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归结一点即“适者生存”,在体育领域特别是运动训练中,也存在一种类似的“适者”强大的现象。具体而言,就是超量恢复。因为超量恢复现象的存在,我们才能通过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不断进化,步步为营,拥有更好的身体素质、体能状态,获得更高的运动水平。 01 超量恢复 越练越强的奥秘 “超量恢复”是解释人体运动能力在训练中变化的经典学说,超量恢复又叫“一般适应综合征”。 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问题,50年代提出“应激-适应”理论,60年代发现肌糖原储备在力竭性运动后出现超量恢复的现象,“适应”逐渐成为运动训练的重要基础理论,70年代中期,雅克夫列夫提出了运动训练的超量恢复学说。 所谓超量恢复,指的是运动员或普通人在经过一次训练后,其体能水平会逐渐下降,经过饮食和睡眠的恢复,体能逐渐上升乃至超过原有体能的情况。 超量恢复过程分成“疲劳期、恢复期、超量恢复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四阶段合并为单次超量恢复的一个周期。 疲劳形成期:在训练后两小时左右,这是疲劳形成与增高阶段,表现为运动表现下降、疲劳出现、运动风险增高,这些情况与各种肌质下降与消耗有关。 恢复期:大概为24-48小时,此时是机体恢复补偿时期,在这个阶段身体大部分机能基本恢复。 超量恢复期:一般是36-72小时,这个阶段是身体机能表现达最好阶段,与运动前相比运动表现好、运动能力强、精力信心等都达到最佳状态。 能力衰退期:一般是3-7天左右,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进行下一次训练刺激,那么在超量恢复阶段获得的状态表现就会衰退,回到训练前的水平。 超量恢复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指出了人体运动能力通过训练循环提升的奥秘所在,结合超量恢复和周期训练方法,教练、运动员可循序渐进地安排训练计划,并达成预期的训练目标。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在一段时间的力量训练后,机体力量增长了,肌肉也增加了,瘦小的人更壮了。在一段时间的跑步训练后,在单位时间、单位距离内跑得更轻松、更快、更稳了。打羽毛球一段时间后,接发球、挥拍击球和移动都更加流畅和灵敏。 02 “适者”强大 超量恢复的来源 物种进化的关键是最能对变化作出反应,不是那些最强大的、或是最聪明的生存下来了,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庞大的恐龙灭绝了,小小的蚂蚁却绵延至今。 不是最强的,是最适宜的 在运动训练中,要想出现超量恢复现象,同样也要善于适应,那些最能适应训练刺激的人,最适宜的训练负荷安排,最能促使超量恢复进而提高运动能力。 超量恢复的理论基础来源是加拿大病理学家汉斯·塞利的应激学说,这个学说也被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理论。应激学说认为,生物在面对外部压力的时候,常常以一种固定的形式来反应以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这就是“应激”(也可以称为“适应”)。 通过在训练中施加运动负荷的方法,有意识地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在更高水平运动负荷的基础上获得相对平衡,使身体向较高机能水平的转化。这种由于运动训练而产生的,有机体与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叫做训练适应。 适应学说对超量恢复的启发有两点。一是训练刺激,即必须通过正确的训练刺激,不断对人体施加压力,提高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运动能力;二是运动负荷必须适宜,如果负荷过小,达不到训练效果,如果负荷过大,不但无法出现超量恢复,还会对人造成伤害。 03 适的标准 正确的训练刺激 超量恢复的概念不仅仅只停留在运动能力方面,还会出现在身体机能甚至身体形态上面。 比如,我们在运动时,肌肉中的肌糖原会被大量消耗,在训练后24小时之间,身体中的肌糖原会持续增加,超过运动前水平。不仅如此,ATP、脂肪、蛋白质、生长激素、睾酮、皮质醇等身体中其他的功能物质都与超量恢复有很大的关系。 在超量恢复的作用下,通过日复一日的深入到细胞和分子层次的影响,通过外加训练负荷的刺激,唤起人体的适应性机制,促使人体的生物系统和器官一点一滴地发生变化,并逐渐累积,最终发生功能性或者器质性的改变,实现运动能力的提高。 要实现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训练刺激的压力,还必须施加正确的训练刺激。正确的训练刺激与不同专项的运动有关。 一个以长跑为目的的运动员,他的训练内容主要以有氧慢跑为主,最终形成了适合长跑的慢肌纤维身体形态,而另一个以短跑为目的的运动员,必然是一身发达的快肌纤维,以冲刺跑为主要的训练刺激形式。 04 适的标准 适宜的运动负荷 没有疲劳的训练很难变强,没有恢复的训练没有提高。想要实现超量恢复训练,需要取得疲劳和恢复的适度平衡,也就是要把握适宜的运动负荷。 根据超量恢复原理,通过高的训练刺激而达超量恢复,产生新的适应,下次再在这个新的适应基础上做下一轮的超量恢复循环,这是训练最难且最关键的部分。 一方面,如果运动负荷太低,就只是一种常规训练,虽然也能提高运动水平,但效果并不明显,不可能达到超过既往运动能力的目的,除非是为了强身健体; 另一方面,现实中很多人存在一种误区,以为超量恢复一定是通过痛苦的强度努力来实现的,竞技训练中的“三从一大”和“超极限训练”是其中代表。其实一直做高强度、大训练量的运动反而会造成训练效果的下降。 因为人体在一个训练单元内所能够承受的训练负荷是有限度的,机体对于任一特定强度负荷的刺激,每次只能连续接受一定的次数或时间。 如果运动训练负荷过大,超过了运动员所能够承受的限度,或者负荷后机体在生理、心理诸方面没有得到适时的必要的恢复的情况下,又再次承受训练负荷时,运动员的机体会发生劣变,出现机能恶化,运动能力明显下降的现象。 因此,要想使训练效果理想,就要把训练负荷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在负荷之后,科学做出恢复安排,及时地、有效地消除训练负荷带来的疲劳,积极地促进超量恢复机制的运行,实现改善和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从超量恢复的四个阶段来说,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训练之后,最好是休息1-2天,让身体能够好好地恢复一下,然后再开始下一轮的训练,劳逸结合才能获得最好的训练效果。 |
|
来自: 昵称GKCwlMik > 《竞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