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最近Biotech行业投资的一些小思考_2022.06

 芳博士 2022-08-27 发布于福建
近期比较懒(于写公开文章),但思考一直在(有交流),恰好上上周在飞机上偶遇一创投大佬,下了飞机在专车上又聊了一路,交换对于行业和创业创新的部分看法。正好上个月在一个券商策略会和在创业者群里分别做了对生物医药行业和投资的一些分享,于是今天把其中部分思考,一些问题再作梳理,看看能否激起一些碰撞,请大家不吝赐教斧正。


1:对标Nasdaq,Biotech公司上市后的长期表现到底如何?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心者/有兴趣者可以把自己所关注的那些标的公司把时间线拉长到3年、5年、10年,或者从公司上市之日起到最近交易日(如果公司没有被退市、并购,或者说至少还在的)的市值曲线;或者再扩大下范围,可统计一下医疗健康行业(特别是biotech,pharma行业)的业绩(如收入、利润、eps)长期表现。相信做了一些对比之后,你的结论会引起更多思考。

图片

图解/图问:1),长期增长的是什么样的公司;2),长期下跌的都是什么原因?3),然后就没有然后的那些都怎么样了(卖了?or没了)?

根据观察,相当部分的中小市值公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会是蛮有压力的,中等特别是大市值公司则相对而言稳妥性更强一些。考验灵魂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公司自踏上资本之日起,他们各自赚钱和花钱(烧钱)的地方都在哪里呢?说到底,企业还是要给投资人赚钱的,要么给他看到信心和希望(画饼),要么给他看绝对实力(比如账户)。在这长长的过程中,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和决定了这些变化?有没可以借鉴给今天的创业者和一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地方?(无论大A还是Nasdaq,对长短期的投资认知本身就是很值得考验的一个哲学问题,推荐一本书:十年一梦,投资考验的绝不只是业绩,还有哲学和心理


2:对于持续融资的Biotech公司,估值的增长和预期的实现/变化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经常,碰到创业公司融资的时候,会问上一轮的估值和融资额,然后会发现两个常见问题。第一是down round在国内比较少见,但是最近这两年已经不少见了;第二个是很多biotech公司会说这一次的融资估值比上一轮涨了2-3倍的因素是实现了很大的战略目标,比如在研发milestone上如预期实现。

可是这个时候就有一个现象和一个问题:第一,某些时候创始人和不同轮次的股东及其他中小股东利益诉求存在不同预期(这个相对好理解),如何协调潜在的down round需要消耗大量的沟通成本,当然也存在一些类似mbo或重组的机会也会存在,但关键是活下去,特别是需要烧很多钱的biotech公司,适合和远方才更重要;第二,那些创始人说的到这一轮已经实现的业绩是否是他在上一轮对投资人吹下的“牛”?如果都实现了,是属于如期完成还是超额完成,还是未达预期但也完成了一些进展呢?预期实现和估值之间到底应该是什么样一个分布关系呢?Nasdaq那数百家biotech公司,市值分布在1-5亿美金的公司有些管线组合还是很不错的,有些销售收入都已经上亿美金或更多了,这些公司的历史(比如产品/预期和市值/估值)发展又是如何?

图片

解/图问1),预期增长和估值有无一些规律可言,是线性还是跳跃性关系?2),低于预期或超越预期的估值会不会变得更理性?3),预期的方向/改变会不会和估值根本就是两条线?

实现的进展上一轮的投资人是否预期到了呢?这样的预期对于估值的增长中起到多大的作用?抑或是两轮融资时间点之间行业的催化(或其他因素)导致了更大的估值提升?同样,类似的很多已经成熟的上市公司,也是产品或业绩都在变好且还很好,为啥他们的这种预期就得不到2-3倍这样的认可呢?(再推荐两本书,其实有时候可以考虑考虑“迭代周期”这个词,biotech或者其他医疗健康产品和模式,以及互联网模式的产品也好,服务也好,商业模式也好,这个词,各自有什么样的差异之处?)想想北宋地层挖出的千年莲子也能开花VS网约车市场的风起云涌?


3:对Burn rate和cash flow的认知和预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还是有道理的不?
从资本角度,一定程度上这一波的疫情受益股最大的亮点是积累了大量的现金;部分其他传统(需求强劲)行业公司也是积累了足够多的现金。对于企业而言,并不一定每天都能赚钱,但肯定是每天都需要花钱,特别是Biotech公司,那花钱可是真如流水,流得一个滔滔不绝啊。几毫克几微克的耗材值个几万美金几十万美金的完全不在话下,碰到过不少投资人转行做创业,特别是海外高配(高Pay)版Biotech公司,基本待遇更不比做投资人时少,反而多了更多股权/期权激励(这个话题先不展开,但不管怎样,对公司而言都是潜在成本和花钱的地方)。

很多创业公司都非常一致地、信心百倍地认为可以一轮一轮持续融资,估值再水涨船高,顺利把盘子做的更大。殊不知,行业有黑天鹅,而灰犀牛更多。在研发药物方面,Nature Review 曾有统计,回顾性地研究了新药研发成功率的变化和分布;而实际上企业融资及发展存亡同样存在很多不可预知性。

图片

图解/图问:1),红色线条和绿色线条在黑色圆圈(融资时点)的交汇处,红色线条融不到钱就只能躺平了,绿色线条如果继续融到钱或者开始产生收入带来现金流那就活了;2),绿色线条的创收来源,可以是产品销售收入或者其他合作。

对于不少已经上市的Biotech公司,上市公司仍然需要持续融资用于pipeline里面的各项研究支出,而且这个压力其实是不小的。否则可能会面临一个“市值不高、融资不到位、产品开发pending在某个节点(要不要继续花钱和有没有那么多钱来花),只是“上市的公司“这样一个尴尬状态”,从而面临对产品去留和必须做出一个抉择的过程(这样的案例很多,里面也有一些机会)。对手握足额现金的公司而言,更多是多了一份保障,多了一份可能,转型也好,市场对其估值的再认知也好,总之,先活下去,一直活下去,这个很重要。(继续推荐一本书,

图片

The Vaccine Race: Science, Politics, 

and the Human Costs of Defeating Disease

作者:Meredith Wadman)



4:投资越来越早期?这是什么样的一轮趋势呢?
看到很多机构,管理很大量资金那种机构现在也都细化扎堆早期了,而且非常之早期。公司BP还没弄好,就有机构给予很高的估值,钱就开始砸过来了(此情此景,我要创业,也会有所冲动)。而且这一轮的趋势让很多科学家教授们也纷纷下了海,有些还接二连三的公司(估值)拔地而起。天使轮投资人也非常愿意相信这样的美好愿景,至少现在科技的力量被摆在了高光一刻,无论如何得到了更广泛程度的认可和认知(产品啥时出来则再说),而且很多知名教授本身也是光环的中心,很多资源接踵而来;但如果这样的光环不够亮呢?或者这样的光环所吸引的资源可持续性不够呢?或者需要到兑现的那一天行业趋势已经发生变化了呢?(当然,投资人的思维格局、策略和需求也都不一样,可以从投资人资产配置、行业配置、人员/赛道配置这样一些策略性角度去想想。)

图片

图解/图问:1),跟进市场的一些驱动趋势(比如人、资金、其他生产或资本要素的流动);2),往更高风险的早期去布局,未必风险一定大(速度可以更快一些,资本可以更多一些);3),风险、速度、资本都需要接受市场和未来市场的检验;4),往风险偏低的更大市场去布局/整合需要更大的实力。

有时候比较好奇,十多年前的教授里面有创新性和重大发现的也很多啊,为何到了今天就完全不一样了?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过去十年行业内那些被投的公司,只要不是太差,基本上该发展的都发展了,该上市或被并购的也都很不错。那这一轮的趋势能持续多久,以及其中良莠不齐的部分创业公司能否撑到潮水褪去?其实可以练就一门功夫:跑得快!投资人在投资的时候要跑的比别人快,创业者则真的要准备上了岸之后的跑得快(研发和产业化)。(BTW,今天推荐的书已经够啦^O^)


5. VC/PE各自的赚钱模式是否已经发生变化了?
... ... 

6. IP Cliff,Market competition and evolation, 带量采购,对创新的信心?
... ... 

... ... 
---to be continued

图片
from公众号:肖恩大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