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如松兵败碧蹄馆之事,明朝史料一般认为是轻敌冒进,才导致倭寇伏击伤亡惨重。 比如《明神宗实录》中,当时的兵科给事中侯庆远,就指责李如松的轻敌: “暨平壤一捷,开城再捷,颇以倭为易与,于是有碧蹄之败。” 成书于万历年间的《两朝平壤录》,也摆明了说李如松是轻敌所致: “李如松以屡胜轻敌,往相地形,仅以家丁三千自随。” 此后的《明史纪事本末》以及《明史》,也都是采用这个观点。 碧蹄馆之战的失败,导致李如松南下夺取王京的战略规划破产,且与侵朝倭寇进入对峙状态,此前所向披靡的优势不复存在。 正如当时兵部给万历汇报的: “碧蹄一战,我师长驱之气已沮,倭奴请贡之词愈傲。”(《明神宗实录》) ![]() 但问题是,李如松真的是轻敌冒进导致,才导致碧蹄馆兵败的吗?其中还有什么隐情呢? 1、来自南军将领的看笑话 万历二十一年二月二月初五的时候,身在义州的朝鲜国王李昖,接到明军南兵千总吴惟珊的报告: 明军提督李如松,在碧蹄馆被倭寇击败了。 吴惟珊先是指责朝鲜军,提供的倭寇情报有误,说王京的倭寇已经撤离,就是一座空城: “天兵为我国哨兵瞒报,所误谓倭贼已退京畿。”(《李朝宣祖实录》) 其实当时在王京的倭寇,还有好几万人在扎堆。 然后很愤懑地汇报了明军在碧蹄馆的损失。 李如松部明军由于在碧蹄馆遭遇倭寇伏击,所以仓促之下被迫应战,斩杀倭寇一百二十多人。 但自身损失了一千五百余。 “斩倭贼近一百二十余,天兵死伤一千五百。”(《李朝宣祖实录》) 别看吴惟珊说得是义愤填膺,但朝鲜君臣并没有把他的话当回事。 因为吴惟珊是明军主事袁黄派来的,而且他还是南军的千总;看名字与吴惟忠接近,八成是吴惟忠的兄弟。 对于吴惟珊的此番表现,朝鲜君臣很明白,表面上看他是指责朝鲜。 其实是在看李如松的笑话: “惟珊乃袁主事差来体探人,南兵与提督有隙,虽不可信,其必然所云如此。”(《李朝宣祖实录》) 因为南兵与李如松的矛盾,已经闹得朝鲜人都知道了,所以对于吴惟珊的话,朝鲜君臣是将信将疑的。 ![]() 但事后证明,李如松真的在碧蹄馆兵败,而且所部损失不小,甚至战后痛哭不止。 “天兵死者数百,李备御(李有昇)、马千总皆死于贼,提督下马痛哭。”(《李朝宣祖实录》) 虽然阵亡人数没有吴惟珊说得多,但近一千的家丁伤亡,以及爱将李有升的战死,的确给了李如松很大的打击。 在参与碧蹄馆之战的明军战将中,有李如松、李如梅、查大受、祖承训、杨元等,这些可都是李如松的亲信将领。 这里面一个南军将领都没有,那南军将领都去哪了呢?其他友军又去哪了呢? 2、轻敌是小,贪功是大 其实早在平壤大捷的时候,南军与北军的梁子就结下来了,最重要的导火索就是割首级问题。 众所周知,明军是靠首级计算战功的,李如松战前为了提高作战效率;免得到时候哄闹抢功,特意发布军令禁止割取倭寇首级,战后统一分配功劳。 “如松因部勒诸将,谕无割级。”(《明史纪事本末·援朝鲜》) 结果呢? 南军将士乖乖地没割一个,李如松的辽东部下倒是置若罔闻,该割的首级一个都没落下。 所以事后报功的时候,功劳都跑到北军身上了,南兵第一个登上平壤城,反而没捞到多少军功。 这换谁能爽啊? “提督李如松大捷平壤,部下多割死级报功。”(《愚庵小集·赠尚宝少卿袁公(袁黄)传》) ![]() 当时作为东征军赞画(参谋)的袁黄(《了凡四训》的作者),对于李如松这样的偏袒行为很不满;特意千里写书劝诫他,以后千万不能这样搞,不然队伍可就不好带了。 但李如松作为将门虎子,能把一个袁黄放眼里吗? 那指定不能啊。 所以李如松对袁黄的责备很不爽,甚至展开了更恶劣的叫板。 “公驰谕禁之,如松不悦,自引辽兵而东。”(《愚庵小集·赠尚寳少卿袁公传》) 于是就有了碧蹄馆之战。 按照李如松的规划,根据朝鲜提供的情报显示,王京已经是座空城了。 这么大的功劳李如松能分给别人吗?指定也是不能滴。 当时朝鲜的三座大都城:平壤、开城、王京,已经被收复了两座。 其中平壤是李如松打下来的,开城是他兄弟李如柏收复的,那王京能拱手让人? 尤其是能让给南军吗?以及其他明朝友军吗? 肯定功劳还得是自己的,尤其得是辽东军的,别人是坚决不能染指的! “如松骄而贪,轻骑独进,经碧蹄馆,为倭所败。”(《愚庵小集·赠尚宝少卿袁公传》) 所以李如松是轻敌冒进,只带三千人就想去玩命吗?肯定不至于这样,毕竟他也是个名将。 那肯定就是着急着抢功啊,现在是座“空城”你不去抢,等着南军或者其他明军获得大功吗? 结果被倭寇伏击战败了。 回想上面被袁黄派去的吴惟珊,现在您知道朝鲜君臣,为什么不把兵败当回事了吧? ![]() 吴惟珊就是在看笑话: 该,让你总是抢功,被打脸了吧!丢脸丢到属国了吧? 3、李如松有多不地道? 其实李如松因为抢功而兵败的事,明朝人也不是不知道,至少大学者沈德符知道。 “李如松以平殄在迩,不欲他兵分其功,潜率家丁二千人夜至碧蹄馆,遇伏一举歼焉。”(《万历野获编·家丁》) 这里明说李如松急火火地冲向王京,就是不想把功劳分给别人,结果在碧蹄馆遭到倭寇伏击。 这里李如松必须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他的亲信家丁李有昇,为了掩护李如松撤退而惨死。 “其家丁李友升者,积劳已至副总兵,只身殿后战殁,如松始得脱。”(《万历野获编·家丁》) 而在《明史纪事本末·援朝鲜》中,更是直接提到李有升战死后,还惨遭倭寇肢解: “裨将李有升以身蔽如松,刃数倭,竟中钩堕,为倭支解。” 李有昇的死对李如松打击很大,事后为其洒泪痛哭,但是一切都不可挽回了。 当然,这事不光沈德符知道,另一个著名的学者徐光启也知道,甚至还跟万历提过这事。 “而先登者多南将,提督李如松不能无内忌。欲立奇功,辄深入。是以有碧蹄之败。”(《徐文定公集·海防迂说【制倭】》) 这里徐光启也明说,因为平壤大捷中,是南军兵将先登城的,所以李如松很眼馋。 于是他就想立奇功长脸,于是听信朝鲜人的假情报,率军深入王京方向,结果在碧蹄馆被击败。 那李如松当时为了抢功,心里能急到什么程度呢?或者说准备的有多草率呢? 他亲自率领的三千多辽东骑兵,基本上就是轻装上阵的,或者说就是赤手空拳去的。 您是不是不敢信?但这就是真的。 毕竟带的家伙多了,马跑不过快啊;马跑的不快,功劳被人抢了咋整? “天兵全无器械甲胄,徒手搏战。”(《李朝宣祖实录》) 所以李如松能不吃亏吗?辽东军能不损失惨重吗?李有昇能不为了掩护他,甘愿充当肉盾吗? 就很仓促。 ![]() 您问李如松的友军去哪呢? 李如松当时带人冲向王京的时候,那保密工作做得老严实了,没有任何一部友军知道他的动向。 万历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的时候,明军主力集结在临津江附近,无论南军、北军、辽东军还是川军,大家都在一起扎堆。 结果呢? 李如松突然调动自己的辽东军,不声不响的就从临津江出发了: “二十六日忽见李宁、孙守廉、祖承训,率提督公家丁三千余人,披甲乘马而出城关西。”(《征东实纪》) 这本《征东实纪》,是参与抗倭援朝的南军将领钱世祯,在事后写的抗倭回忆录。 换句话说,钱世祯当时就在现场看着,他的记载是绝对有分量的。 眼瞅着李如松的部下,悄默声的就出发离开了,钱世祯是一脑门的问号,还特意跑过去询问怎么回事。 “迎问之,各支吾而不令失口,窃怪焉。”(《征东实纪》) 作为友军将领的钱世祯,跑去问祖承训等人要干嘛,部队要调动怎么不通知自己一声。 结果这群辽东军的将领,面对钱世祯的询问,那简直就是大型装傻现场,支支吾吾的瞎应付。 然后就拍马离开了。 钱世祯只好去找李如松询问,问他是怎么回事,需不需要南军配合作战? 结果李如松给他说啥? “吾当前往探路,诸将各率百人随行可也。”(《征东实纪》) 我就是带他们去前边探路的,你们要是愿意的话,就带百十人跟我一起去吧? 嗯,他虽然没有支支吾吾的隐瞒,但是也是在扯谎忽悠钱世祯,说自己是带人去前面探路的。 为了打消钱世祯的疑虑,还特意很大方的邀请钱世祯同行,但是只允许带“百人”跟着。 生怕南军带多了又抢功,严格限制南军的人数。 其实到这里的话,钱世祯再傻也看出来,李如松就是奔着抢功去的;不想把收复王京的战功,分给任何人,尤其是南军。 所以钱世祯就很识趣的目送李如松离开了。 ![]() 但是钱世祯接下来的记载就可有趣了: “二十七日,候令调遣,辰时而令不至,遣人探之,提督公已率其家丁赴碧蹄矣。” 李如松在二十六日,悄么声的带着辽东军出发;二十七日其他各部明军,就跟李如松失去联系了。 等到打听到李如松去向的时候,他已经带人狂奔到碧蹄馆了,这事让他给办的啊! 更有趣的是,天还没有黑的时候,李如松就带着家丁们,灰头土脸回到临津江了。 钱世祯不愧是受过专业训练,心里就算是听到消息再爽,居然都没有笑出来。 您看看,为了不让友军抢功,偷偷安排自己人出发,李如松还能再贪功一点吗? 李如松的确是个名将,也的确在第一次抗倭援朝的时候,立下了不小的盖世功勋。 但是兵败碧蹄馆这事,李如松办的确实不地道,也实实在在的让南军将领们,看了一场笑话。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您的阅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