则至阴之脏衰。至夜阴寒主时,脾脏益弱,阳盛侵阴,则侮所不胜,故发热夜重日轻。方用柴葛解肌汤、白头翁汤化裁加减而获效,再以清养善后而收功。

图片

        病例2:

       陈××,男,8个月。发热咳嗽10余天,日轻夜重,头颈汗多,纳呆食少,大便3日未解,曾在×院按“上感”、“气管炎”使用青、链霉素,庆大、卡那霉素,症状未减。现症:体温T38C,舌苔薄白,质红,指纹紫,表情尚好,腹软,心肺(一)。乃风热夹滞,治以疏解化滞通便。

       柴胡、葛根、荆芥、防风、秦艽、杏仁、前胡、锦纹、化橘红各6克,枇杷叶9克,三仙各12克,芦根24克,银花15克,法半夏9克。(3剂)

       进上方后大便已解,热退,咳嗽也愈大半,仍纳少食呆,再以调理脾胃而愈。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腑气不通,则脏气失调,故肺气不降。以防风通圣散、银翘散化裁,上下分解,表里同治,汗不伤表,下不伤里,疏解化滞通便之中,尤寓清养之意。

图片

       病例3:

       王××,男,4岁。脱肛1月余,迭经×院治疗无效(用药不详)。后又服中药如补中益气汤等等,亦未收效。平时口干索饮,小便黄。现症:肛门翻出,有少数分泌物,红肿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乃湿热郁滞,升降气机失调,治以升清降浊,益气清热。

       黄芪、太子参、枳壳、槐花、云茯苓各12克,地榆15克、防风、升麻、柴胡、白术、川连、广木香、陈皮各6克。

       复诊多次,守上方加减,半月而愈。肺合大肠,相为表里,脱肛有气虚、血虚、虚滑、湿热之别。本病例乃气血失调,湿热壅阻,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以黄芪防风汤,榆槐脏连丸加减而收效。

图片

        病例4:

       何××,女,3岁半。咳嗽,纳差。平时纳呆食少,容易感冒。半月前以“支气管肺炎”在×医院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出院后仍咳嗽不止,纳食减少。现症: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苔花剥,脉滑数。乃食痰内阻,肺气上逆,升降失调。治以化滞肃肺。

      南北沙参、三仙、云茯苓、枇杷叶、法半夏各12克,白术、川贝、前胡、牛蒡子、鸡内金各6克,冬瓜子15克,陈皮9克。

        进上方后,咳嗽好转,食欲渐增,再服六剂收功。本病乃饮食伤脾,以致食浊痰湿相互壅滞,肺气上逆,脾气不升,故以钱氏异功散加化滞润肺之品,调理升降功能而收效。

图片

        病例5:

        盛××,男,3岁半。纳呆食少,叼吵眨眼。一年以来,面色无华,纳谷不香,两眼干涩,喜眨眼,夜卧叼吵,大便干结,尿黄口渴,经多处治疗,无明显改善。现症:眼干发稀,苔薄白微厚腻,脉数。乃食滞眼疳,清气不升,九窍不利,治以理脾化滞养肝。

      太子参、云苓、石斛、决明子、夜明砂、三仙各12克,白术、陈皮、白芍、菊花、内金各6克,当归10克,冬瓜子15克。

      守上方服药半月而愈。饮食不节,内伤脾胃,以致运化无能,升降失常,肝血之源不足,目不得养,正如李东垣所说:“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方用钱氏异攻散化裁,佐以导滞醒脾、养血,调肝明目之剂而收效益。

                    ——《名医奇方秘术》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举杯邀明月,坐看白云生;

轻抚广陵散,牵谁梦中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