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足跟痛(跟骨骨刺)的方子#2022.8.3 足跟痛,或者民间叫根骨骨刺。 不红不肿,不痛不痒。 但是,脚一挨地。 脚后跟就痛 西医也没有好办法,一般是吃点止痛药双氯芬酸钠了事。 刘力红教授有一本书叫《思考中医》,记了一个他的医案。 他碰到了一个足跟痛的病人,用了好几个方子都没有用。 他后来是怎么考虑的,肾主骨,属于水。 土能克水 补土的药是白术。 她让病人用白术煮水泡脚。 后来把这个骨刺给化了。 匪夷所思。 一 ).足跟痛经方怎么治? 这是足少阴肾经有寒。肾主骨生髓,从脚后跟起到腹中。 骨头的寒气累积起来,骨头会阴实,就会长骨刺,用阳和汤把骨头的寒气逼出来。 阳 和 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 熟地一两(30g) 肉桂一钱,去皮,研粉(3g) 麻黄五分 (2g) 鹿角胶 三钱(9g) 白芥子二钱(6g) 姜炭五分(2g) 生甘草一钱 (3g) 【用法】 煎服。 【功用】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 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阴疽属于阳虚寒凝证者。患处漫肿无头,疫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沉细等。 这个方子的奥义就是:用大补肾阴的熟地黄30克包住发汗的麻黄2克,麻黄发不出汗,会形成闷烧的效果,把这个骨头的寒邪逼出来。 二). 我老师常用从这个思路来治疗,效果都不错。 一位49岁中年妇女,患有双足足跟痛5个月。来的时候需要人搀扶。 在当地县医院X线确诊:根骨骨刺。 人胖,脉沉细,冬天怕冷。 拟方:补阳还五汤加附桂八味,补气补肾阳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去足少阴肾经的寒气 生黄芪120克,当归、附子30克,熟地45克,油桂、川牛膝、木瓜、乳没、通草、细辛、防己、泽泻10克,吴茱萸、茯苓15克,白芍30克,炙草15克,楮实子、威灵仙20克,“炮甲珠6克,象牙屑4克”(研粉热黄酒送下),鲜生姜10片,枣10枚,5付。 外洗: 防风、苦参、红花、甘草、透骨草各30克,熬30分钟,然后加白酒500克,微沸,趁热搓洗,浸泡双足。 患者下次来说,喝了一剂药后,疼痛缓解了,三剂药后,可以走路了,5剂药后,病已去多半。 可惜现在象牙屑不好买。 不像以前,穿山甲片,麝香,药店随处可买,价格还便宜。 (这个是记录理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