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亦工亦农的露天电影放映员奔走在去你村的路上

 大海0810 2022-08-25 发布于江苏
那些年,亦工亦农的露天电影放映员奔走在去你村的路上

少年时,一帮小伙伴追着电影放映队拉乡看电影,《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至少看了五个村,人多看不到,就站在自行车座上。很羡慕放电影的,每部电影首先看到,到那个村都非常受欢迎。

那些年,亦工亦农的露天电影放映员奔走在去你村的路上

直到昨天,我看到王洪业先生《我曾是一名流动电影放映员》,才了解电影放映员的真实生活。

王洪业先生1975年5月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流动电影放映员,经过了高中推荐、人民公社研究、县电影公司考核三步程序,与他一起参加考核的七人只录取了他自己,后又补录一人。门槛还是挺高的。通过后又培训了三个月,经结业考试,获得电影放映实习证。

那些年,亦工亦农的露天电影放映员奔走在去你村的路上

电影放映员(亦工亦农)一个月工资32元,向生产队交款14.4元,自己余17.6元,生产大队给记最高劳力工分,参加生产队分配。

每个公社一个流动电影放映队,巡回在49个生产大队放映。1975年至1984年10年间,最高年份是1982年,全年放映了329个工作日,场次658场,观众67.5万人。

那些年,亦工亦农的露天电影放映员奔走在去你村的路上

放映电影的运输工具是小推车,联系放映点和取送影片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要求是放映队员做到人不离机,机不离人。每逢到达放映点,清擦机器、接片子、倒片子、试机放映、清洗银幕、保养发动发电机,为晚上放映做好准备,剩余时间搞幻灯,到县城更换影片或给发电机油桶加汽油等。

那些年,亦工亦农的露天电影放映员奔走在去你村的路上

下午选择放映场地,竖杆、张挂银幕,先在放映场地上挖两个坑,深40厘米左右,间距3.5米左右,将两根5米左右的竹竿和宽3.5米左右的小横杆连接绑好埋到40厘米深的坑里,张挂好宽3米高2.2米的白色银幕,要求银幕仰角15度,放映桌到银幕距离15.6米,放映工作准备好,吃罢晚饭,首先把放映机摆放好,把放电影胶片的盘拿出来,一部电影需要三到四个盘。

那些年,亦工亦农的露天电影放映员奔走在去你村的路上

电影场地人山人海的,观看的人都高兴极了。

电影放完了,整理好机器,已是深夜。

我们一般都住宿在村里的大队办公室或教室,四张课桌拼成一张床,既干燥又舒服,似乎胜过现在的五星级宾馆。

不论寒冬酷暑,将行李卷一摊,上面放上被子、背包或衣服就呼噜噜地睡,一觉醒来往往已是大天亮。

那些年,亦工亦农的露天电影放映员奔走在去你村的路上

吃饭后装好设备推着车子,再到下个村,周而复始,一个月时间差不多可以走遍整个公社的各个村庄。

在我放映电影时的年代,记忆最深的是,把电影送到各个村的时候,村民见了就开心地喊“小王来了,今晚有电影看喽!”

下午人们早早地把一排排小板凳摆在地上。电影开演前,已是人潮涌动。当年大家都不介意看什么电影,有电影看就非常满意了。

那些年,亦工亦农的露天电影放映员奔走在去你村的路上

只要村里放电影,房顶上、树上,只要能看到银幕的地方,都站满了人,每次放电影都跟过年一样热闹,观众最多时有2000多人,连附近镇、村的群众都纷纷赶来“凑热闹”。

70年代的中国农村,电影是屈指可数的用以打发漫长黑夜的集体娱乐活动。而电影放映员,就是那个给社员“送宝”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焦点,人们总是笑着问“晚上放啥电影啊?”

那些年,亦工亦农的露天电影放映员奔走在去你村的路上

每次电影散场,大家都走了,我们就收拾放映设备。尤其是那块银幕,有两米多长,要上房才能卸下来,还不能着地,沾上土放起来就不清晰了。

夏天放电影时,放映灯前那乱哄哄的蚊子。看电影的可以用扇子驱赶,可放电影的离不开放映机,只能让蚊子叮。

那些年,亦工亦农的露天电影放映员奔走在去你村的路上

放电影时,一看到下雨,啥也不想脱下衣服就盖在机器上。

当时放的影片:《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一江春水向东流》《冰山上的来客》《红旗渠》《白毛女》《苦菜花》《南昌起义》《济南战役》《林海雪原》《七品芝麻官》《小二黑结婚》《龙江颂》《红灯记》《杜鹃山》《海港》《战洪图》《青松岭》

《红雨》《决裂》《艳阳天》《金光大道》《渡江侦察记》《三进山城》《南征北战》《朝阳沟》等。

那些年,亦工亦农的露天电影放映员奔走在去你村的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