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1年列宁格勒保卫战胜利后再遭“袭击”,斯大林:征调5000只猫

 梦想童年594 2022-08-26 发布于江西

“从即日起,我们需要从雅罗斯拉夫尔地区征集5000只猫到列宁格勒。”

1943年1月,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人们的橱窗照进房子里时,大家这才发现:苏联红军的部队成功突破了纳粹德军的防线。这座城市的人民在被围困两年之后终于看到了自由的曙光。

然而,德国人的撤离并不是一切的结束。

面对新的危机,列宁格勒的政府主席只好向莫斯科写下了一份报告,恳请斯大林同志能够帮助列宁格勒的市民解除这场“危机”。于是,经过苏共中央的紧急协调,5000只猫被人们从西伯利亚运到了列宁格勒......

围困与“饥饿”

1941年6月,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霎时间,无数的苏联领土落入了法西斯的手中。德军依靠着装甲部队与步兵的紧密配合在初期的苏德战场上势如破竹。

按照当时德军的兵力部署,德国人分成了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从三个方向向苏联的纵深领土进攻。1941年9月,一路猛攻的德军分别抵达了列宁格勒与莫斯科的城下。

起初,德国人想通过“速战速决”的办法拿下列宁格勒。但是很快他们便发现,这座城市的军民比他们想象当中的要顽强许多倍。无论德军如何进攻和突破,就是无法全面占领列宁格勒。

德军北方集团军司令官冯.勒布一看情势如此焦灼,干脆向前线的德军下达了一个残酷的命令:“你们必须死死地围困住列宁格勒,如果我们不能攻下这座城市,我们就要把城市里的人通通困死、饿死!”

就这样,德军长达九百多天的“围困计划”在列宁格勒悄然展开了。起初的几个月,列宁格勒的居民们还可以用之前积攒下来的物资勉强过活。但眼看着敌人围困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意识到,想要活下去就必须要得到外部的“支援”。

可是,此时的莫斯科也处在德军的围攻之中,根本腾不出手来支援列宁格勒。于是,苏联的马基恩.波波夫将军决定组织一批部队对德军的封锁展开突破。

1942年1月到4月,苏军在列宁格勒的外围发动了“柳班攻势”,企图打破敌人的封锁。但以逸待劳的德军战斗力却异常的凶悍。

苏联军队对敌人展开了连续十六个星期的进攻却依旧没有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

最后,苏联军队在这次攻势当中损失惨重,安德烈.弗拉索夫将军被德国人俘虏,无奈之下大家只好再次退回到城市里。

但包围圈迟迟无法突破,城市里的粮食却已经不够吃了。由于战役一开始德军就用重炮摧毁了列宁格勒地区几乎所有的粮食店,到了1942年1月,列宁格勒每天都有至少1000人死于饥饿和与饥饿相关的疾病。

苏联人意识到,如果再不突围出去搞点物资。那不用纳粹进攻,列宁格勒的人都得被围困致死!但从前几次的图为来看,强攻是不可取的,因此列宁格勒的政府官员们又想了两个办法来缓解这种窘境:

第一、派出部队在列宁格勒附近的拉多加湾湖的南面建立起一条冰上运输带。每天由苏军派出卡车往返于城内和城外,以此运送必要的生活物资。

在列宁格勒市内实行最为严格的“粮食配给制度”。每人每天只能够领到125克黑面包勉强充饥。而这项制度针对的是所有人,无论是军政干部还是城市里的居民,无一例外。

这两项办法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列宁格勒城内的物资紧张局势,但每天政府所能够供应的粮食比起这座城市的粮食需求量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于是,饥饿的人们跑到大街上将许多流浪猫抓到家里,取肉充饥。起初,还有苏联士兵会阻止当地民众的行为,但是随着围困的时间越来越长,为了能够尽可能地少饿死人,列宁格勒当地的政府也默许了这样的行为。

战后一位经历过“列宁格勒围城战”的孩子回忆道:

“我们家有一只叫瓦斯卡的猫,有一天母亲将我们带到了一个角落,她告诉我们要把瓦斯卡送去避难所。但我们晚上回家的时候却看见母亲在烹饪一些类似于肉排的东西……事实证明,多亏了瓦斯卡我们才度过了那个饥饿的冬天。”

其实,像这样的悲剧在当时数不胜数。那时的列宁格勒,人们几乎把能吃的东西都给吃光了。但因为猫被吃完,整个城市却出现了可怕的一幕。

无数的老鼠跑到街上,它们的身上携带着细菌和病原体,令路过的人们望而却步。整个“列宁格勒”出现了异常严重的鼠患危机。于是,如何消灭这些老鼠又成了一件颇为棘手的事情。

起初,列宁格勒政府组织了一批军警对老鼠经常出没的几个地点进行消毒和杀菌工作。但事实证明,这些工作全部都收效甚微。

可如果派人专门去捕鼠,又无法精确地找出老鼠藏匿的位置。既然无数现代化的办法都无法解决鼠患,人们只能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了猫的身上。

可“大围困”时期,活着的猫全部被人们烹煮用来充饥,事实上当时的列宁格勒几乎看不到一只活着的猫!

可鼠疫在传播,列宁格勒所有的木质建筑在呻吟,如果再不想想办法,那么这座从纳粹“大围困”中挺过来的城市可能会倒在成群结队的老鼠口中!但是,人们要从哪里弄来这么多的呢?

千里送猫 保护名城

最后,为了解决列宁格勒地区缺猫的窘境 列宁格勒的政府主席亲自给莫斯科递交了一份报告,说明了这里的情况。

由于俄罗斯的老房子大多都是木质建筑,列宁格勒地区又是“历史名城”和“沙俄故都”。万一人们纵容那些老鼠四处乱窜,一定会为这座城市和苏联的历史文化带来灭顶之灾。

于是,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亲自下达了一份命令,要求在秋明、喀山、伊尔库茨克、雅罗斯拉夫尔等远离战火的苏联城市征集大批猫送往列宁格勒。

就这样在苏联的远东地区,人们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捕猫运动”。

一时间街上大大小小的流浪猫全部都被苏联当局捕捉并集中饲养了起来,准备送往列宁格勒。

另外,许多远东地区的居民听说了前线的故事,也纷纷将自己家里的宠物猫贡献了出来。就这样,苏联当局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筹集到了5000只猫。

因为猫是亚温带的动物,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它们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为了保证这些猫的安全,苏联军方为他们安排了带暖气的车厢前往列宁格勒。

这样的待遇在战争年代,只有从前线到后方养伤的苏联红军伤员才能够享受得到。

由于这些猫在当时也被视作英雄,所以当它们到达列宁格勒时,无数的居民涌向了火车站。大家都想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小家伙。

而当地的政府也用“英雄般的待遇”迎接了这批小猫。最终,从其他地区征集而来的5000只小猫,除了少数在运送的途中因为疾病、寒冷、惊吓等原因死亡以外,剩余的几乎都安全到达了列宁格勒。

当众人将猫运动到列宁格勒以后,这些猫立刻就遭到了当地居民们的“疯抢”。1944年1月,列宁格勒一位叫潘捷列夫的居民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

“在列宁格勒,这些小猫每一只都可以被卖到五百卢布。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价格。”

当时,列宁格勒的军民们已经初步突破了德国人的封锁。粮食等生活物资也逐步恢复了供应。在这样的背景下,列宁格勒的面包价格是50卢布一公斤。按照等价交换的规律,一只猫足足可以换十斤面包。

当然,列宁格勒政府并没有打算将这5000只猫全部发给当地的居民。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政府将一些猫留在了公共单位里负责抓捕老鼠。

而“十月革命”的纪念地冬宫就接收了大大小小几十只猫。这些猫居住在冬宫里,有专属的编号和宿舍。因此,它们也被外界的人们称为“冬宫猫”

这些从西伯利亚和远东跋涉而来的猫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人们也会特意将自己的食物拿出一些分给它们。慢慢地,这些小猫还和当地的居民产生了感情。

一位记者在战后的列宁格勒看到了非常暖心的一幕:几位苏联老太太站在一只瘦骨嶙峋的猫旁边,她们用手不断地画着十字架,为这只小猫做祈祷。

而一旁的苏联红军士兵也面带微笑地看着这些老人。看得出来,自从这些小猫来到了列宁格勒,当地的所有人都对它们非常友善。

这些猫也开始在列宁格勒繁育自己的后代。慢慢地,经过了几代的繁衍,“西伯利亚猫”取代了列宁格勒本地的猫,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份子。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猫的繁殖速度实在太快了,很快整个列宁格勒的老鼠都不够它们吃了,如何重新安置他们呢?

功臣猫的“归宿”

起初,列宁格勒的政府想将一些猫送给当地的居民。但当时的苏联刚刚结束了卫国战争,生产力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如此情况之下,人尚且无法完全满足温饱,又有谁会愿意多养一只猫呢?

于是,经过大家的商议,列宁格勒政府决定将这些猫分别安置:

第一、将一部分猫送往愿意收养小猫的居民家中。

第二、将一部分小猫送去红军部队,尤其是驻扎在列宁格勒附近的红海军舰队。因为海军部队素来就有“养舰猫”的传统。

第三、将一部分小猫收入各大政府办公单位,尤其是博物馆、艺术馆。让它们充当这些地方的“保卫者”。

想出了这三条办法以后,大家开始行动了起来。但大部分的“冬宫猫”被专人饲养了起来,直到今天这些小猫的后代也依然在保卫着这座古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著名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房间被拿来充作这些小猫们的“宿舍”,当游客们来到博物馆参观时,既可以看到精妙绝伦的艺术品,也可以看到懒洋洋的小猫。久而久之,这些小猫甚至还为博物馆吸引了不少人气。

不过,随着这些小猫被不断送出列宁格勒,这里的老鼠也再次猖獗了起来。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了防止城市里的“鼠患”再次加剧,大家不得不再次“引进”一批猫。

而这一回,随着苏联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慢慢接受了养猫这件事。

其实,俄罗斯人养猫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当年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大帝就从欧洲引进了大量的荷兰猫养在冬宫里,这样既可以防老鼠,也可让沙俄贵族们消遣。

后来,他的女儿沙皇彼得罗芙娜又在自己的皇宫里专门设置了养猫的地方。甚至为此她还委派了专门的官员去照料她的小猫。

到了今天,猫已经成为了整个俄罗斯的“国民级宠物”,深受人们的喜爱。

1998年,位于圣彼得堡(原列宁格勒)的冬宫博物馆决定将每年的4月6日定为“猫日”,以此来纪念当年那些为了冬宫博物馆和列宁格勒奉献一生的小猫。

与此同时,在冬宫最显眼的地方,人们还为当年的这些“功臣猫”竖起了两座雕像。这些小猫的雕像看上去栩栩如生,仿佛依旧具有着某种难以言说得“灵气”。

在全世界范围内,养猫已经成为了许多博物馆和文物单位的首选。甚至就连英国首相官邸、加拿大国会山等地都有数量不少的猫在当地维护建筑安全。

这些猫不但有高档猫粮,还有“捕鼠官”的头衔。

我国的故宫博物院里也有许多小猫。根据工作人员的介绍,因为故宫是木质结构的建筑,因此常年遭受“鼠患”的困扰。

所以从明清两代以来,故宫内部就一直有养猫的习惯。这些小猫的后代也一直居住在故宫里,成为了今天的“故宫猫”

到了2015年,由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市的财政连年出现赤字问题。冬宫博物馆也不得不想办法缩减本部门的必要开支。

于是,他们在网上发起了“收养冬宫小猫”的活动,引来了无数人的参与和围观。

“功臣猫”的故事让人唏嘘,也让人心生感慨。当年的苏联人民靠着坚毅与勇敢打败了法西斯侵略者,但由于特殊的原因不得不引入大量的小猫为自己充当“捕鼠帮手”。

这既是人们古老智慧的体现,也是苏联这个集体无上的荣耀。

也许,今天的我们再回过头去看待这个曾经的“红色巨人”时,会对它的故事有着各种各样的评论和猜测。

但是有一点是我们所有人都无法否认的:那是一个诞生于人类最崇高理想之中的国家,是一个创造了无数光荣故事的国家。光凭这一点,它就值得被我们所有人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