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心理压力日益增大,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也逐年增多。笔者以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6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具有临床评定的不能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同时具有下述症状中的4项或以上:①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明显下降:②咽痛;③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触痛;④肌肉痛;⑤没有红肿的多关节疼痛;⑥一种类型新、程度重的头痛;⑦不能消除疲劳的睡眠;⑧运动后疲劳持续超过24h。 2.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2.1肺脾气虚型:症见神疲乏力,动辄自汗,气短懒言,纳差腹胀,易于外感。或便溏便秘,腰酸背痛,脏器下垂。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治以补脾益肺,方用《医学统旨》补气运脾汤(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曲、砂仁、甘草、生姜、大枣)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2.2心脾两虚型:症见疲乏无力,形倦肢软,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疲倦,气 短懒言,面色少华。妇女或见月经量多,色淡,淋漓不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治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 2.3脾虚湿盛型:症见疲乏无力,身体困重,头重如裹,胸闷不舒,纳呆泛恶,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嗜睡多寐,形体肥胖,甚或下肢水肿,小便短少。性欲低下,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舌质淡、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治以健脾温阳,化湿祛浊。佐以利水消肿,方用胃苓汤加菖蒲、郁金。 2.4气虚血瘀型:症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骨节疼痛,胸闷不舒或刺痛,颈肩酸痛或手臂麻木,头昏失眠,面色青滞,舌质暗或淡紫,脉细涩。治以益气活血,散瘀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黄芪、五加皮,疼痛严重者加活络效灵丹。 2.5肝郁脾虚型:症见疲乏无力,形倦肢软,周身不适,懒惰少言,不思饮食,脘痞胁胀,抑郁寡欢,长嘘短叹,甚则悲伤欲哭,心烦易躁,失眠多梦。妇女多有月经失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弦细。方用逍遥散加减。 2.6脾肾阳虚型:症见神疲乏力,精神萎靡,肢软无力,腰膝冷痛,畏寒怕冷,困倦嗜睡,懒言少语,动辄出汗,易于感冒,纳呆便溏,脘腹胀满,性欲低下。男子阳痿或遗精,小便淋漓。女子月经迟至,经量稀少,甚或闭经。面色苍白,舌质暗淡、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治以温肾健脾,方用黄芪建中汤和右归饮化裁。 2.7肝肾阴虚型:症见疲乏无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五心烦热,夜间盗汗、腰膝疲软,心烦易躁,失眠多梦,咽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养肝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阴虚火旺者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2.8痰扰心神型:症见神疲乏力,头昏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焦虑不安,胸闷痰多,口苦咽干,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治以化痰散结,行气解郁,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3.结果:治愈23例,占38.3%;显效24例,占40%;进步9例,占15%;无效4例,占6.7%。总有效率93.3%。 4.体会: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中医“虚劳”范畴,据笔者临床观察,该病系多重病因致病,病机复杂,症候多样,病程迁延。临床治疗应突出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优势,对患者进行全面调整和个体化治疗。医患双方都要树立打持久战的信心,一旦认准病机,守方颇为重要,切忌法无定数。另外,该病属身心疾病,患者往往不同程度地具有抑郁、焦虑、恐惧、疑病等心理问题。因此,应遵循中医“身心并治”的原则,注重心理疏导和中药调理这两种治疗手段并施,相辅为用,使患者在躯体症状好转的同时,心理障碍也得到纠正,从而消除心身劳损,恢复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