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俗西藏史(一百一十三)——安西四镇的首轮易手

 白发布衣cexroq 2022-08-29 发布于辽宁

原创2022-08-28 07:30·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咱们简单梳理了一下,唐蕃西域之争的三个阶段,最后用了一点时间聊了聊,这对老冤家之间围绕着于阗国的第一次博弈。

这场断断续续持续了三年博弈,看着好像挺热闹。但跟之后的唐蕃西域之争,就像是闹着玩儿。咱们今天要讲的四镇之争,才是真正来开架势,大打出手。

公元667年,有两个人相继去世,对西域的格局造成了明显的影响。

第一位去世的是——吐蕃大相禄东赞

他去世以后,他的儿子赞悉若坐上了大相之位。

随后,吐蕃从东起松州,中到陇右,西至安西的千里战线上,向唐朝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

第二位去世的是——西突厥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

阿史那步真去世得非常突然,史料上没有相关记载。但学者们从各种旁证上分析,步真应该是死于大食对吐火罗的进攻。

在阿拉伯的史料里,这一年呼罗珊总督大破吐火罗,打得波斯王子俾路斯一溜烟跑到了西州。

支持吐火罗抵抗大食,作为安西的缓冲区,是唐朝管控西域的大战略。所以,阿史那步真有可能亲自带兵,援救了吐火罗叶护阿史那乌湿波,结果战死于沙场。[1]

对于阿史那步真这个人,他控制不住手下,他陷害阿史那弥射,瞅着确实不像啥好人,但至少在大节上不亏。

他去世以后,本来就心中有怨气的西突厥左厢部落,很快就推举了阿史那都支做首领,而阿史那步真的部众,则推举了阿史那遮匐,也就是李遮匐为首领,分治两厢部落。最后这两个首领都倒向了吐蕃,成了蕃军入安西的助手。

在这个背景之下,一场惊天之变首先在西域酝酿成型。

咸亨元年(670)四月,蕃军突入西域,“陷西域白州等十八州,又与于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唐朝被迫“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

大家注意这段来自于唐史的记载,这里面有很多的知识点。

首先,吐蕃军队在四月发起了进攻,连克西域十八州。

按照《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疏勒领州十五,龟兹领州九,于阗领州五”

也就是说,在吐蕃还没有打下于阗之前,疏勒、龟兹下辖的羁縻州几乎被席卷一空了。取得了这些战果之后,吐蕃才合围于阗,并且在拿下于阗之后,合兵一处打下了龟兹西部的重镇——拔换城

其次是于阗,上期咱们讲唐蕃首次博弈的时候,是围绕着于阗展开的,吐蕃攻,唐朝守,但于阗一直都站在唐朝这边。而这次吐蕃入安西,于阗却站在了吐蕃一边,跟着一起进攻拔换城。

这说明,此次吐蕃进攻的声势浩大,远超上一次的小打小闹,于阗还没等到唐军救援,便被拿下了。

然后,吐蕃带着于阗的军队,沿着和田河北上,穿越了大漠,直插拔换城下,没给拔换城守军任何机会。

关于这条沿着和田河穿越大漠的道路,咱们之前曾经介绍过,这是当时沟通大漠南北最重要的通道。

十九世纪的探险家斯坦因在新疆考察时,曾坐着小船在和田河上通行。按道理说,唐朝时期的和田河水量,应该比十九世纪大得多,蕃军顺河而下,是最佳的行军方案。而拔换城恰恰是和田河与塔里木交汇处的第一座大城。[2]

从当时吐蕃的进攻态势来说,是从西、南两个方向推进,刀锋直指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这种态势下,本来就没多少人的唐军根本无力抵挡,只能撤到天山以北的西州(吐鲁番)。

整个安西地区全部落入吐蕃囊中,这就是首次罢四镇。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当时西域的突厥势力,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两个被推举上来的首领,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肯定没起到帮助唐军的作用。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里写道:“继往绝寻卒,十姓无主,有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收其余众附于吐蕃。”

至于这哥俩是不是真的帮着吐蕃打唐军,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

但从阿史那步真活着的时候,唐蕃围绕于阗打了三年,而这次几个月就平推的安西。这说明,被唐朝寄予厚望的西突厥势力,最好的状态,也就是在一边看热闹。这对唐军来说,就足够致命的了,因为当时唐朝在安西的驻军,每镇只有五百人,根本挡不住蕃军的攻势。

安西局面的崩盘,终于打醒了李治,也让唐朝上下对吐蕃的威胁,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个背景下,大非川之战爆发。

对于大多数来说,大非川之战就是薛仁贵在青海全军覆灭,但其实李治打得是一套组合拳。[3]

除了薛仁贵发兵吐谷浑之外,李治还安排阿史那忠为西域安抚大使兼行军大总管,由北向南出征安西。

阿史那忠乃是突厥小可汗阿史那苏尼失的儿子,在贞观四年唐朝灭东突厥的战争中,战败的颉利可汗逃到了苏尼失的部落,被阿史那忠绳捆索绑送给了唐军。因此功劳阿史那忠拜左屯卫将军,尚定襄县主,赐名为忠,袭封薛国公。[4]

入唐之后,阿史那忠跟着李世民攻铁勒、灭薛延陀、伐契丹,一生战功赫赫,被当时的人称为“唐朝的金日磾 [jīn mì dī]”。

我们很幸运地发现了阿史那忠的墓志铭,所以对这位唐代“金日磾”的一生比较清楚。

在阿史那忠的墓志铭里,对于咸亨元年的西征是这么描述的,“有弓月扇动,吐蕃侵逼,延寿莫制,会宗告窘。以公为西域道安抚大使兼行军大总管。”

然后是“公问望著于遐迩,信义行乎夷狄,飨[xiǎng]士丹丘之上,饮马瑶池之滨,夸父惊其已远,章亥推其不逮。”

最后的结果是“奉跸[bì]东京,承颜北阙,鬼神多爽,苍旻[mín]不惠。”

古文的具体内容,老布就不解释了。大家只要知道,这次阿史那忠受命出征,目的是安抚不听话的西突厥部众,配合薛仁贵的青海之战。所以才会有“公问望著于遐迩,信义行乎夷狄,这一句。

应该说阿史那忠的工作还是有效果的,唐书里记载,咸亨二年“夏四月,甲申,以西突厥阿史那都支,为左晓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安集五咄陆之众”。

阿史那都支接受了唐朝的册封,至少说明他没跟唐朝撕破脸。这大概就是墓志铭里“奉跸东京,承颜北阙”,这句话的意思。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阿史那都支接受了册封,也不代表西突厥就跟唐朝一条心了。以西突厥势力的态度来说,如果唐朝派精兵做骨干,突厥兵跟着打打太平拳,可能还凑合。要指望突厥正面跟吐蕃死磕,那就是在侮辱突厥人的智商了。

有关薛仁贵的大非川之败,咱们在前面的节目里,讲得非常仔细了,这次不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场惊天之战,唐朝固然是惨败,吐蕃也胜得不轻松。因为,大胜之后的西域态势,居然出现了向唐朝一边倒的局面。

在敦煌文献《大事记年》里记载,咸亨四年(673年)冬,吐蕃“于董之虎苑集会议盟,以征调后备军事,征集青壮丁户”。

这似乎昭示着,吐蕃要有一次新的战争谋划,而在安西这边,唐史的记载是“弓月南结吐蕃,北招咽面,共攻疏勒,降之”

从这些记载上看,吐蕃的局面,那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啊。

可是紧接着,唐朝就命宿将萧嗣业领兵西征。在他麾下是唐朝从东突厥降部当中征集的士兵。这些降众经过了十多年的休养,早就憋得嗷嗷叫唤了。所以,此次萧嗣业的西征声势很猛。

《资治通鉴》里的记载是“咸亨四年,上遣肖嗣业发兵讨之,嗣业兵未至,弓月惧,与疏勒俱来朝,上赦其罪,遣归国。”

也就是说,萧嗣业带着兵还没有走到疏勒呢,弓月、疏勒就都服了,乖乖跟着唐军回长安了。

要知道弓月、疏勒这哥俩,可是吐蕃的铁杆小弟。

662年,苏海政西征,这哥俩和吐蕃一起跟唐军比划。

663,弓月引吐蕃攻于阗;

664,又引吐蕃攻于阗

665年,疏勒、弓月再引吐蕃侵于阗。

670年,吐蕃席卷安西,肯定也少不了这哥俩。

可到了673年,这哥俩听说唐军来了,咔嚓一下就服了。这说明他们身边没有吐蕃军队,或者蕃军人数很少,不够壮胆的。

可在大事记年里,吐蕃明明是刚征过兵,这些军队都去哪儿了呢?

另外,事情还不止于此,于阗王这个万年挨捶的脑袋,突然就支楞起来了。在上元元年(674年),于阗王伏阇雄以一己之力,击走吐蕃,亲自入朝觐见。

然后唐朝在675年的正月,“以于阗为毗沙都督府,以尉迟伏阇雄为毗沙都督,境内分设十州。”

此后,于阗境内就出现了一个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安西大都护府是一套系统,毗沙都督府是另一套系统。一般意义上认为,安西都护主要管军事,毗沙都督(于阗王)管民政。这套并行的管理模式,一直延续到了安史之乱以后。

另外,根据敦煌文献的记载,唐朝还在675年,改若羌为石城镇,改且末为播仙镇,全都隶属于沙州(敦煌)管辖。

要知道,且末一带可是曾经在吐蕃的控制之下。

在《大事记年》里记载,668年“赞普驻于'札’之鹿苑,于且末国建造堡垒。是为一年。”

也就是说,在唐朝在大非川之战以后,也没怎么使劲儿,安西地区就变天了。再看吐蕃这边呢,似乎也有过动手的迹象。在《大事记年》里记载,675年的夏天,“大论赞悉若征“象雄”之大料集,突厥之境有内乱”。[5]

然后,这事儿就撂下了!

如果把整个事件串起来看,你会觉得好奇怪。

670年,吐蕃爆发式地打进了西域,不过几个月就席卷南疆,逼走了安西大都护府,唐军显得全无还手之力。

然后就是大非川之战爆发,论钦陵打崩了远征的唐军,一举确立了吐谷浑的控制权。但接下来的几年,获胜的吐蕃没有再次进攻扩大战果,反倒是唐朝在西域动作频频,连续收复失地。

这种有点反常的状态,让有些学者认为,大非川之战,唐军固然是惨败,吐蕃也只能说是惨胜。[6]

很有可能是吐蕃为了吃掉薛仁贵麾下的唐军,倾其所有,甚至从西域调兵东去,而这些参战的将士,未能归来。甚至,在公元673年、公元674年的两年里,吐蕃连续“征调后备军事,征集青壮丁户”“点验木牍红册”,都没能补充西域驻军。

于是唐朝这个机会,先是招降了阿史那都支,然后降服了疏勒,于阗也乘机打跑了蕃军,再然后唐朝在且末和若羌设了军镇。

也就是说,安西四镇的第一轮易手,是以吐蕃在670年,轰轰烈烈的进攻开启,以唐朝在675年,稀里糊涂的收复告终。

很显然,吐蕃不会善罢甘休的。

676年(仪凤元年),吐蕃大相赞悉若亲自领兵杀向了西域。

本来在675年的时候,吐蕃在象雄发起大料集,目的肯定是为了出兵西域,但因为突厥一方有内乱暂停了。

这次蓄力已久的吐蕃,再次杀向西域,昭示着新一轮四镇之争的开启。

好啦,这期就先讲到这里,之后的博弈,下期再讲!

参考书目:

[1]、《波斯萨珊王裔联合吐火罗抗击大食始末——兼论唐与大食中亚对峙形势的演变》_薛宗正;

[2]、《唐吐蕃大食关系史》_王小甫;

[3]、《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西域政局》_刘安志;

[4]、《阿史那忠碑志考述》_陈志谦;

[5]、《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_王尧、陈践译注;

[6]、《论大非川战役与唐蕃政策的转变》_尕藏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