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成祖朱棣靠借兵朵颜三卫来靖难?根本没有这回事!

 逍遥_书斋 2022-08-25 发布于河南

前言:谈到明成祖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这一段叔侄之间的渊源,“靖难战争”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在中国历史上,在朱棣之前,还没有哪一个王爷可以在大一统的王朝时期造反成功过。对于朱棣的成功,有归结于建文帝及其辅政团队的昏庸,朝廷领兵大将的无能,但是朱棣本人的军事能力,相信也很少有人质疑。其中有一个流传很久的说法,那就是朱棣向“朵颜三卫”割地借兵,而这些蒙古骑兵成了打垮建文帝的核心力量。这个说法是真是假呢?今天笔者结合史料,对此进行一下刨析。

朵颜三卫的来历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六月,宋国公冯胜率领大军讨伐辽东。盘踞在金山(即勃勃图山,在今吉林省双辽市东北、农安县一带)的元太尉纳哈出投降,元朝在辽东的统治彻底瓦解。洪武二十一年四月,永昌侯蓝玉在捕鱼儿海将北元朝廷一举端掉,蒙古人被彻底打残。

文章图片1

电视剧《朱元璋》中的蓝玉影视形象

在明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感到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于是在当年年底的时候,统率各部落的故元辽王阿札失里遣使求降。次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下旨设立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司。其中泰宁卫在塔儿河(今洮儿河,位于内蒙古兴安盟境内与吉林省西北部)流域,朵颜卫在屈裂儿河(指洮儿河南支流)上游和朵颜山一带,福余卫在嫩江和福余河(今乌裕尔河,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流域。

(洪武二十二年五月)辛卯,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司于兀良哈之地,以居降胡。癸巳,遣使赍敕往谕故元辽阿札失里等曰:...尔阿札失里等知天命有归,率众来附,朕甚嘉焉。...今特于泰宁等处立泰宁、福余、朵颜三卫。以阿札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溪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所部,以安畜牧。...(《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六》)

文章图片2

朵颜三卫分布图

但是随着北元新汗的设立,朵颜三卫再次倒向其蒙古本族。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燕王朱棣奉命率出兵对朵颜三卫进行讨伐。对此《明太祖实录》和《明史傅友德传》都有相关记录。

(洪武二十四年四月)癸未,遣使命今上(注:指燕王朱棣)督颍国公傅友德,收捕番将阿札失里等。且谕之曰:今上天垂象甚切,须体天心。凡北平护卫及都司各卫隘口,必当整备士马,励精器械,严为守御,不可怠肆。(《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八》)

复从燕王征哈者舍利,追元辽王。军甫行,遽令班师。敌不设备,因潜师深入至黑岭,大破敌众而还。(《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由此可见,当时的朵颜三卫在明朝和北元之间首鼠两端,而且既远在黑龙江,战斗力又是不堪入目。作为深知其底细的朱棣,又怎么会去问他们借兵呢?那么问题来了,怎么会有“借兵”这个说法呢?

借了谁的兵?借了什么兵?

  • 宁王护卫究竟叫什么?

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历经近百年时间修缮而成,一向被认为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入门资料。在《明史宁王朱权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宁。...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明史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

在这段记录中,《明史》编纂者明确把朵颜三卫骑兵的支配权划给了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手上。《明史》还称朱棣起兵之后对弟弟手上的朵颜三卫垂涎三尺,终于耍手段将朱权及其部下收为己用。

通过笔者上文的梳理,宁王朱权就藩大宁的时候,朵颜三卫绝不是在他手下,而且朵颜三卫和“骁勇善战”这四个字也扯不上关系。那么宁王的护卫军是哪个呢?

文章图片3

宁王朱权画像

洪武二十四年五月,朱元璋为第十七子朱权设立护卫,名为营州中护卫。四年之后,宁王护卫被扩充为三护卫,兵源则都来自北平都司,和朵颜三卫没有任何关系。

(洪武二十八年四月)甲申,诏置宁王护卫指挥使司。北平都司调大宁左、右二卫,为宁王营州左、右二护卫。凡有差遣,从王调用。(《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三十八》)

事情到这儿很清楚了,宁王当然有自己的三护卫,他的名字叫营州三护卫!

  • 朱棣借兵的真相辨析

对于朱棣在大宁如何招降宁王,《明史》和《明太宗实录》的说法截然不同,我们就来看一下哪个记载更合理一些。

燕王遂自刘家口间道趋大宁,诡言穷蹙来求救。权邀燕王单骑入城,执手大恸,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谢罪。居数日,疑洽不为备。北平锐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燕王辞去,权祖之郊,伏兵起,拥权行。三卫彍骑及诸戍卒,一呼毕集。守将朱鉴不能御,战殁。王府妃妾、世子皆随入松亭关,归北平,大宁城为空。(《明史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

在《明史》的记载中朱棣以弱者形象取得朱权的同情心,随后派人进城暗中联络宁府护卫官军。趁朱权出城送别之时,裹挟朱权、宁王府家眷以及护卫官军一同返回北平。这个说法当然有可疑之处,《明史》记载在朱棣来大宁之前,“朝议恐权与燕合,使入召权,权不至,坐削三护卫。”也就是说在朱棣来大宁的时候,宁王朱权对于宁府三护卫的指挥权已经被削除。要知道大宁城内并不仅仅有宁王护卫,还有朝廷驻军。面对圣旨,朱权要么乖乖就范,要么像朱棣那样起兵谋反。按照建文帝朱允炆的尿性,此时的朱权即使没有被废为庶人,也一定在王府中被监视居住。

文章图片4

朱棣和姚广孝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明太宗实录》是如何记载的。十月六日,朱棣率军抵达大宁。城中的朝廷军队猝不及防,仓促间只能闭门坚守。朱棣率骑兵绕城侦察,恰巧此时遇上城墙坍塌,于是朱棣身先士卒,率军登城。

(建文元年冬十月)壬寅,师抵大宁。城中不虞我军骤至,仓卒关门拒守。上引数骑循绕其城,适至西南隅而城崩。 上麾勇士先登,众蚁附而上,遂克之。 获都指挥房宽,抚绥其众,顷刻而定,城中肃然无扰。 遣陈亨家奴并城中将士家属报亨。刘真等引军来援,军士闻家属无恙,皆解甲。 时宁王权三护卫为朝廷削夺者,尚留城中。至是皆归附,上悉以还宁王。(《明太宗实录卷四下》)

从逻辑上说,除了城墙突然坍塌这条有些奇怪,其他都比《明史》的记载更具逻辑性。大宁城中是有朝廷军队的,朱棣过来求见宁王,即使宁王愿意顾念兄弟之情,那些朝廷军队怎么会放过朱棣呢?这个消息传回南京,大家就不怕杀头充军么?而且就算城墙不塌,朱棣一样可以拿下大宁。这样一写,无非更显得朱棣夺位是“老天注定”而已,在之后的靖难战争中,这样的奇迹还会多次发生。

宁王护卫在靖难战争中的作用

作为战斗力相当可观的宁王护卫,朱棣当然不会浪费不用。从战后的封赏来看,营州三护卫在随同征战及守卫北平的战斗中都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 1、随同征战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庚寅,升营州右护卫指挥使张祯都指挥佥事。祯从上征讨,尝出哨徐州有功。故论报之。(《明太宗实录卷十四》)

而营州中护卫指挥佥事徐理更是因战功赫赫,在朱棣登基之后被封为武康伯,子孙世袭。

理,河南西平人。国初,从诸将征伐有功,积官至永清左卫指挥佥事,调营州中护卫。上举兵靖难,初下大宁,理诣军门见。后从战白沟、破雄县,徇山东,取沧州,攻藁城,定两淮。入师大小数十战,理皆鼓勇争先,所向克捷,累官至都督佥事,封武康伯,命还守北京。(《明太宗实录卷七十六》)

文章图片5

朱棣领兵出征

  • 2、守卫北平

(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壬申,升营州中护卫指挥使朱珤为都指挥佥事,旌其守城功也。(《明太宗实录卷十五》)

至于宁王本人,虽然无论是《明史》还是《明实录》都未曾记载其在靖难战争中的功劳,但是回过头来想一下:三年的靖难战争,每次朱棣率军在外征战,朝廷军队都会趁机攻击北平。虽然后来史书把守城功劳都颁给了当时的燕王世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还有当时的燕王妃,后来的仁孝文皇后徐氏。但是世子朱高炽从未打过仗,徐氏虽然是徐达的女儿,但没有听说老子是名将,女儿就会打仗。比较符合逻辑的想象是,正是因为北平城内有宁王朱权,朱棣才敢放手出战,朱高炽守城才有底气。

最后一个问题:朱棣军中蒙古人从何而来?

通过笔者以上的分析,相信读者们对于朵颜三卫是否参与了靖难战争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但最后一个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朱棣军中的蒙古人是哪里来的?

其实在明初的时候,明军之中就有大量归附的蒙古人。明朝给予他们优厚的生活待遇,他们负责为明朝拼命,双方各取所需。特别是在燕王、晋王等塞王军中,蒙古籍军官和士兵更是比比皆是。

比如朱棣三哥晋王一脉,军中不但有蒙古人,还养着很多“小鞑靼”。永乐二年,时任晋王的朱棣侄子朱济熺提出向朝廷上交晋王护卫官军和“小鞑靼”,还遭到了朱棣的拒绝。

(永乐二年九月)庚戌,赐书晋王济熺曰:得奏,欲上护卫及所畜小鞑靼。夫护卫昔尔父受之皇考,其何可辞? 尔惟当修德行善,岂可因一二小人为非,輙自怀疑而欲上护卫耶? 所奏不允。其小鞑靼,护卫有缺伍者,就以补之。(《明太宗实录卷三十四》)

文章图片6

建文帝朱允炆

至于朱棣本人军中,更不会缺少蒙古人。后来在永乐朝官居中军都督府右都督的夏贵,原名曲伦台。

(永乐十八年秋七月)壬申,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夏贵卒。贵初名曲伦台,应昌人,为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从定内难,以功累升山西都指挥同知,后升中军右都督同知。(《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二十七》)

在永乐十八年受封永顺伯的薛斌,更是从他爹那一代开始就归降了明朝,担任燕山右卫指挥佥事。

(永乐十九年冬十月)丁未,永顺伯薛斌卒。斌初名脱欢。父台,洪武中以元故官来归,授燕山右卫指挥佥事。台疾,斌代职。从上靖内难,以功累升骠骑将军、左军都督佥事。(《明太宗实录卷二百四十二》)

文章图片7

蒙古骑兵

而建文帝朱允炆的朝廷大军中,其实也不缺乏蒙古人的影子。在建文四年三月的淝河之战中,双方的蒙古勇士还发生了正面对抗。

(建文四年三月)壬辰,平安以骑兵三千,驻北岸高坡。上以数十骑当之。火耳灰者,我胡骑指挥,素骑勇。既召还京师,为安禆将。至是,持矟直趋上前,相距十余步。我胡骑指挥童信,引弓射之,中马。马路,遂生擒火耳灰。其麾下哈叁帖木儿,亦骁勇。见火耳灰被擒,持矟冲突来救。信复射其马。人马俱仆,并擒之。(《明太宗实录卷九上》)

火耳灰后来还因功受封羽林右卫指挥佥事。

结语: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看到了朵颜三卫的由来,其实和宁王朱权没有关系。朱棣在大宁借的兵只是宁王护卫:营州三护卫。如果朵颜三卫真的参与了靖难战争并且立下大功,为何在日后的封赏中看不到任何出身于三卫的蒙古人呢?这些人难道会放着高官厚禄不做,放着中原的花花世界不享受,反而情愿回塞外继续放牧吃苦么?反正大明王朝时期的蒙古人,还没有这样的觉悟。至于为什么在明朝就有了明成祖“弃大宁予兀良哈”之说,主要是明朝中后期私人记述中的以讹传讹,鉴于篇幅,本文不再讨论。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