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下一个圣人

 新用户77331509 2022-08-26 发布于河北

图片

早上收到一个到付的文件。手机没电了,手边没有零钱,便去找零钱罐。小哥在外面不停地催,说自己很忙。我手忙脚乱,数好了一大把钱,纸币加硬币,塞在小哥手里。小哥没有接牢,掉了一地。小哥犹豫了一下,含糊地说:我不要了。我俯下身子帮小哥捡钱,小哥一脚挡着电梯,急匆匆从我手里接过捡起来的硬币。

望着快速关上的电梯门,我能想象到小哥心里骂我的样子。我不怪他,也特别能够理解他,觉得自己以后应该多准备些应急的零钱,以免浪费小哥们宝贵的时间。

这些年来,物流的新形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收发信件、寄收包裹,不再用去邮局排队,在家里就可以坐享其成。在手机里下个单,小哥很快上门,取送物品,让我们方便至极。这种便利是小哥们用辛苦换来的,我真心感谢他们。

图片

我偶尔会看到小区里奔跑的快递员,我知道他们每天辛苦工作。但今天早上,真正震撼到我的,是他们对待时间和金钱的态度。我不知道是怎样的考核机制,让他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宁可不收钱,也要抢时间。我想,这个机制一定是不合理的,并且违反人道。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既是交易的对象,也是生命的共同体。但我们身边的戾气越来越重,这和某些制度设计不无关系。比如,今天的小哥,由于我的手忙脚乱,一定会形成某种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排解,就会累积着,直到触及一个爆发点。他可能会在某一个同事、或是某一个客户身上,把所有的怒气发出来。即使怒气不爆发,小哥的一天大约也不会快乐,更无法感受到工作的意义。

工作没有了意义,对客户,就是冷漠的;对同事,是冷漠的;对社会,是冷漠的;甚至对于家庭,也是冷漠的。

100年前,泰勒拿起了秒表,福特建起了流水线,关于体力劳动的管理学诞生了。从此,人不再是完整的人,不再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人成了机器的一个延伸。而对于机器和体力劳动者这种准机器,老板们的要求很简单:更高、更快、更强,而且没有尽头。

现在,时代变了。我们的劳动不再仅仅有体力劳动。一部分人的工作,是知识劳动;还有一部分人,则是情绪劳动。

服务业,就是典型的情绪劳动。知识劳动,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创造性,而不是靠吃青春饭,靠出卖傻力气;而情绪劳动,则需要更多的意义感,需要展示更多的温情。这都需要新的管理学。这样的管理学,并不首先出于教授们的书斋和论文,而是起始于管理者的头脑。

管理者一定要知道:要爱自己的员工,其次才是爱你的客户。客户固然可以给你金钱,但员工可以给你的,是他们的创造力、他们对于客户的温情。这对于你,就是整个世界。创造力和温情,是未来时代最强大的竞争力。没有创造力和温情,企业不可能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也不可能持续存在。

我知道,现在快递公司的种种制度安排,是为了防止小哥们偷懒,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一些名声很响的公司,目前还在亏钱。但所有这一切,都不应该成为现状的借口。

其实,今天上午的事情,完全可以有另外的解决方案。小哥急着去接另一单,而我这边在付钱上也确实需要一点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让小哥在收入和时间中进行取舍、寻找平衡,实在是不公平的,说不过去。

针对这种特殊情况,这些公司难道不可以运用他们的互联网技术,去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吗?类似的事情,一定不少。互联网物流公司,只需要把研究推销算法中的一点点精力,挪过来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我相信,解决这些问题,在技术上并不难,难的是管理者的人心,没有了温度。

虽然“人性化管理”,是个流行词。但在很多制度设计者眼中,只剩下了“管理”,而没有了“人”,制度设计没有了温度,也失去了人性。而一家没有人性的公司,无论如何是走不远的。

稻盛和夫是成功的企业家,他创造的“阿米巴模式”为许多企业所称道和学习。阿米巴模式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把利益链打碎,然后一环监督一环。后面的监督前面的,这样,效率就会在监督中产生。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种管理方式的背后逻辑,是稻盛和夫不断强调的“敬天爱人”。

没有了“敬天爱人”的思想做基础,阿米巴模式所带来的效率,往往是昙花一现,很难持久发挥作用。模仿者在这个模式中以邻为壑,而不是追求双赢,或者多赢。这也就是为什么如此多企业都在学习阿米巴模式,但却始终不得要领、无法成功。

德鲁克(Peter F.Drucker)曾在通用汽车做过18个月的一线研究,后来写出了《公司的概念》这本鸿篇巨著。但这本书出炉之后,从CEO斯隆到基层管理者都大失所望。因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经过18个月的调查和访谈后,德鲁克在这本书中并没有对通用的“先进管理方式”大加称赞,夸耀它如何追求效率。相反,德鲁克绝口不提通用的管理方式,而是大讲特讲:公司怎样才能成为员工安身立命的场所。

德鲁克说,公司不仅仅是现代工业技术的产物,更是现代工业社会的核心。公司应该为公民设置生活方向和生存方式的准则;它应该能够领导我们,影响我们和指引方向;公司应该决定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公司应该明确我们的社会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德鲁克还说,公司决定了人们的行为,甚至决定了从未买过股票、只在街边经营一家杂货店的店主的行为,以及从未踏进工厂一步的那些小伙计的行为。

中国也不乏稻盛和夫和德鲁克这样的思想者和企业家。

1934年,民生公司的创始人卢作孚先生曾在大公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训练”。他写道:每一个人的行动都曾经受过长时间的社会训练的,其时间之长,乃与生命之长相等,从极简单的走路、吃饭,以至于说话做事,讲求学问,没有一种行动当中没有训练人的成分。正因为观念至此,卢作孚创办了民生公司,并毕生把公司作为训练新型国民的学校。

图片

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船王”卢作孚先生

整整70年前,卢作孚先生去世了。我们不该忘记这位圣人企业家,我们也希望见到新时代的圣人企业家。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