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得好和做得好:延迟满足欲望,理性冷静发现症结来应对

 王明鹏 2022-08-28 发布于山东

记得当年学车经历,本来场地内学习很顺利,突然到了外面马路上练习,不会开了,准确说是不敢开了。
大概半天时间里,赶鸭子上架模样,机械听从教练指挥,完全没有自主性,陷入胆战心惊,失控般,不在状态中。
从本能欲望来看,希望做到如同别人一般自信练习,立即学会。从社会期望看,知道应该做到如别人一般自如练习,应当会。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问题出在现实不敢,差距如此明显,自己都焦虑不安不好意思。
看起来,本我欲望和超我期望都是希望学会,前者是“我想要”,后者是“我必需要”,指向目标看似一致,区别也很明显,欲望侧重“想得好”,期望侧重“做得好”。
想和做,是欲望和期望的最大差别。用詹姆斯自尊公式看,自尊等于成功除以抱负,可以认为自尊等于做/想,多做少想自尊水平较高。
反过来,许又新教授提出烦恼公式,烦恼=欲望/满足欲望的行动,可以认为等于想/做,少想多做减少烦恼,增加愉悦。
杨绛先生说过,年轻人的问题出在想的太多,而做的太少,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比如上面说的马路练车,欲望是立即学会,期望是人家自己都会自己也必须会,现实又不会,这就产生压力和负性情绪,本质还是想的多做的少。
如何应对呢?想,对应的是欲望和期望,也是认知,这是基础;做,对应的是行动,也是现实,这是为了解决问题。
想得多,那就可以少想点,但是切记不可能不想,因为欲望期望必然存在,要做的不是消除而是换个认知思路。
欲望对应是即时满足,期望对应是必需满足,那么转个思路就要改变,这个改变也就是应对,即延迟满足!
认可欲望,但慢一点满足,认可期望,但未必一定满足,要慢一点满足,这就是认知转换。
对于学车故事来说,就是接受自己反应慢这个特点,接受自己学习能力不足,为此允许延迟学会学车,事实上也不得不如此,但与其被动不如主动。
主动示弱好处很多,缓解情绪,转换认知,聚焦问题,寻找思路,积极应对。
最后,观察到有位学员主动使用刹车,顿悟“会刹车会开车”,在实践中练习,马上解决了问题。
总结学车这个现实问题的解决,也是夹杂了心理焦虑问题的处理,对策是保持适当的想法水平,延迟满足马上学会的想法,节省出较大理性力量,“有余力则学文”,观察学习,找到问题症结,消除了安全感的缺失,也就是满足安全感需要,才有技术水平的提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