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普义:中国篆刻艺术赏析(三)

 吕剑藏书 2022-08-27 发布于山东

唐宋时代是实用印章向文人篆刻艺术的过渡期。印章用于纸上,脱离了封泥的轨道,其印完全采用朱文,尺寸愈变愈大。隋代起至宋代,官印的尺寸多在5-6厘米见方,所用文字以小篆为基础,印文屈曲填满,线条反复折叠,次数无定则,但因古代以“九”表示为数之多,所以有“九叠篆”之称。到了金、辽时代,这种叠篆的程式走向极端,并一直延续到明清和近代,成为印章中刻板枯燥,意味单调的一流。当然,唐宋时期的官印也并非完全没有其美的内涵,有些官印线条圆浑而有骨力,为元朱文的滥觞(见图二○五),此外,以楷书入印的官印也别具风采,可窥宋元楷书押印之由来,不应完全鄙弃。

唐宋时代私印的实用价值降低,用途已不再象汉时那样广泛,但不乏有承继汉印传统的优秀私印。如从南宋慕葬中出土的“张同之印”两面印,俨然具有汉印风采,印的四侧刻有多书边款,更具特色。

值得重视的是:唐宋时代的文人渐开好印之风。由于朝野均有收藏书画之风,鉴藏印在书画上大量出现(见图二〇六),上自唐太宗自篆的“贞观”联珠印,唐玄宗自篆的“开元”印,南唐内府的“建业文房之印”,宋徽宗的“大观”“宣和”“政和”印,宋高宗的“绍兴”“御书之宝”印,下至书画家周昉、钟绍京、韩泥、褚遂良、欧阳修、苏东坡、黄山谷、米芾等,都有用于书画的鉴藏印。

由于这种风气的延伸和发展,首先在书法作品上出现了款印。款印中有名印、字号印、斋馆阁印等等。到了宋代,书画上还出现了寄情抒怀的闲章,例如欧阳修有“六一居士”印;黄山谷有“山谷道人”印;苏东坡有“雪堂”斋馆印、“东坡居士”字号印和“赵郡苏氏”籍贯印:米芾有“宝晋斋”印以及用典故入印的“祝融之后”“火正后人”等,因祝融是神话中上古时期活动于楚地的火神,故以之隐喻自己是楚国后裔。李公麟的画上更有“墨戏”一大印,当属闲章无疑。这些印章显示了文人艺术情趣对印章的渗透,表明了印章由实用性向文人化艺术方向的转化。

唐宋时期不仅文人好印之风渐盛,而且对篆刻艺术发展起了重要 推动作用的 “集古印谱”也风行开来。 集古印谱最早出现于唐玄宗时期,当时称为“玺谱”,最初目的本在著录古代印章制度和收集古 器。至宋代,“集古印谱”开始有了艺术审美的 倾向,最著名的有北宋大观年间杨克一的《集古印格》和王顺伯的《复斋印谱》、颜叔夏的《古 印谱》、姜夔的《姜氏集古印谱》等。此外,据传宋徽宗于北宋宣和年间也辑有《宣和印谱》,可惜宋代的这些印谱早已失传,只有宋初王俅所著《啸堂集古录》(一部收集古器的著录)中收入的37方古印,今天还能看到。集古印谱的 问世和刊行,既普及和彰扬了印章之美,也促进了印章艺术审美观的形成。

杨普义:中国篆刻艺术赏析(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