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是不加甄别,恐怕会弄得自己心无定见

 老威小屋 2022-08-27 发布于北京

“ 网络时代,信息太多,如果不加甄别地接收,如同打开高压水喉饮水:人被急流冲得七冲八跌的,还没喝到多少。

曾经有很多年,老威饱受失眠之苦。

由于苦得真的没有办法承受了,人免不了会求助于玄学。

老威所面对的玄学是,据说睡眠时头脚朝向与睡眠的质量有关系,于是就动了搬床的念头。

结果信息搜索来搜索去,竟然说各种朝向有益于睡眠的都有。于是,老威忽然了悟了:

要想按照坊间的各种说法来做,只能把床悬空吊起来,让它在整个晚上,要转成什么方向就什么方向,总有一个角度是对的!

这话,当然并不意味着老威真的打算去这样做,很显然,这是老威明白了不应该照搬各种信息这个道理之后的调侃——都以调侃来对待了,显然是否定的意思。

网络时代,信息之多,堪称海量,如果不加思索地见一个践行一个,必然要走上绝路。

就说平时对健康话题的一些讨论,有的朋友阅读能力比较差(初中开始语文有写中心思想和标段落大意的练习,就是练这个阅读概括的功夫。而英语里的Reading Conprehension阅读理解,也是类似的功夫),往往阅读以后,问的问题,或者表达出来打算照搬的意思,等到问清楚ta本身的实情后,赶紧出面劝阻,甚至大有对本来是自己很现实的“心得共享”,差点酿成“误人子弟”的后怕。

一、任何心得,都是主体自己的,他人只能参考,不能照搬

老威也经常喜欢看高手们的心得。无论是他们的健康理念,某个领域(譬如跑步)的训练指导思想,训练手段,强项发挥,短板弥补,都可以作为参考。

但是,有一点坚定不移:老威从来不照搬。

因为,任何心得,都是主体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得出来的,其中的道理,他人可以参考,但是其做法,却未必都能照搬。如果照搬,不仅收不到如当事人自己一样的效果,甚至还可能有害。

最简单的,就说运动时间吧。

老威特别喜欢晨练,这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但是有的人就是不适应晨练,只是喜欢夜练。其实无论晨练夜练,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如果听了别人说晨练有什么好处,就非要改变自己的习惯,那就糟糕。

又譬如,每个人对穿鞋的喜好不同。老威喜欢硬弹韧劲的鞋,而有的人喜欢穿“踩屎感”的鞋。固然我会认为踩屎感强的鞋,可能能量损失比较大,但是如果对方习惯了,也没有什么。反过来,如果习惯穿软鞋的人,非要学着穿硬的鞋,可能也要出问题。足底筋膜炎之类的可能就等着你。

当然有些是属于明显可以大家取齐的。

譬如,打底裤外面,一般还是穿一条运动短裤为好,有的人喜欢光穿着打底的紧身裤就跑出来了,两条青蛙腿倒是很美,但是在马路上,如同跳芭蕾那样的身形毕露,总归还是有点怪怪的。这种事情上,倒是真的可以“照搬”他人的经验。

二、甚至有些技术动作,也未必有定论

譬如说,究竟快速度跑时对膝盖伤害大,还是慢速度跑时对膝盖的伤害大?

说快跑伤膝盖,和慢跑更伤膝盖的观点,我都见过,这两种观点,可以说完全对立。

双方都有支持:要么是实验数据,要么是巨量的跑量。甚至还有人群样本。

这种严肃的话题,老威不会选边站队,因为自己没有足够充足的论据,没有资格选边站队。

但是可以说说自己的体会。

老威的体会是,不同体能的人之间,这个命题不成立。在同一个人来说(即身体能力基本不变),跑快还是跑慢,对膝盖的冲击,就达成同样的距离而言,两者不会相差很大。

如果说速度快,可以使触地的时间更短,因此冲击更小。我对此存有疑问,即使人终极的轨迹是在水平前进的,但是就脚落地的这个瞬间来说,是受重力影响,呈现向下(即使不是垂直)冲向地面的用力。前进速度快,触地时间固然短了,但是要获得大的向前的动力,必然要用较大的蹬地作用力,来获得推动身体向前向上的反作用力,这样说来,不是速度越快,蹬地的撞击越大吗?

譬如我用拳头打击一个人的胸膛,这有一个冲击力。比拳头速度更快的子弹,同样去打击一个人的胸膛,显然后者接触的时间更短,但撞击力也更大。

另一个方面,说慢速度冲击力小,同样也让人不能信服。因为落地时可能冲击力的确小了,但是达成同样的距离,反复蹬地的次数大大增加,是不是会增加对身体反作用的总和呢?

老威上个月恰好快速徒步10公里,与非常非常熟悉(因为平时基本是这个距离为主)的10公里跑,感觉差不多。甚至,不同的速度来跑10公里,感觉没有什么明显不同。

当然,我这个说法,也不作数,仅仅是一个思考,也欢迎各位方家的指正,以便帮助我进步。

就跑步中保护膝盖,尽量减少冲击力带来的伤害这个课题,老威认为,不在于跑快还是跑慢,而在于跑姿、核心、和专项力量。

1、先说核心。

为什么总有人跑步的时候,双脚啪啪啪地拍在地面上,相隔很远就能“听”到该人正在跑来。而有的人却跑到跟前才能听到动静。有时候,如果自己比较专心,没有注意到对方的身形,等对方冷不丁招呼“早上好”的时候,自己都会吓一跳。这就是对方的脚步太轻了,以至于跟《水浒》中时迁上房梁那样地悄默声地。

脚步很轻的人,大多核心力量强。核心力量强的人,动作不容易散,不会变形,提腿落地都由身体控制(核心差的人,由万有引力控制)。

我们可以看看舞台上的武生,他们的落脚都干净利落,那是苦练的结果,核心力量相当强大。生活中他们也不会是拖拖沓沓的步态。

2、再说跑姿。

我们都知道落点在身体重心下方是最省力的跑姿,如果能力不行,狂妄于追求速度,于是靠迈大步来实现(当然也实现不了,如同腿力不行的骑行者把车挂在高档上——后轮最小的那个),这样必然导致落点在身体前方,脚后跟与地面形成刹车力,且这时候膝盖基本呈现伸直状态,于是,大概率要把膝盖活活震断。

为什么很多人鼓吹高步频小步幅,是有道理的。老威也持该论点。

高步频小步幅能够最大限度地达成“落点在身体下方”的跑姿。久而久之,即使是慢速度跑(或者是低心率跑),步频也基本不会变。

这是今早的一场2小时慢跑,心率足够低,甚至相当一段时间,心率在热身区。这时候的步频,依然是单脚90(即习惯称的180步)。

所以,相对于纠结速度快和速度慢哪个更伤膝盖,还不如改善跑姿来得有效。

3、专项力量。

我顽固地认为,所谓“跑步万利唯伤膝”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理由就是,任何关节都处在不停地使用中,而就关节而言,因为内部不具备血管系统,因此不能自主供应营养,恰好要靠挤压,才能为关节供应营养,所以关节被使用是应该的、有益的。

如果关节只是皮包骨头,那么可能关节会根本经不起磨损。但实际上,人发起运动的动作,大部分是肌肉的力量,如果关节内部真的直接被磨损,那人是有感觉的(有的人早晨起来关节疼得下不了地,稍微暖暖就好了,这时候如果还要坚持跑步,我目之为“作死”)。如果关节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正常状态下,训练带来的劳累,应该是由肌肉来承担的。

所以,如果关节周围的肌肉组织足够强韧,那么运动是否会使关节内部受到伤害——或者伤害本身是否主要来自频繁地屈伸和承受地面冲击,我一直很存疑。

专职运动员的训练比较系统,他们的专项力量训练非常有效和严格,他们跑得既多、且快、且频繁,如果像我们那点跑量下,都说“运动带来了膝盖磨损”,那么专职运动员的膝盖早就可以拆下来扔了。而事实上,往往他们很少受伤。所谓“跑步把膝盖跑坏”的说法,看来是站不住脚的——假如专项力量足够被重视,且足够强大的话。

三、做好自己的计划,量力而行

呼应开篇的观点,尽量不要照搬别人。

我曾经对那些300公里月跑量的大神也很羡慕。还没怎么着呢,又看见有700公里的!

我也真的曾经去尝试追追300,发现会把自己搞得很不舒服。终于发现200-250是我非常舒服的区间。刚刚看了一下本月的里程记录,到今天是216公里。

每周有一天长距离跑,一天间歇,两天中强度,一天节奏,硬性的两次力量,其余视时间而定,增加1-2次力量。

这样既没有压力,也不会觉得轻飘飘,很惬意。几乎每天的恢复状态都在“已恢复”。

在这种节奏和强度下,睡眠也都非常好。这比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一味地追他人的做法,不知道愉悦多少!

===================================

作者:老威修斯,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