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透生死,才能让生命更加饱满

 dawn的图书馆 2022-08-28 发布于贵州

文章作者:道法自然

每个人都明白,人总有一死。但是真正能达到看透生死境界的人,却寥寥无几。贪生成了人的天性,贪生也成了生命的束缚,让我们活的总是不那样通透,总是那样患得患失,从而失去做人的“天性!”

生老病死是自然之道,就好像天地有黑夜白昼的交替,是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的“道。”如果能将生死看透,让一切顺其自然,便能遨游于无穷的空间,寄托心灵于无穷的境界!

《庄子》一书中的一大要旨是“安时而能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意思是告诉我们:人如果能做到“安时而处顺”,就没有什么能搅乱人的内心,即使是疾病,死亡这样重大的问题,也不会让人受到惊吓。

人生之中,没有什么问题比死亡更大,能够豁达看待死亡的人,往往也能豁达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与利益得失。

文章图片1

1、看透生死,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加通达

庄子在《大宗师》一文中告诉我们:天地,赋予我形体而让我有所寄托,给了我生命而让我操劳,用衰老使我安闲,用死亡来使我安息!

这句话让我们明白,我们是大自然的产物,所以我们无法违背自然之道而行。

道家强调养生,保存生命是养生的重要目的。不过,生命终归是有限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避免死亡,但人却可以通过加深对死亡的理解,通达的看待死亡,实现精神上的自由。

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生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面对死亡的过程。

据说很多的癌症患者,死于疾病本身的很少,大多数都是被吓死的。而看透生死的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以后放弃治疗,或傲游于山水之间,或让自己清新宁静,反倒最大限度地延长了生命!

坦然面对,接受一切不可改变的事实,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包括死亡!

文章图片2

2、对死亡不同理解的人,面对死亡就会有不同的态度。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是最好的朋友。

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闻讯,派子贡前往助理丧事。

子贡看到孟子反,子琴张两个人,一个人在唱歌,一个人在抚琴,相互合唱道:“哎呀桑户啊!哎呀桑户呀!你已经返璞归真了,而我们还寄寓在人世啊!”

子贡愤慨地问二人:“请问对着尸体唱歌,合乎礼仪吗?”

孟子反和子琴张相互看了看,笑着说:“他哪里懂得礼仪的真意!”

文章图片3

子贡回去以后把这件事告诉孔子,说这二人修养德行却不讲礼仪,是什么样的人呀?

孔子说;“他们是遨游于天地四方之外的人,而我们是遨游于四方之内的人,天地四方的内外彼此不相及。

生死在他们看来,是随着自然而反复循环,不知道头绪,无所牵系的神游于尘世以外,逍遥在自然无为的境地。”

他们又怎能违心地拘守世俗的礼仪,假装哀伤哭泣,以此让众人观看呢?

(好比我们现在有些人,父母在时不尽孝,父母死后大操大办,这不是办给外人看的吗?这不是最丑陋的嘴脸吗?)

孔子又说:“他们是与世俗之人不同的,他们是顺应自然的人。所以说:大自然的小人,是人世间的君子,人世间的君子,是大自然的小人。”

看透生死,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加的真实,通达!

文章图片4

3、看透生死,是最好的养生

看透生死不是厌世,更不是消极遁世,而是以一颗积极的心去进取,坦然的,愉快地接受一切注定的结果。

养生就是养心,看透生死是养心的最高境界。看透生死,就是把自己的心灵“放养”,让其释放天性,顺应自然,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看透生死的人,与自然一体,在他们眼中,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有一句话说:“心态不好,一切养生都是徒劳。”看透生死的人,都会有绝佳的心态,不受任何是是非非的缠绕,更不会去患得患失,所以说,看透生死是最好的养生。

看淡生死,超然物外,千年大梦谁先醒?

文章图片5

结束语:

生死,命也。

生也好,死也罢,都是自然规律使然。自始至终,人都处在自然的怀抱之中,道家提倡安时顺命,这个顺命既包括坦然的面对人生的际遇,也包括坦然的面对死亡!

世事无常,我们能把握生命的宽度,但是我们掌握不了生命的长度,只有看透,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活得通透,活得简单。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看透生命之后依然热爱生命,但从心底又不惧怕死亡!

看透生死,才能让生命更加饱满!

2022.8.28


道法自然——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