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鞠通“养阴法”的运用

 mjx1234图书馆 2022-08-28 发布于河北

2022-08-28 07:22·为您解忧中医养生

吴氏在外感热病的治疗方面,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人的学术经验,在《温病条辨》中以清热救阴为治者,近乎一半。

认识到“温热,阳邪也。阳盛则伤人之阴也”,强调“本论始终以救阴精为主”,“温热伤人身之阴,故喜辛凉甘咸,以救其阴”。

在整个温病的治疗过程中,时时顾护阴液,认为“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把清热养阴作为治温之大纲。

吴氏养阴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大抵而言,上焦主以辛凉,中焦主以甘寒,下焦主以咸寒,三焦分治,创制了许多养阴名方,一直沿用至今。归纳而言,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甘寒生津法

主要运用于温病初、中期,邪在上、中焦阶段,肺胃津液耗伤之证。

吴氏认为:“温病本伤阴之病,下后邪解汗出,汗亦津液所化,阴液受伤,不得言矣,故云当复其阴。此阴指胃阴而言。……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

甘寒诸方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五汁饮、雪梨浆等。常用药物如沙参、麦冬、生地、梨汁等甘寒之品。此类方药清养肺胃之阴,但又不碍胃,从而获热退阴复之效。对于肠腑燥实,他强调增水行舟,用增液汤。

二、咸寒甘润法

对下焦温病,邪热深入,导致肝肾阴液涸竭,甘寒濡润已不能复,惟咸寒滋填之品,始能收到养阴复液、壮水制火之效。

他认为:“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竭。....若再下其热,是竭其津而速之死也。故以复脉汤复其津液,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也。”其复脉变方颇多,可视病情酌用。

若肾水枯竭,肝失涵养,而出现肝风内动,手足瘛疭之证,此时“邪气已去八九,真阴仅存一二”,亟须填补真阴,息风潜阳,大、小定风珠即是代表方剂。

若真阴亏耗而心中烦,不得卧,阴虚火旺,则咸寒之中加入苦甘,如黄连阿胶汤。

若温病后期,热伏阴分,需透热外出,入阴搜邪,则用青蒿鳖甲汤咸寒佐以辛凉之剂。

三、酸甘化阴法

酸甘化阴法是用酸敛药物,收敛阴气,不使阴气散脱,同样起到保阴作用,主要方剂如生脉散,常用于暑热津气耗伤之证。其云:“生脉散能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也。”

若暑邪深入厥、少二阴,水亏火旺之证,则用连梅汤酸甘化阴兼酸苦泄热法。

若“久痢之.....阴液大伤,热病液涸,急以救阴”,则用人参乌梅汤酸甘合化。

其他如熟地黄与五味子合用的地黄余粮汤,治久痢阴伤气陷;用麦冬麻仁汤治疟伤胃阴,不饥不便;若肝肾之阴久伤,乙癸源竭,则用专翕大生膏,以酸甘之药合血肉有情之品,滋填下焦真阴,安其专翕之性。

四、苦甘合化法

将苦寒药与甘寒之品配合运用,其苦甘以化阴气,苦寒又能泄邪热。但此法中苦寒所占比重不多,以甘寒为主,以防苦寒太多反伤阴气。

他说:“举世皆以苦能泻热,坦然用之而无疑,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服之不应,愈化愈燥.....见温病而恣用苦寒,津液干枯不救者甚多,盖化气比本气更烈。”

如冬地三黄汤治热病小便不利,阴气又伤,兼治春温内陷下痢,阴精欲脱,立法以救阴为主,少佐苦寒泄热。如加减黄连阿胶汤,吴氏以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泄热,阿胶、生地黄、白芍甘寒育阴,而救厥脱。

以上四法是吴氏养阴的主要手段,当然四者常据证而用,相互配合,同时在运用养阴法时一定要注意热病邪热的盛衰,注意清养的主次,他说:“在上焦以清邪为主,清邪之后,必继以存阴;在下焦以存阴为主,存阴之先,若邪尚有余,必先以搜邪。”同时注意养阴勿忘益气,以达阳生阴长之效。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