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短期不再看金融,中期不再看土地,长期不再看人口

 Senseasy 2022-08-2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早在2017年,一则关于买房置业的逻辑走红,并逐渐成为多数购房人的置业信条
—— 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
理论简明扼要,角度一针见血,从三个重要维度对地产的发展做出条件性预判。
当年荣登首富的许老板或许也是因该理论而赏识任博士,才不惜花1500万年薪将其招于麾下。
虽许老板后来的发展令人唏嘘,但这也都是后话,站在当时没有人会质疑这15字箴言的正确性。
短期看金融,啥意思?
即你要盯着利率水平,盯着货币超发程度,盯着政策允许的杠杆程度,盯着房产撬动资金的能力……
如果金融方面都指向宽松,那么房价一定会涨,毕竟人总要回家,货币最后也要找个去处。
中期看土地,啥意思?
首先你要理解西方经典的'市供需理论',即供小于求则涨,供大于求则跌;其次你还要理解东方特色的'土地财政'模式,房价背后是地价,地价背后是地方收入,地方收入不仅决定了城市GDP锦标赛谁输谁赢,还决定了领导是上还是下……
所以可开发土地较少的块一定会涨,如市中心;而且领导也必须在市中心外再开辟新的板块,毕竟这能卖的地更多,如各种产业新城,新区……
长期看人口,啥意思?
如果说上条中的土地决定供给端,则人口决定需求端,所以房价不仅要土地多少,更要看潜在购房者的多少。
所以要观察人口流动趋势,关注哪些城市能通过经济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
对于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城市,对于人口持续净流入的城市,房价一定会持续涨。
总结一下就是对于人口还在净流入的城市,土地供应少的城市,遇到货币宽松的时期,就放心买吧,不会错的。
当年很多人凭借这套逻辑上车了强势城市后迅速甩开了同龄人,也有很多人下车弱势城市反超了前一辈人。
但奇怪的是,近一年这套理论已经不管用了。
 

图片

 
当下金融端,大半个身子已经被水淹了。
如下图所示,蓝色面积图代表广义货币供应量(左轴),2017年时还是158万亿,而如今直接飙到258万亿。
5年多的时间干了100万亿,就是这么豪横,就是这么给力
图片
如果你对数字没有概念,那你也可以看下图中红线(右轴),即广义货币的供应同比。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12%的同比增速已经创造了近5年新高,上一次破12%还是2015年那波轰轰烈烈的大行情。
看完钱的数量,我们再看下钱的价格。
如下图所示,黄线与绿线代表的lpr我们就不解释了,近半年的下调次数与幅度都贼拉给力。
但lpr只是基准利率,最后钱到我们手里并不一定是按照这个价格,所以我们还要看下图中的蓝线与紫线。
紫线是市场主体一般贷款的平均利率,下降趋势尽享丝滑;蓝线是真实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利率,以近乎75度斜率往下猛砸,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与5年lpr的接轨。
图片
货币数量贼给力,货币价格更给力,单看金融端,按照任博的理论房价应该是涨的,但事实并没有。
再看土地端,供应量已明显紧缩。
如下图,这里先解释一下,对于购置土地面积这一数据,我们做了3个月的移动平均处理,如此一来方便大家更容易看清供地面积变化趋势。
下方红线面积图(左轴)是土地购置面积的绝对面积,大家应该发现了自2015年开始持续加大土地供应,2020年达到峰值;可奇怪的是,强供给的这段时间房价却是持续景气的。
下方蓝线(右轴)是土地购置同比,本轮周期自2021年开始正式迈入负值,这意味着土地供应在急剧收缩,且收缩深度创10年新低。
单看土地端,按照任博的理论此时房价应该是涨的,但事实也没有。
图片
看到这相信有人会说,看土地购置面积有毛用,买了地房企又不一定会开工。
既然如此,我们再从房企的新开工面积角度看看。
如下图,这里先解释一下,对于房企新开工面积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为了方便大家看清趋势,我们对该数据做了季节性波动调整。
图片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自15年开始随着土地购置面积的增长,房企的新开工面积也保持正向增长,意味着房屋的总量供应亦在加速供应。
从2018年至2021年持续保持高位,2021下半年开始滑落,当下回落至2015年启动前的房屋供应。
当然在土地供应方面,最能说明问题还是地方的土地出让金,如下图
土地出让金越高,一方面是土地出让宗数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地价的太高。
图片
近期供应在减速,单从房屋供应端看,按照任博的理论此时房价应该是涨的。
最后再看人口端,城市间结构分化正在持续加剧,如下图
先看总量(下图蓝线),从人口自然增长率上看,2016年后便开启下滑之路,2017年后从数据上看已是负增长。
但是总量无意义,重点还是要看结构。
如下图红线,我们发现近10年流动人口数量却是持续增长的。
图片
流动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3.85亿的流动人口背后意味着轰轰烈烈的人口迁移并未停止,这个基本前提大家要明白。
通过统计局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北京与东南沿海省份几乎接受了绝大部分流动人口。
在这个角度,以上地区房价涨幅领跑全国不无道理。
图片
但是人口净流入则意味着永远涨么,答案不一定。
如京城,常住人口已连续6年负增长,理论上是跌的。
但实际上依然不影响房价飙升,依然不影响京城楼市是全国至高信仰。
图片
再如新一线中的5大金刚,常住人口持续领跑,在2021年持续保持高姿态。
图片
浙江、广东、湖北、江苏、福建,2021 年人口增量规模居全国前五,去年一年常住人口数量分别净增72万、60万、54.7万、28.1万、26万。
29个重点城市中,人口增量最多的是成都、杭州,人口净流入分别为 24.5万、23.9万。
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数量为2119.2万,2010-2020年常住人口增量高达581.89万;杭州常住人口数量为1220.4 万,2010年-2020年新增人口共计323.56万,新一线城市人口流入趋势明显。
人口在持续流入,单从人口端看,按照任博的理论此时房价应该是涨的,但事实上也并非如此。
图片
如上图,我们发现自14年至今5大金刚的二手房房价总体而言上了不止一个台阶,但近些年却与人口发生背离。
就2022年,我们发现除成都楼市近期还上涨外,其余四座城市陆续发生回调。
是的,同样的逻辑内部之间开始出现分化,同样的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每个城市,每个板块。
 

图片


过去,'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是绝对正确的,但当下看已全部失灵。
按照该框架套,金融端看涨,土地端看涨,人口端更是看涨的城市,虽有特例出现,但多数都没有得到持续。
原因其实很简单,该框架适用于市场上涨周期,金融、土地、人口三要素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为楼市推波助澜,火上浇油,但下行周期中却会集体失灵。
近两年看,楼市发生了许多大事,有影响行业的,有影响情绪的,有影响经济结构的,更有影响社会价值观的……
但3.85亿流动人口,258万亿广义货币,以及东方人对家不可动摇的执念,都足以让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本轮楼市将以何种方式爬出深坑。
在上涨周期中,我们可以'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
但是在地产爬坑周期中,结合当下经济背景,楼市短期看什么,中期看什么,长期看什么,值得我们再次思考。
如果您有答案,可以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没有答案,不妨点个赞,鼓励下我们尽快把下篇稿子撸出来。


专题研究:

  
万字长文:上篇 | 中篇 | 下篇
螺旋解体:上篇 | 中篇 | 下篇

 城市调研:


重庆:一线调研 | 城市分析 | 政策分析 | 两江四岸 | 集中土拍
杭州:楼市预警 | 行情分析 | 购房现状 | 新房摇号 | 趋势判断
环京:固安 | 雄安(上) | 雄安(下) | 北三县 | 燕郊 | 香河
上海:调控政策 | 大虹桥 | 改善置业 | 五大新城 
苏州:城市发展 | 楼市分析 | 工业园区
西安:城市发展 | 城市规划 | 选筹建议
成都:成都商业 城市板块 楼市分析
武汉:城市分析 | 武汉与重庆
南京:楼市概况 | 板块分析
天津:学区房 | 楼市妙计
长三角:宁波 | 嘉兴 | 南通 | 义乌 | 温州 | 台州
大湾区:投资逻辑 | 东莞(上)| 东莞(下)| 佛山
其他城市:石家庄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