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金法则[61]一生物伦理三大难题

 赵站长的博客 2022-08-27 发布于北京

生物伦理三大难题

究竟怎样才算死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已经成为整个医疗实践的道德根基。随着技术的发达,许多人依靠着机器维持着生命而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脑死亡就是其中之一。这使人们遇到了伦理的困境,如何把死亡的临床标准和尊重生命以及“保持一定生活质量”协调起来是个世界难题。在加拿大和瑞典的脑死亡法律强调,当人所有脑功能完全停止作用并无可挽救时,即被认为已经死亡。此外,还有阿根廷、澳大利亚、英国、法国、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制定了脑死亡法律,承认脑死亡是宣布死亡的依据。比利时、南非、新西兰、韩国、泰国等数十个国家虽然没有正式制定法律条文承认脑死亡,但在临床上已承认脑死亡状态并作为宣布死亡的依据。然而很多国家均对此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且一些国家内部对于这一问题争论激烈。要这些国家马上在脑死亡问题上协调一致几乎不可能。

如何保护基因隐私?以目前的基因检测为例,出于对基因检测将使一些体质差、易于受伤或患病的人不被用人单位雇用的担心,制定基因检测方面的规范条例已成为当务之急。否则,这种检测最后很可能导致社会歧视。自从科学家宣布绘制出人类基因组草图后,关于工作场所基因隐私的争议日益激烈,不过争论仍停留在理论阶段。美国北圣菲铁路公司曾让一些反映得了“腕隧道综合征”这种职业病并要求赔偿的工人做过某种基因测试,公司后来迫于压力表示停止检测。但这一案例的出现意味着这方面的问题已不再是纸上谈兵。

受精卵算不算生命?人胚胎干细胞争议最大,就是因为其医用价值极高,而它又正好关系到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人胚胎干细胞能分化成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类群,诸如神经细胞、心肌、骨骼肌、内皮细胞、胃肠组织、肝细胞、软骨、造血细胞等。干细胞具有的能够稳定生存增殖并保持多向分化潜能的特性,这使其在遗传性疾病和组织器官移植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胚胎干细胞出现在胚胎发育的胚囊内层,获取胚胎干细胞、建立胚胎干细胞系必须破坏胚囊。由于生命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体外培养产生的胚囊是否具有生命也存在争议,所以胚胎干细胞的分离、研究乃至用于临床治疗是否符合伦理道德的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受精卵产生就意味着新生命的诞生,破坏胚囊就意味着扼杀了一个新的生命。因此,胚胎干细胞的分离、研究及应用都是违反伦理道德的。在普通细胞,精子和卵子,受精卵,早期胚胎,胎儿和婴儿之间,怎样才能合理划分“人”与“非人”的界限?对胚胎发育过程的研究表明,在这一领域,并没有“人”与“非人”的明显界限。也有观点认为尽管胚胎干细胞的分离不符合传统的道德观念,但出于研究目的而分离胚胎干细胞可以被接受。另有一些观点认为,受精卵如果未在母体子宫内生长,就不会发育成为完整的个体,因而不能称其为生命。利用这种体外受精产生的胚胎干细胞进行研究和临床治疗,并不违反伦理道德。不少会员认为,过于理想主义的立场对解决问题没有用处,人们必须面对现实。进行胚胎干细胞研究,是因为它有望培育新的组织和器官来修补人类脆弱的躯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