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网络上有这么一则段子:有记者采访到一位老者,向其请教长寿的秘诀。老者不紧不慢地说道:“我今年已经八十多了,曾经规劝我戒烟戒酒少吃肉的那些医生们,都比我去世的早。” 笑谈过后,却反思其中,倒也觉得有几分道理:只要心态好,活到八十仍嫌早。 这从另一个角度,也揭示了时下所流行的健康建议,即注重精神生活的舒畅,有助于健康,长寿之道,就在其中。 ![]() 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心性超然的百岁老人,同时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国学大师。他就是被世人称为集国学、书画、医术于一身的,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的文怀沙。 奇人奇事文怀沙生于1910年,祖籍湖南。他幼年时的经历鲜少有人提及,但少年时因为爱好写作,家人觉得如果加以锻炼,日后或成气候。 由此把他推荐给秋瑾女侠的挚友,时任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南社的朱编纂徐自华女士做徒弟,从此成为一名专业写手,开启了他的文人之路。 徐自华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女诗人,一生诗作无数,多数典藏之篇,曾有人称其“堪与李清照媲美”,同时忧思国家之命运,用娟秀的诗句,慷慨陈词。 ![]() 想必徐女士为人师表,严谨教导文怀沙,着墨时要大气而不失斟酌,这为文怀沙日后的写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徒生活固然艰苦,但文怀沙始终怀揣着梦想,起早贪黑的练习。之后的岁月里,文怀沙用所学技艺,不断推陈出新。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游走于各家报社和书店,磨砺和锻炼出了一套自己的风格,写作笔锋也逐渐鲜明。他对自己的文章有自信,也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有领悟。 不论是在抗战时,任职地下工作时,伏案写作的峥嵘岁月,还是在国家电台的诗词吟咏节目上,文怀沙都自信满满,游刃有余。 ![]() 就好像写作是专门为他搭设的舞台,任由他在其中翩翩起舞。 在1942年至解放初期的这段时间里,文怀沙频繁发表散文诗篇,有感悟英雄事迹的题材,也有吟诵古诗赏析的佳作。 新中国成立之后,文怀沙联合数位同道人士,开始研究和发表屈原楚辞的相关题材文章。这一研究,就是近十年。 时至今日,文怀沙所发表的楚辞相关文章已有不少,很多专家学者为之关注。倒不是之前对楚辞无人问津,只是罕有人能持之以恒,或者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建树。 ![]() 文怀沙不仅以持久的动力研究其中含义,更以非常之思维,对楚辞进行了深刻的理解和运用。可文先生最让人称奇的,却是他的“年岁”。 时至今日,如果提及文怀沙身上最有名的特点,那还得是他的“长寿之道”。毕竟没几个人能活过百岁。这个现象的风头甚至盖过了“新中国楚辞第一人”的名号。 虽两鬓斑白,脸上皱纹纵横,以上百的高龄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位“不知老、不言老,亦不服老”的文先生。 他曾谈到年龄话题,表达的核心观点就是要放宽心。他说:“明天的新鲜事,要比昨天的惆怅要有趣许多。” ![]() 另外按照文先生的想法,人从出生之日算起,一直到古稀之年,是为一个轮回。如果真如他所说一般,那么文怀沙先生的“真实年龄”,抑或是心理年龄,其实才有五十岁。 这正是人生悟性最高的年龄段,即位“知天命”也。 所以在被问及长寿秘诀时,文怀沙娓娓道来:少要沉稳老要狂,少时不稳小流氓,老来不狂病殃殃,多吃肥肉多喝酒,多与异性交朋友,最少活过九十九。 他用白话的形式,表达直白的观点。或许这样的心智实在过于达观,毕竟一般人所说的“五十知天命”,基本诠释了人生的可为与不可为,文老先生的言论岂不有颠覆常理之嫌? ![]() 但从另一种角度去想,文怀沙的意思,无非是想让大众放眼世界,着眼于未来美好生活,不要纠结于过往琐碎繁杂,超然于物外,方能健硕信步高龄生活。 事实上,人生的每个年龄段,都具备相应的特点,也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正如文怀沙年轻时一样,吃苦耐劳专修文史,这是沉稳的一面。 年老后仍潜心研究学术,集众学于一身,百家之所长,对时事理解异于他人而饱受争议,是为之“老来狂”。这不是他擅长的东西,这是他内心的表达。 也有人并不买账,认为这是为自己的错误举动辩白。世间的每件事,都应该以辩证的角度来看待。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哲学。”说白了就是,每个人的活法并不相同。或许我们没有办法评判他的行为,但他的处世态度还是有一些可去之处的。 文怀沙的为人就如他的字一样,从不拘泥于每一个小方格中,更有一些字画不同于,抑或是超越了横、竖、撇、捺这样的范围,每个字都表述了自己的心境。 文怀沙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敢于说真话,也敢于面对真话带来的负面效应。只是他心中的顿悟过于直观,无法让人觉得这是“化境的表现”。 人红是非多所谓“树大招风”,但文怀沙这棵树,根基很深,虽年轮很多,树顶却枝繁叶茂。与之相应地,反对和质疑的“风声”也铺天盖地,但文怀沙始终“站如松,坐如钟”。 ![]() 前有文学大咖公然现身说法,言文怀沙借名人之流,为自己的经历造势,后有媒体报社跟进发表文章,述其文论作假,徒有其表。 面对这些人和事,文怀沙心中自有一杆秤。他年轻时经历过许多波折,有喜悦,有忧愁,也有悔恨。 一路走来,回想往事,只记得自己年轻时任战地记者时,奔走于战场之间,为眼前如火如荼的场景,用铅笔逐一记录下来。 而解放后,自己毅然一头扎进高堆如山的文案,潜心研究屈原的诗词,为后世人们注解各种古文释义,解读其中精华的岁月。 ![]() 当他于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杰出文化贡献奖”候选人之一时,质疑斥责的声音又变成了小报杂文之中的“唯唯诺诺”,这有些“敌退我进”的讽刺意味。 其实文怀沙并不与任何人为敌,也从不跟自己作对,更不与那些世俗言论较劲,他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岁月”。 为什么这么说呢?人生短暂,犹如白驹过隙。当我们走到人生的后半段时,在感怀过往种种的同时,更多的是想把美好留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而不是继续浑浑噩噩,以终残年。 与其说文怀沙的个人哲学,蕴含长寿的秘诀,不如说他正是用直面岁月的洗礼,客观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悟,此乃率性而为。 ![]() 他曾对人们说到:“人到世上来一回,权当是赴了一次宴,吃饱了喝足了,舒舒服服地回家去。这是很自然的,有什么不好呢?” 看似洒脱,但宴席中的每道菜什么味道,吃过的人才知道。 老人不服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剖析了人类行为学之后,作出表述:当人类个体年龄达到五十岁之时,实际就已经进入老年阶段了。 他认为在这个阶段里,是人们对自我完整和与绝望期的冲突相抗衡的时期,如若成功解决问题,让自我意识克服心理矛盾,就形成了智慧的美德。 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人应该避免消极想法的出现,应该追求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事情,实现人生的最终价值,让生活脱离之前的逆境。 ![]() 科学即是理性的象征,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事物的表象,就能看到事物的本源。 如果真如文怀沙的理念一般,七十岁的他犹如五十岁的状态的话,就能理解他对待“岁月”这件事的看法。 当人类步入老年,精神状态会像生理状态一样,进入下滑期,并且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即使是这样,也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不能因为身体上的衰退,而放弃对现实生活继续探索和享受的权力。这就是“不服老”的释义。 ![]() 有人因此开始加强锻炼,有人则大声朗读,纵情享乐,文怀沙显然属于后者。这对因岁月侵蚀的身体,是有诸多良善的。还是那句话:心态决定一切,心态改变一切。 2018年6月,文怀沙于东驾鹤西去,享年108岁。108岁,令人叹服和称奇的数字。 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先生曾评价文怀沙:“文子振奇越世。” 据悉,2015年,已105岁高龄的文怀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了自己十余年来精心创作的书法,有七十余幅。 ![]() 这不是他第一次公开展示自己的墨迹了,但倒退十多年前,他能在九十岁高龄的情况下,还能坚持练字习书,实在已是难能可贵。 见过他的人都这样描述:文老银髯飘拂,面色红润,竟不像近百岁之人。谈笑间能感觉其精神矍铄,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让众人忍俊不禁,而说到激动之时,更以肢体代替言语,实为奇人也。 文怀沙从不言老,亦不言败,他表示,他从没把岁月放在心上,更多地是好奇于第二天会发生什么新鲜有趣的事情。 当然,规律有序的饮食,良好有节制的生活习惯,也是文怀沙的长寿秘诀之一。 ![]() 早间起床后,天刚蒙蒙亮之时,他便借着清晨的清爽之气吃饭、练字和散布,家中偶有来宾,他从不拒绝,礼貌接客于正厅,大声谈笑风生。 因年事已高,已戒烟酒多年,对待有病用药之事,文怀沙曾有言:有病则用,用则细心;无病则去,勿信滋补。 在不同的人眼中,每个人的形象也是不一样的。有贬低文怀沙的,自然也有夸奖他的。 一生坎坷走来,皆是道不尽的智慧。文怀沙年轻发迹,学生也遍及各地,有的是学成归来的高材生,也有的是普通职业的职员,不论身份如何,只要有心学艺,文怀沙便倾囊相授。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嘉璐说过:“学者终其最大成就即为学问,作品数量在其次,文老师的国学身份不是空有名号,他永远是我的老师。” 南开大学书法家范曾也无不自豪地说:“范生何幸,有斯师!”文怀沙始终将朴素的学识,教授与众学徒,以传习国学精华,为国家传承栋梁博学之人为己任。 相比某些满嘴仁义道德的专家学者,利用公知舆论造势,枉顾公信,为世人所不齿。 最大的学问是谦逊有的人说文怀沙是个善良率真,博学多才的人,他脚踏实地,从不做作浮夸,显示出了大师的水准。 ![]() 根据文先生亲友,以及生前打过交道的学者们的讲述,网上对于文怀沙的恶意诋毁,多数是空穴来风。 但文怀沙从不介怀,他任人指摘,他从来只是埋头做自己。文怀沙没有尊严吗?任何人都有尊严,尤其是有所成就的人。但心怀大度,坦荡处事的人,就难能可贵了。 在他看来,谦逊自渡,是人生的最大学问,这其中夹杂了交际处事,待人接物的种种,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 他曾为年轻时所犯的错误懊恼一生,他也曾为娶到美人而幸福欢呼。他用所学知识,用文章抒写出当年的繁华,偶有惆怅时,感怀提及身前的悲伤。 ![]() 文怀沙直到去世前,也从未给自己著述立传,但他一生所写文章和书法,足以道尽其终身所遇。 他生来不是仙风道骨,但经历铸就了他后半生的性格。文人皆多愁善感,文怀沙不同,他更开朗豁达而已。但这并不代表他无忧愁,遇事无感。 年轻时,他为别人而活,逐渐地,他开始为自己而活,他委婉地众人倡导这样的理念,不失风范。 他用一生的时光,去专注中国历代文献,用古人的智慧,充实自己。为教授后世学者,以日月之精华,为中国古文化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 文怀沙,无愧于任何人,也对自己的生活认真负责,他做到了一个有骨气的文人,该做到的修身、养性,也使后来者,逐渐领悟了其对人生的参悟。 文怀沙,奇人也。他的处事和生活哲学,亦是一个奇迹。或许多年以后,人们会忘记他所做的很多事,却会惊叹于他对生活的云淡风轻。 |
|
来自: 树林7kqj4zkr1v > 《丨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