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一辈革命家“约法三章”的背后深意:坚决不搞特殊化

 ptzhangyh 2022-08-27 发布于福建
文章图片1

文/孟红

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创业不可缺,治党不可少,立国不可废。为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解情况下到基层视察时,虽位高权重,却严格自律,为人表率,都曾对工作和生活方面有过严格律己的“约法三章”,简明扼要,字字千斤,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本色和初心使命。重温这些仍然具有很强生命力的“约法三章”,对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有着很深的教育意义和针对性,读起来仍然是那样的令人感动、令人振奋和催人向上。

董必武对工作人员立下“三不许”规矩

1949年11月,董必武因公去南京,随同他工作的几位同志发现了原中共南京办事处用过的一辆别克牌黑色小汽车,大家认为很有纪念意义,想把它要来带回北京。

董必武知道他们的这种想法后,一向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很严的他十分严肃地对工作人员说:“我和你们约法三章:一是不许向地方要东西,二是更不许以我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活动,三是绝对不许接受礼物。你们若是违反了,我就送你们到公安局去。”

文章图片2

◆董必武

从那以后,每逢组织上安排新同志到他身边工作,董必武都要先当面申明这个“三不许”的“约法三章”。

新中国成立伊始,董老就为身边工作人员立下这样“三不许”的规矩,可谓是远见卓识之举。向地方上要一辆有纪念意义的小汽车,此例一开,必然会有人去仿效,由此就可能滋生出腐败。因此,董必武及早制定的“三不许”“约法三章”,对从源头上防止腐败是有积极意义的。

朱德回乡“约法三章”不扰民

1960年3月10日下午,朱德元帅带着夫人康克清第一次回到他生活过13年的故乡四川仪陇大湾。此时的朱老总已年过七旬,他拄着一根米黄色的小拐杖,身着普普通通的灰制服,外罩一件黄呢子大衣,脚穿一双已经褪了色的棕色皮鞋。

当他们来到一个正坐在门槛上晒太阳的老人面前时,停住了脚步。这位老人抬起头望了好一阵站在面前的人,突然惊叫道:“是你呀,啷个这么悄悄地回来了?”

朱德伸出热乎乎的大手,握住堂弟朱代珍的手,好久都没说话,只是笑容满面地盯着对方。

朱代珍非常感慨地说:“你给我们老百姓办了这么多好事,出生入死立了那么多功劳,就穿这一身回来呀?”

朱德亲切地说:“穿着不冷就行了嘛。”

文章图片3

◆1960年3月10日,朱德在故居与乡亲们座谈。

朱代珍摇了摇头:“你这么大的官,也不带个护兵,开个大车,就这么走路呀?”朱老总又朗声笑了:“总司令是个啥子嘛!没有大家,还有啥子总司令?总司令也不那么金贵嘛。”

3月12日晚上,中共仪陇县委的领导眼看总司令在故乡视察的3天中吃的都是普通饭,住的都是民房,睡的是一般床,心里十分过意不去,便准备了一次较为说得过去的晚宴,为朱老总夫妇送行。

然而,没有料到这事最终被朱德知道了,他把县委的领导叫去,严肃地批评说:“在南充地委,我就提出回故乡的'约法三章’:一是不要限制我的行动,我想上哪儿就去哪儿,路上别跟人;二是我愿找哪个人谈话就找哪个人谈,不由你们管;三是吃饭自己点。我提的你们忘了吗?你们专门为我设宴,我吃得下去吗?”

朱德见县委的同志低着头,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地十分不好受,就放低了声音,变得和蔼起来,说:“你们给我做些家乡饭,省钱又简便,我吃起来也高兴。”县委的同志见朱德批评严厉,说得中肯,只得撤下晚宴。

朱老总笑着点了菜:“我吃豆芽、菠菜、魔芋豆腐,外加一份侧耳根(一种野菜)。”

朱德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一生功勋卓著,回到故乡却能够“悄悄地来,静静地走”,做到了不扰民,值得我们深思。

彭德怀搞调研对基层干部约法三章

彭德怀在廉洁自律方面有“三条原则”:一、自己不贪;二、别人不送;三、敢于把厚脸皮的上司、熟人挡回去。勿容置疑,这个立场坚定、是非分明的“三不”内容,也是一份难得的“约法三章”。难能可贵的是,彭老总在不收不受之外,还敢把“上司、熟人挡回去”,充分体现了彭老总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品格。

1957年,彭德怀到浙江温州检查工作。军分区机关想请他看浙江越剧团的演出,彭德怀说:“你们请我看戏,我一定去,欣赏民间艺术,哪个剧院都行,不过我要'约法三章’:第一,不要去布置招待,也不要惊动大家;第二,不准叫别人让座、退票;第三,不准剧院给优待,能买啥票就坐啥位子。”

1958年12月,正值“大跃进”期间,彭德怀回到家乡湖南,先后到湘潭、平江调查研究。面对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彭德怀始终实事求是,敢说敢为。

1958年底在全省一处接一处马不停蹄地调研期间,彭德怀白天走访,晚上座谈,亲眼看到了农村的现状,取得了第一手材料。他深感小高炉炼铁代价太大,不是发展方向。在参观平江县工农业生产展览馆时,吃惊地发现有两个数字竟然是颠倒着公布的:把收成最好的1957年的粮食高产数字,公布为1958年的产量;而把1958年较低的数字,说成是1957年的产量。彭德怀后来忆及此事还感叹地说:“如此造假,真令人害怕!”在敬老院里看到老人吃瓜菜,冬天睡篾席,盖破被,他忍不住说:“这是什么幸福院,有名无实!”为此他建议幸福院的负责同志,要设法改善老人们的生活条件,尤其是要提高老人们的口粮和食油指标。那里的学校规定学生必须住校,但学生的口粮不够吃。他对陪同的省委负责人说:“学生的口粮少,生活差,还是放到家里由父母照顾好一些,不然,这样下去,会把小孩子的身体都弄坏的。”他在幼儿园所看到的情况,也不那么好。为此,他以个人名义捐赠200元钱给幼儿园添置了被毯和肚兜。如此等等,真实地了解了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严重问题。

文章图片4

◆1958年12月,彭德怀在湖南湘潭地区进行调查研究。

这次回乡调查,正值“大跃进”高潮,全民大炼钢铁,彭德怀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中普遍存在的浮夸风和脱离实际的大炼钢铁的做法,进行了批评和纠正。

在共产党人眼里,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是为群众谋利益,为人民服务的。领导工作,说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彭德怀从来都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勤务员,也这样来要求其他干部。“大跃进”中,一些干部摆不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工作作风生硬,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滥用权力,搞强迫命令,打人罚饭,严重脱离群众。

彭德怀在湘潭调查时常常语重心长地对干部们说:“当干部的,工作要深入,作风要朴实,要关心社员的生活和疾苦,不要当干部老爷,要当群众的勤务员。”

离开家乡前,彭德怀殷切叮嘱当地干部,要好好地发扬党的实事求是、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要求努力保持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并郑重地对家乡的干部、群众规定了一个极有针对性、具体基本的“十不准”的“约法三章”:即今后再不准搞瞎指挥,不准搞浮夸,不准说假话,不准搞强迫命令,不准打人骂人,不准克扣社员口粮,不准拆毁社员的房屋,不准乱伐山林,不准挖社员的祖坟,不准断社员的烟火。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些举措和要求,包含着彭德怀爱护人民、服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真挚情感。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具体贯彻于实际工作和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中,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对于纠正“五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人心,扭转经济困难的局面,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回京后,彭德怀如实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反映了问题。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他先后七次在小组会上发言,反映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于7月14日给毛泽东写去一封信,在会上产生巨大影响。

邓小平外出视察总要事先约法三章

不管是在我们国家处于建设时期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不管是到落后地区,还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邓小平每次外出视察,事先总是一再向地方提出体恤民情、廉洁奉公的“约法三章”:不要影响群众;不搞特殊化;轻车简从,不要搞前呼后拥的陪同。在吃饭方面,每到一地,邓小平也都事先声明,不要当地干部陪吃陪喝。饭菜也很简单,一般每顿饭是四菜一汤。

文章图片5

◆1979年7月,邓小平在安徽黄山白鹅岭与黄山调频电视转播台工作人员合影。

1979年7月,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安徽视察期间,其中有一项行程是安排邓小平登黄山。当时正值黄山旅游的高峰期,登山之前,邓小平就对陪同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提出“三不准”:“第一,不准妨碍群众游览;第二,不准省委同志来陪;第三,不准搞特殊化。”

尽管邓小平再三叮咛,跟随邓小平前后的保卫人员为安全起见,还是想悄悄地控制一下人数。邓小平发觉以后,十分严肃地说:“要让群众上山,不要搞得戒备森严。”

邓小平在黄山的“三不准”,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亲民、爱民的公仆意识。

叶剑英回乡约法三章

新中国成立之后,叶剑英曾先后三次公开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广东省梅县。

1953年,时任中共华南分局书记兼广东省主席叶剑英第一次回乡走访。这次回乡主要是了解各地对粮、油、布实行统购统销的准备工作和群众的意见、要求,在梅县停留了一天半;第二次回乡,是在1971年,叶剑英出差从福建到广州顺道,坐飞机到兴宁机场,坐车于次日下午抵达梅县后,只停留了25 个小时;第三次回乡,则是在1980年 5月13日至17日,83岁的叶剑英携叶选平、叶选宁、叶选廉等十来位家人专程回乡。

叶剑英深受客家文化熏陶,他喜欢客家美食如味酵粄、炒番薯叶、芫荽猪肉汤等,喜欢广东汉剧、客家山歌,他每次回乡,不忘视察母校、探访旧居、看望乡邻亲友、参拜父母的墓地,是个念旧追远重情义的典型客家人。

叶剑英的每次回乡,都是身居高位的他与老百姓的一次亲密接触、是对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措施在最基层的深入调研,也是一次共产党人崇高品质的生动展示。

1953年叶剑英首次回乡时,是自带被盖、行军床、粮食、炊具,曾在松口横山西码头停船、做饭、歇夜。他不但听取梅县、丙村区的工作情况汇报,还摸黑走访群众,亲自到松口圩镇走访布店、国营粮店、油盐京什店。

1971年叶剑英再度回乡期间,他马不停蹄地视察了兴宁合水水库、龙北钢铁厂、四望嶂煤矿、梅西水库、东山中学、雁洋公社雁上大队等,其中,1月7日天刚蒙蒙亮,他就独自去东门塘菜市,仔细询问肉菜价格和粮价。

1980年,叶剑英带着子女专程回一趟故乡梅县。故乡的群众闻讯后十分高兴,准备好好地接待这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老帅。

文章图片6

◆1980年5月,叶剑英在梅县旧居同亲友一起品尝家乡的客家菜。右二为习仲勋。

然而,叶剑英也早有准备。在回梅县之前,刚到广州,他就严肃认真地给地委定下规矩,并叫人传达下去,这一规矩即“约法三章”:一是不要惊动群众,不搞迎来送往;二是不铺张浪费,不准宴会请客,吃家乡饭菜且只吃三菜一汤;三是不准送礼馈赠。

到了梅县,吃第一顿饭时,负责接待的同志觉得饭菜太简单了很过意不去,便好心好意多安排了几道家乡菜,请叶剑英品尝。叶剑英走近饭桌一看,超过了他原先的规定,于是坚持把多余的菜品端走之后,他才入座就餐。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首次在旧居用餐,也只是简单饭菜……回到家乡村里那天,叶剑英事先就对工作人员专门交代,一定不要给家乡的群众增添负担,大家都从地委招待所自带干粮。中午吃饭时,叶剑英决定,也请家乡的亲友吃三菜一汤。于是,做了三个地道的客家菜:一盘梅菜焖猪肉,一盘酿豆腐,一盘炒番薯叶,一盆丸子汤。叶剑英与亲友们同坐一桌,边吃边聊,亲密无间。他的随行人员吃的都是从地委招待所自带的简单干粮。家乡的人民群众不仅目睹了德高望重却平易近人的开国元帅的超凡风采,更领略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质朴清廉的优秀作风。

谭震林深入基层视察“三不准”

新中国成立后,谭震林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他经常到下面视察,了解基层情况。每次动身前,他都要“约法三章”:不准搞迎送,不准搞接风洗尘,不准随从人员购买内部物品等。

这个“三不准”原则和规矩,谭震林不管走到哪里,都一律严格执行。

谭震林是湖南攸县人,有时家乡有人带些豆腐乳、辣椒、腌姜之类的特产送给他。他总是告诉家乡人不要带东西,推脱不掉的就坚持付钱。一次,攸县物资局的工作人员来京,给他带了一小桶菜油、一袋大米,他不仅付了钱,还在后来到攸县考察时,当面批评了物资局长,强调以后不要再送东西给他。

文章图片7

◆谭震林

谭震林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也同样严格要求子女亲属,绝不容许子女亲属利用他的威望拉关系、走后门、搞特殊。1949年,他的胞弟找他借公款做生意,他严厉地说:“我是浙江省人民政府的主席,不是谭家祠堂的主席。我要为国家、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公事,而不能为自己的家、为自己的兄弟办私事。”

三年困难时期,谭震林听说家乡有亲友向组织伸手要物资,便立即给攸县县委写信:“有人利用我的名义,向你们要东西,批供应物资,这种行为是犯法的。你们必须立即制止!不管他是谁,也不管他有什么特殊需要,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制度,谁都无权违反国家制度批东西给任何人。”

谭震林去世后,孩子们打开他的衣橱,竟然找不到一件满意的衣服为他穿戴,几乎所有的内衣都是缝补过的,只好临时买了一块普通的白棉布,赶做了一套内衣。

彭真1986年回乡约法三章始成行

彭真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那场灾难之后,于1979年春天再度复出,进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列。复出后的彭真把相当大的精力用在了法制建设上。

1986年5月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到山西视察工作期间顺便又一次回乡。这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诬陷迫害、在党中央正式为他平反昭雪后的第一次回乡。

临汾地委书记杜五安专程从临汾赶到太原,代表家乡人民来请委员长回去看看家乡的变化。

杜五安对彭真说:“您不回去看看,就违了家乡父老和基层干部的心意,大家会对您有意见的,我回去也不好交代哩!”

文章图片8

◆彭真1986年视察侯马市农村。

彭真说:“你是'父母官’,又代表乡亲们的意见,不依你们,我就得罪家乡人啦!”

但是,针对这次顺路回乡,彭真立即就同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和杜五安等同志订了个“约法三章”。

“一、不要预先告诉大家说我回去,免得影响大家的工作和生产;二、不要组织人看望我,我是回去探亲的,应当我去看望大家;三、我是顺路探亲,不在侯马住宿了,当天就走,我想在火车上请亲友们吃顿饭,饭钱我出。端正党风,我们要带头。”

紧接着,彭真专门强调指出:“你们同意这三条我就回去,不同意我就不回去。”

听彭真这么说,李立功、杜五安等笑着说:“都依着您。”

就这样,彭真才于1986年5月31日下午回到了从上次回乡阔别22年的家乡——侯马垤上村。

按理说,彭真委员长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17岁辞别家乡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为人民出生入死,一别家乡几十年,正好又赶上到山西视察,回家乡看看本属理所当然,无须有太多的规矩和讲究,但他却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考虑到自己回家乡可能带来的影响。为了不打扰当地群众,不给基层增加负担,硬要和地方领导同志订个“约法三章”才同意成行,这充分体现了他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严于律己、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和朴实无华、真切爱民的作风,值得当今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同样是下基层,彭真委员长要“约法三章”,主张不事前打招呼,不要组织人来看望,更不要当地政府来接待,这着实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