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基本信息及相关说明
主要内容舍弃不需要的, 精选当前真正需要的物品, 实现实际生活层面、意识层面的双重改观. 其中:
架构断舍离.目的?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整理⾃⼰内⼼的混沌,让⼈⽣更舒适的⾏为技术。 收拾家⾥的破烂⼉,也是收拾⼼中的破烂,让⼈⽣变得开⼼的⽅法。 物我关系是什么? 如何与物品相处? (与物品的相处⽅式) 物品要⽤才有价值(我用的物品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如果能够构建这样的⽣活⽅式,⼈⽣会变得多么轻松愉快啊!除此之外,断舍离也是穿插在⽣活与职场⾥的⾃我探索的过程,是和物品交朋友、为⾃⼰打造出周围全都是友好的战友的空间、为⾃⼰奉上这样的空间的⼯作。 ⼀旦开始施⾏断舍离,⾃⼰和⾃⼰的关系就能慢慢融洽起来,就能不断提升⾃我肯定感。要知道,并不是只有在看不见的世界⾥、在精神世界⾥才可以做⾃我探索,那些其实只不过是通过在⾁眼看得见的世界⾥的⾏动⽽得来的附赠品。通过整理⾁眼看得见的环境,也是在整理⾃⼰,这就是⼈⽣该有的状态。 ![]() 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样,并不是以“很可惜啊”、“还能⽤吗”、“不能⽤了吗”为考虑的重点,⽽是要⾃问“这个东西适合⾃⼰吗”。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并不是物品,⽽是⾃⼰。这是⼀种以“物品和⾃⼰的关系”为核⼼,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要做到的思考⽅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是“我要⽤,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都是⾃⼰,⽽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现在⾃⼰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只选择必要的物品。通过这个过程,你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 收纳术,⾮得把堆到满出来的东西仔细地分类、整理、收纳,否则就没办法收拾屋⼦——这就是我们的⽣活。想来,我们的⽣活是在不停地做加法。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上街,到处都充斥着⽆穷⽆尽的物品。然⽽⽆论是物理上还是精神上,我们是不是连“让⾃⼰ 混乱的东西”都背上⾝了呢? 并不是⼼灵改变了⾏动,⽽是⾏动带来了⼼灵的变化。只要有所⾏动,⼼灵就会跟上脚步。可以说,断舍离就是⼀种动禅。 什么是不收拾的收拾法?花时间收纳不需要的东⻄,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舍弃掉不用的物品, 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 就是彻底的收拾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平⽇⾥,想把房间整理⼲净,⼀般会从哪⾥下⼿呢?想到要整理房间,脑⼦⾥浮现的往往会是整理、整顿、扫除(扫、擦、刷)这些词。需要注意⼀点,这⾥要说的收拾,和“整理、整顿”有⼀种微妙的差异。遗憾的是,很多⼈并不能体会到两者之间的这种微妙差异。 在断舍离⾥,收拾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这⾥,我必须⾸先明确给出收拾的定义。收拾,是⼀种筛选必要物品的⼯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们⼼⾃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对物品进⾏取舍、选择的过程。 断舍离的含义就是,在“断”与“舍”的交替⾥,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在(离)的状态 选择和当下的⾃⼰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整理术 vs.收纳术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样断舍离与⼀般的整理收纳术最⼤的区别就在于,断舍离并⾮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净为⽬的,⽽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实现⾃我肯定感。总⽽⾔之,断舍离并不强求⾮得把房间收拾得规规矩矩⼀尘不染,或者即便如此,也会获得额外的好处。其次,断舍离的主⾓不是物品,⽽是⾃⼰,考虑的是“我⾃⼰”还需不需要它。“扔了很可惜,还是留下来吧”这种想法,就是拿物品当主⾓。⼀般的整理收纳术总是将着眼点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断舍离则是以不断地循环代谢为前提,让居住空间7⽋远保持着变动流转的状态。当然,这并不表⽰你要去买新的收纳⼯具去把东西分类保存起来,⽽是要减少物品,甚⾄是在⼀开始就把收纳⼯具全都扔掉。其实,只要了解了断舍离的机制,也就不需要再学习收纳技巧了。只要常常⾃问“这件东西与我的关系还存在不存在”,不断筛选物品的数量,这样就可以了. ![]() ⼀个⼈所使⽤的物品,能够反映出⾃我形象。认识到了⾃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的东西替换掉了 这些改变会直抵内⼼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这⼀切。在最初阶段,你要先分析⾃⼰到底被这些物品夺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为,实现⾃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靠⾃⼰的判断和⾏动就能做到。这就像是改善体质,抛掉以往那些治标不治本的疗法,彻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利⽤住所这种与⾃⼰最亲密的环境,从根本上完善⾃⼰。 当直⾯⾃⼰这种不可理喻的⼼态后, ⾃⼰在潜意识⾥似乎很是畏惧那些⾼价、⾼品质的物品,觉得⽤便宜的东西就刚刚好,很合适。这就表⽰,⾃⼰有⼀个很不好的习惯——⾃我贬低 断舍离与整理、收纳术的不同 筛选物品会改变⼈际关系从不穿的⾐服着⼿,去除⾃⼰的执念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际关系就像这样,先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物品与⾃⼰的关系上,之后就能看到通过物品所投射出的⾃我形象。接下来,还可以慢慢看清,⾃⼰在别⼈眼⾥是什么样⼦。要是⾃⼰能随便凑合着⽤⼀个东西,那别⼈也会⽤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他都能⽤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服,那随便拿个东西当礼物送他就⾏了。”⼀旦通过断舍离提升了⾃我形象,那么别⼈就会⾃然⽽然地觉得“他⽣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会感觉到,周围⼈对待⾃⼰的态度发⽣了变化。可见,这种筛选物品的⼯作,也具有改变⾃⼰与他⼈关系的⼒量。说得再直⽩⼀点,如何对待⾃⼰,就决定了⼀切。这种改变最初会体现在物品的世界⾥。因此,如果能与物品形成更好的关系,⼀切都会随之发⽣改变。 从衣柜开始,来一场自我改革吧. 从家⾥的⾐柜、抽屉开始,进⾏有意识的改变,慢慢就连你与周围⼈的关系都跟着改变了。关于这⼀点,希望所有⼈都能牢牢记在⼼上。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要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然⽽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回归到需要它的地⽅。这就是断舍离要做的 断舍离带来的意识、环境、⽓场变化 购买时, 特别是有折扣时, 要三思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的品位”。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三种扔不掉东⻄的⼈
三类破烂
对现在的界定因⼈⽽异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认清⾃⼰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没有收拾的屋⼦就像便秘. 把房间⽐作肠道好了。那些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丢不掉的东西堆积起来,堆得越来越多,却只进不出。这么⼀来,就到了⼀种便秘的状态,这样会舒服吗?显然不会。要是这种状态⼀直持续下去,症状就会进展到即使⼀周不通便也⽆所谓的⿇痹状态,即便不舒服,也感觉不到⾃⼰不舒服,因为此时⾝体的感应器已经出现了故障。换句话说,渐渐习惯了房间⾥堆满物品的状态,就类似于便秘⽽导致的感觉⿇痹。 扔掉多余的信息,头脑便能尽早从“便秘”中解脱出来 垃圾 vs. 运势除掉废物、垃圾、灰尘,就能彻底除掉停滞运与腐败运。 断舍离带来的意识、环境、⽓场变化 ![]() 物品使用的频率-摒弃客用观念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 时间轴确实锁定在现在的东西。这些东西就算放得很乱,在断舍离看来也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这些东西与⾃⼰是有切实的关系的。或许你很随便地胡乱⽤着这些东西,或许这些东西也和你⾃⼰并不相称,但将它们替换为“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 根据使用频率高低, 现在的物品可以进一步分类**. 比如, 每天使⽤,每个⽉⽤⼀次的,频率更低⼀点的还有每个季度、每半年、每⼀年⽤⼀次的,或者还有只在婚丧嫁娶等典礼上使⽤的东西. 可以粗略地把它们分成⽇常和⾮⽇常两类。也就是说,并⾮使⽤频率低就不会和⼈产⽣切实的联系。那类使⽤频率低的物品,也必须仔细看明⽩再收起来留⽤ 不要把重点放在⾮⽇常上. ⽐⽅说,有⼈会为了⼀年也来不了⼀次的亲戚、为了偶尔来⼩住⼀下的朋友,特意准备茶具、被褥、餐具,可⾃⼰家⼈⽤的餐具却很少。在断舍离中,基本上没有“客⽤”这种观点。⾃⼰很喜欢,同时⼀直在⽤着的东西,拿给客⼈⽤就好了。为⼀年⼀次,甚⾄是⼏年⼀次的事情花钱,说到底不过是虚荣罢了。如果按照⼀年只住两个晚上来算,就等于是在365天中的两天上花费了过分的精⼒。所以,不⽤为了虚荣⽽硬撑门⾯,⾃然地招待客⼈就是最好的 ![]() 通过断舍离, 找回对⾃⼰的信任通过断舍离, 找回对⾃⼰的信任. 之所以会产⽣“说不定以后能⽤得上呢”、“必须得扔掉了,可又没有⾏动”这样的想法,多半是源于对⾃⼰的不信任。有没有对⾃⼰做过这种事呢?想着“要⽤”,想着“要处理那些破烂⼉”,想着“要扔掉”,可结果却根本置之不理,这就是拖延了与⾃⼰的约定。这种事⽇⽇重复,对⾃⼰的信任感就会⼀点点消失殆尽。收拾好⼀件东西,就等于遵守了与⾃⼰的约定,这件事就成了换取值得信任的⾃⼰的信⽤资⾦。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两种提问方式, 两种思维方式, 两种人生面对一件物品, 比如一支笔:
对于上述两种提问, 反映了物我的本质关系:
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我为轴⼼,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总⽽⾔之,在⾏为上,先学会“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全都扔掉就⾏了。 “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为中⼼,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 “⾃我轴⼼”的窍⻔——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假如这⾥有⼀副我正在⽤的眼镜。如果我拿着这副眼镜对你说“请⽤吧”,你也不⼀定会⽤吧。可如果要是问这副眼镜是不是“能⽤的眼镜”,答案显然是“能⽤”,也就是说它是可以被使⽤的。同样是可以⽤的东西,对它的判定却是因⼈⽽异。这也就是说,能⽤的东西,和我⽤的东西是不同的。那么,在你的家⾥,单单只是因为能⽤就留在那⾥的东西,是不是有很多呢? ⽐如, ⼀次性筷⼦。如果问能不能⽤的话,答案显然是能⽤。可如果要是问我⽤不⽤的话,那答案就会是我不⽤. 尽管如此,这种⼀次性筷⼦还是不知不觉地就填满了你的整个抽屉,只是因为能⽤就难以丢掉,因为丢掉会很可惜。 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理不是吗?这就是让物品当了主⾓的状态。 还是拿眼镜和筷⼦的例⼦来说,物品原本是因为“我⽤”才有价值。可多数⼈都说“眼镜可以⽤”、“筷⼦可以⽤”,拿物品当了主语。这是把主⾓的位⼦拱⼿让给了物品,把焦点聚在物品上的状态。带着这种观点再回来看看我们的房间,你就会发现,只要是能装东西的地⽅,就全都塞满了买蛋糕时送的保温袋、已经⼲透了的湿纸⼱、免费赠送的圆珠笔、住旅馆时送的⼩⽑⼱之类的杂物。这些东西很难说是“经过精挑细选才留下来的”。也就是说,收纳这些东西,只不过在做垃圾分类。如果⼤量累积类似这样的东西,就说明⾃⼰已经进⼊了对物品的品质和数量毫⽆知觉的状态。这些在居住环境⾥放了好⼏个⽉,甚⾄放了好⼏年的东西,只不过因为不是⽣鲜⾷品所以才没有烂掉。但是如果从机能上来说,它们早已经腐烂了。置⾝于这样的环境中,就⼏乎等于是住在⼀个垃圾暂放室。 主语到底在哪⾥?主语到底是“我”还是“物品”?请养成经常如此⾃问的习惯吧。如果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就会有意识地注意到物品的品质与数量,就能做出需要或不需要的判断。在毫⽆知觉的时候,即便是空了的打⽕机,你也不会扔掉它,⽽且还可能当宝贝似的留着。不能⽤的话,就扔掉!这样,才能开始形成“是因为真的能⽤,所以我才在⽤的”这样的思考模式 ⾃⼰与物品之间关系, 好比人与人的关系-是喜还是恶? 以及喜恶程度?: 程度: 厌恶-不喜欢-一般-喜欢-极其喜欢
整理 vs. 收拾明确整理 vs. 收拾的界限, 不要混为一谈
不扔东西会造成的损失经济学⾥有个众⼈皆知的80/20原则,说的是“80%的营业额都是由20%的营业员达成的”。换句话说, 80/20原则也可以说成是巨额的成果是由少数⼈创造的经验原则。 同样,物品也遵循这个原则。那些占了⼋成的东西虽然⼏乎没有出场的机会,但却会时不时让我们觉得不安,结果反⽽是更伤脑筋。那⼋成的东西,只要存在,就会造成困扰。说到底,只需要两成的东西,就能搞定五分之四的状况。所以,扔掉它们更划算,不扔掉,反⽽会吃亏。 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水管要是阻塞, 水龙头是不会出水的. 水龙头之所以出水, 是因为水管畅通无阻. 反之, 若水管阻塞, 水龙头是无法出水的. 同样, 潜意识只有同意接收新的信息, 有⽤的信息才能流进⼤脑⾥。反之, 潜意识之所以不允许新的信息进⼊,是因为被堵住了。就是因为意识被堵住了,所以⼈才不想敞开⾃⼰的⼼。所以, 通过消灭堵在家⾥的东⻄这⼀⾏动不仅可以改观具体的可见世界, 同样可以改变内在世界. 滞留在房间⾥的东西是“良⼼不安与担忧”的象征,是毫⽆价值的东西,断舍离认为,在物理上清除这些东西,会对潜意识的改善起很⼤的作⽤。通过仅占4%到15%的“看得⻅的世界”的变动,让“看不⻅的世界”⼀起发⽣变化 精选物品: 舍弃, 过滤, 选择、选择、再选择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断舍离衍⽣出了很多副产品,“选择⼒”就是其中之⼀。断舍离其实就是⼀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选择所依据的标尺会根据阶段的不同⽽有所差异。不过,标尺应该尽可能地简单. 比如, 分类也应该是进⾏最⼩限度的分类。 阻碍我们⾏动的⼀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项太多以⾄于⽆从选择,也就是“回避决定原则”。要想从⼆三⼗种东西⾥做出选择,光是了解情况恐怕就已经让⼈应接不暇了 “最多能选三个”、“从三个当中选吧”、“分成三种”,如果能这么做,就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付诸⾏动。所以,或许⼤家已经注意到了,断舍离⾥经常会出现把东西或状况分成三类的情况,不管是“扔不掉东西的⼈”,还是“破烂⼉”,还是“扫除”,都被我分成了三类(还有其他,特别是关于实践⽅法的内容,我会在第四章详细介绍)。这样⼀来,不仅更容易整理,⽽且也会让⼈更有⼲劲。⽽且,在选择⼒得到锻炼的同时,在⼯作和⽣活的其他⽅⾯“我⾃⼰想要做什么”的⾃主性也会⼤⼤提⾼。 付诸行动光靠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说到底,⾏动才是⼀切。要记住,能够让“总有⼀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只有你⾃⼰ 动手实践,意识也能获得转变, 如此反复下去,那么⾝边就会只留下适量的物品 时间于(场景 | 场所)的关系: 一次收拾完一个场地⼤家都有⼀种感觉,就是要收拾房间,必须得留出⼤块的时间来才⾏,但断舍离的观点恰恰与之相反。根据此时此刻能挤出来的时间多少来计算场所,因此,就算再忙也可以从今天就开始断舍离。不过在这⾥很重要的⼀点是,⼀定要选择在能挤出来的这段时间之内可以收拾完的场所。要是拖拖拉拉做到⼀半就半途⽽废,等着下礼拜再继续,那既⽆法得到成就感,⽽且视线所及的地⽅也不能让⼈得到满⾜感。如果是这样半途⽽废的话,就等于是把沉淀下去的淤泥和上层的清⽔再次搅浑,反⽽会适得其反,把环境搞得更加乱七⼋糟 只集中于⼀点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地打开收拾的突破口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切从扔东⻄开始. 从⼈类漫⻓的历史来看,现在的物品量早就过剩了, ⼏乎所有⼈都跳进物质的海洋⾥,可⾃⼰却根本没意识到⾃⼰已经溺⽔了。不过,虽说毫⽆意识,但依然会在不知不觉中为其所累。所以, 果断扔掉那些不用的东西吧. 限制物品数量限制物品数量: 限制了物品的数量之后,“扫、擦、刷”的⼯作也就变得轻松和快乐了,甚⾄就连平时最讨厌的洗碗,也能变得快乐起来。要洗的东西减少了,⽽且洗的都是⾃⼰⾮常喜欢的餐具,这必然会让你⼼情舒畅 限制总量, 一进一出的替换原则
把东西放在哪?怎么整理物品? 把它们放在哪⾥,才能⽅便取出?最好就是, ⼀个动作就能完成。拿出物品所需要的动作,充其量只有打开柜⻔、取出物品这两个动作,这样⼈就不会觉得⿇烦。花点⼼思去掉多余的动作,⼈就不会产⽣不必要的压⼒,也不会以“好⿇烦”为借口了。 自动法则: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生命的机制之一, 就是在⽆意识当中就将⾃⼰的⽣命交给⾃动化的机制. 同样, 所谓断舍离,就是训练⾃⼰成为能够信赖的⾃⼰,形成⾃动整理的机制, 最终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 通过物品认识自己, 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品味、信心、能力)利⽤物品不断提升⾃⼰ 不管东⻄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是否需要来判断的⼈才够强⼤。能够放开执念,⼈才能更有⾃信。在最初阶段,觉悟和勇⽓是必需的。如果懂得并能做到舍弃,就能换来“⻋到⼭前必有路”的这种对未来的乐观⼼态。这也可以算是⼀种⾃我探索. 存留下的物品是⾃观的途径 断舍离是维持⽣活状态的⼯作,也是⾃我探索的⼯具 不断地进⾏断舍离之后,剩下来的东西就可以分成两种:从⼀开始就很珍惜的东西,以及回过神来才发现留下来的东西。这种回过神来才发现的东西,会给我们传递⾮常深刻的信息。某位⼥性学员说,在对⾐服进⾏断舍离的过程中,回过神来才发现,⾃⼰留下来的全是蓝⾊的⾐服。在⾊彩⼼理学⾥,蓝⾊有男性的意义。当时这位⼥性学员的⼯作⾮常忙,正打算开拓新的⼯作领域,因此,⼤概就可能是⾃然⽽然地想要把男性⼒量穿在⾃⼰⾝上。⼀个⼈的⾃我形象并⾮是想当然就能决定的,⽽是通过这样的排除法,⾃然⽽然地浮现出来的。 物品可以映射出未知的⾃⼰。 试着使⽤⾼于⾃我形象的物品. ⽇常随便⽤它也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的⾃我形象也就跟着提⾼了 每天都在⽤的东⻄⾮常容易作⽤于潜意识 在断舍离⾥,也有那么⼀个瞬间,会让⾃⼰⼗分客观——甚⾄客观到令⼈讨厌的地步⼀地看待,⾃⼰到底给了⾃⼰什么样的东西。这⼀过程也可以让我们清楚⾃⼰当下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了 ⾃⼰到底想要变成什么样?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开始使⽤和⾃⼰的⽬标形象相符的物品了 不管是⾷物还是其他东⻄,都只买最当季的 物品是⾃⾝的投影 物我互为彼此的投影 物品是⼀⾯能映照出真实的⾃⼰的镜⼦,直⾯物品,就是直⾯真实的⾃⼰。 更多看不见的变化会发生必要的东西只出现在必要的时候,并且只得到必要的数量,这样,就相当于从⾃⼒的世界进阶到了外⼒的世界。 把“啊,好碍事”这种异样感否定掉的思维⽅式,就像是清除掉附着在直觉这根管道上铁锈⼀样。因为直觉原本已经告诉我们“应该消除掉”的存在了,所以只有在除掉那个“碍事”的东西的时候,“这个应该买”这种阳性直觉才会像灵光乍现般地来到你的⾝边。 碍事的东西堵在家⾥,造成潜意识的堵塞,因⽽每拿掉⼀样东西,潜意识的堵塞物也就被清⾛了⼀个。这在⼀开始或许只不过是敲开⼀个细微的⼩洞,可就在这样的过程⾥,你会觉得不仅是看不见的世界,就连看得见的世界也跑来⽀援⾃⼰了
有时候,保险就像是⼀场没有胜算的赌局,⼀旦买了⾼额的医疗保险,就有可能会出现“不得病的话可就亏了”这种⼼情。不要考虑这些做法是好是坏,⽽是要理解,⼈类就是这样⼀种⽣物,这样⼀来就可以来解决“那么我⾃⼰想要怎么做”的问题了,这是⽣存⽅式的问题 我与自然的关系归根到底,如果能够认为⼀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就能⾃然⽽然地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 ⼀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不仅对物品,对⼀切的⼀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其他囤积的⾷物反射出的⼯作压⼒ 不要想着去控制别⼈ “对乱糟糟、没有收拾的住所的不满”是强⼤的原动⼒ 没能学会思考⾃⼰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要下狠⼼,⽽且还需要勇⽓和觉悟。 把⾃⼰⽤不着的东西送给有需要的⼈时,要说“请收下”,不能说“给你”。 如果只靠本能与物品打交道,物品就只会有增⽆减 ⼈要活在当下 住在乱七⼋糟的房⼦⾥,却期待着“会不会有什么好事发⽣呢”,这根本就是天⽅夜谭。从⾃⼒的世界进⼊“成事在天”的境界,这就是终极的⾃动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