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业化使教育步入了“王婆卖瓜”的时代

 育邻人 2022-08-26 发布于云南

育邻梦

网友提问:学过奥数和没学过奥数的孩子究竟有什么区别?

每个送孩子去补习班的家长孩子还是要用奥数,说什么对思维有提升,对解题有帮助,弄得其他家长也人心惶惶的,盲目跟风。那么,学了奥数的孩子和没有学奥数的孩子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回复:产业化使教育步入了“王婆卖瓜”的时代,教育管理混乱的根源就在被产业化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所有自然生命都必须以被动适应+主动索取的方式适应自然生存环境。植物从自然物质中吸纳可溶于水的微矿物质结合光合作用生产生命养料、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动物体内......自然生命悄无声息地形成了具有相对均衡稳定性的“生态食物链”。

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成长发育最慢、成长可塑性最强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也是自然生命体系中唯一具备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通过主动劳动创造生活消费物资的动物族群,驯化播种植物的农业驯服圈养动物的畜牧业和渔业采矿加工制成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用具的工业辅助人类战胜疾病的医药业、辅助未成年孩子学习成长的教育业......主动劳动创造已经成为人类与其它自然生命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

刚出生的人类婴儿不能自主控制自己的身躯、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不能独自抵御生存环境伤害、不知该如何与同伴进行分工协作......作为自然生命物质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人类孩子出生后必须通过不断模仿学习才能从长辈那里继承综合生存技能。当然,为了将业已形成的文明生存方式世代传承下去,人类社会形成了自然生命体系中最完备的群体生存技能传承体制——教育。那么,为什么说产业化使教育步入了“王婆卖瓜”的时代,教育管理混乱的根源就在被产业化呢?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老师,传授道义、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传授道义、教授学业就是老师根据人类社会既有文明智慧要求,主动担负起对孩子学习成长的教化工作;解答疑难问题则是老师根据自身掌握的人类社会文明生存智慧解答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遇见的成长困惑。也就是说人类教育工作分两部分,基础部分由老师主导,将被人类社会公认的正确智慧知识教授给孩子们;极少部分由学生占据主导地位,主动提出成长困惑、老师被动解答。

学历有多少含金量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成为老师,行为端正的人才能成为师表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识渊博的人可以做老师,言行举止端正的人可以成为其他人的榜样。教育是老师家长以自身言行引导未成年孩子适应文明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行为艺术,德行高尚、行为端正、学识渊博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基本素养。因为,处于高行为可塑期的孩子们很容易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师的综合文明素养会传染给孩子们。

语言文字学、数学、物理、地理、化学、自然、政治、历史、医学、艺术、体育、信息通讯......现代学校教育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类已知社会文明形态。职业化的学校教育事实上已经替代家庭,成为集中辅助孩子们成长进步的前进营地。但是,面对大量种类繁多、学以备用的待学知识,许多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迷茫。同时,由于自20世纪70年代末施行教育工作市场化,加之社会新知识层出不穷,当前教育工作着实难以取舍、难以根据每个孩子的成长特性“因材施教”。

中小学一个教学班的人数正编普遍超过50人【偏远乡村小学孩子人数不够的除外】、中小学教学课程通常在10门左右,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自然+道德与法治+体育+音乐+美术、中小学教育几乎完全在校园内完成......当学校教育被格式化之后,需要追求差异化成长的孩子们便只能另想其它办法突围。因此,教育专家、教辅开发培训机构便成为教育市场化过程中最活跃的力量。

语文很重要,阅读+演讲+写作成为了培训科目、书写规整很重要,书法成了培训科目、数学很重要,学科数学+奥数成了培训科目、外语很重要,外语成了培训科目、音乐很重要,乐器+乐理+声乐成了培训科目......放眼当前教育市场,就没有不重要的科目、也没有不在培训课程目录中的科目。为此,稍加细心您就能够发掘,教育专家教辅开发培训机构貌似形成了某种互惠互利的协同关系。

学校教育专业分科越来越细,社会生产劳动应用知识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学历成为进入职场的最佳“入场券”,接受职前培训才能进入职场、劳动者人均接受学历教育的平均年限越来越长,高学历人群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历贬值越来越厉害......当社会快速发展的增量不及学历教育的增长势头、甚至出现停滞之时,学历教育“军备竞赛”便难以避免。因为,好学校的学位有限、社会中的高薪岗位有限,期待成龙、成凤的孩子们便不得不听王婆【教育专家和培训机构】吆喝。

王婆卖瓜的成语典故

王婆(坡)的老家在西域(现新疆、甘肃一带),种瓜为生。那一带种的瓜叫胡瓜,就是现今的哈密瓜。那时,宋朝边境经常发生战乱,王婆为了避难,就迁到了开封的乡下,种起胡瓜来。但胡瓜的外表不太好看,中原的人都不认识这种瓜,所以尽管这胡瓜比普通的西瓜甜上十倍,还是没有人来买。

王婆(坡)很着急,向来往的行人一个劲地夸自己的瓜怎么好吃,并且把瓜剖开让大家尝。起初没有人敢吃,后来有个胆大的人尝了一口,只觉蜜一样地甜,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王婆的瓜摊生意兴隆,人来人往。

一天,神宗皇帝出宫巡视,一时兴起来到集市上,只见那边挤满了人,便问左右:“何事喧闹?”左右回禀道:“启奏皇上,是个卖胡瓜的引来众人买瓜。”

皇上心想什么瓜这么招人,就走上前去观看,只见王婆正在连说带比划地夸自己的瓜好。见了皇上,他也不慌,还让皇上尝尝他的胡瓜。

皇上一尝果然甘美无比,连连称赞,便问他:“你这瓜既然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吆喝不停呢?”王婆说:“这瓜是西域品种,中原人不识,不叫就没有人买了。”

皇上听了感慨道:“做买卖还是当夸则夸,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何不好?”皇帝的金口一开,不多时,这句话就传遍了黄河南北,直至今天。

试穿可以在不损伤任何利益的情况下知道衣服+鞋帽是否合适、试吃可以冒一点儿风险知道饭菜+水果是否合口味、试用可以在消耗少量资源的情况下知道人才+物件是否何用......但是,自然生命成长却不可逆,现代人类社会的孩子们可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试探性学习。同时,被市场化之后,教育工作早已成为了不免费的早餐【教育在孩子们参加工作之前,固可算作早餐】,孩子想要学什么都必须付出时间和经济成本、还经受不起冒险

出教育培训指导意见的“专家”不在一线授课、出面招收学员的不参与授课、参与培训授课的极少与家长联系、拿高一级学校教育的内容或者极偏的内容当卖点、教育机构不管培训发证之后是否有用......产业化之中的教育不再考虑孩子们所学知识内容未来是否合用,它们只考虑一点——如何从孩子们那里拿到课时费、赚到钱。《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数据显示:“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很显然,教育产业化为拉高家庭综合生育成本贡献不小。所以说,产业化使教育步入了“王婆卖瓜”的时代,教育管理混乱的根源就在被产业化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需要来自家庭的无私陪伴、需要来自学校和社会的谆谆教导。育邻人:探索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以期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建成社区邻里相帮的教育服务生态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