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新课标看教育理念的革新,我们应该怎样培养人?

 新用户37829311 2022-08-28 发布于陕西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新课标的变化无疑是一种教育趋势的显现和教育理念的革新,将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家长也应了解新课标下应该怎样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

华商报邀请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吴积军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越群两位专家,谈一谈新课标中值得我们关注的重大变化、教师将要面临的挑战以及家长们应树立的育人观。

Image

Image

新课标发生了哪些变化?

让孩子在创造中长大

不要等孩子长大了再去创造

吴积军认为,新课标最重要的理念是素养导向,也就是核心素养观。“新课标更加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吴积军指出,新课标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创造中长大,而不是等长大以后再去创造。”

因材施教在新课标中则体现为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准确设置课程的深度、广度,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使学习目标体现出明显的连续性和进阶性。此外,新课标注重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让课程内容与当地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心理经验建立内在联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课程学习的意义。

打破单一学科知识传授的倾向

跨学科融合激发创造性

“新课标更加注重课程的思想性,把课程育人放在首位,而非把知识传授放在首位。”王越群指出,新课标首次对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做出了完整的描述,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传授的倾向。“它强调学科的整合,各种知识的融合,跨学科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相加,而是一种融合、整合、跨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特别有用。”此外,新课标在教育方式上也体现了跨学科的概念,“教育方式与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落实跨学科科学素养的重要抓手,一旦实践动起手来,就走出了单一学科的局限。”

“新的课程标准还强调了教学评的一致性,过去老师只管知识传授,现在对教的过程有一个评价的描述,对于执行课程标准有了一个边界和衡量。”王越群表示新课标首次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对于教的怎么样和学生掌握的程度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描述,“通过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就把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落到了实处,过去培养的是一种知识型的人才,而现在要培养的是一种创新型、全面发展的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具备的关键品质和必备能力。”

Image

Image

教师将要面临哪些挑战?

如何应对?

把课堂还给学生

通过“教”服务于“学”

“新课标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新的挑战。”在吴积军看来,以下几个方面都是教师需要深深思考的问题。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大单元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开展,那么如何打破原本的教材单元进行统整?新课标要求突出实践性教学,教师如何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摈除虚假观察、实验、调研,真正实现智慧叠加,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还将其变得更加高质量。新课标从看重学习的结果水平,走向更看重学习的过程。那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估,不仅要关注单纯的记忆和理解,而更关注思考、探究、做事的开始、过程和结果。

新课标时代下,吴积军认为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标,强化课程育人的导向。在强化学段衔接方面,可从纵横两个维度思考:纵向上,可以就某个核心概念进阶以及内容、素养等层面的有效融合和链接;横向上,可以关注跨学科相关内容的统整,体现项目式、主题式学习的基本特征。同时,应通过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的反馈,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更好地通过“教”服务于“学”,强化对“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

教师也应具备跨学科能力

小幼应双向衔接

“新课标对老师要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对以往老师固化的擅长于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是一个挑战,甚至是一种否定。”王越群表示,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跨学科学习,教师首先要使自身成为一个跨界整合的老师,要具备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不能只是单一的教书。“这是一个新的考验,当然也是老师发展的一个新机遇。”

王越群建议教师应主动学习新时代的教育政策,“新时代的教育政策绝不是一种单纯的行政文件,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且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此外,教师还应学习教育理论以及各种人文社科理论,“老师可能误以为理论对教学没有用,而教育理论可以帮助老师解决一辈子的教育思想问题。”

对于学段衔接,王越群强调“小幼衔接”而非只是“幼小衔接”。“过去只讲幼儿园和小学衔接,小学也要起零起点教学,这样才不会使幼儿园教学小学化。一二年级老师要学会游戏化教学,要考虑到孩子需要适应和准备,两者之间要讲究双向、科学衔接。”

Image

学生学习内容、作业考试

将有哪些改变?

体育课地位提升英语课时比例无变化

增加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王越群分析,今后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要更加宽广,涉猎要广泛,同时创新性要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知识的学习要横向到边,但不要纵向到底,跨界融合形成新的思维状态特别重要。”

“新课标明确了'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体育课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从政策上给上足、上齐、上好体育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吴积军认为,体育课时的增强、内容的丰富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视。他还指出,从2022年与2001年的课程方案对比来看,外语(英语)课程的开设比例都是占九年总课时的6%至8%,开设时间都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课时开设的比例、开设的年级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新课标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将英语学习和汉语学习并列起来,而不仅仅是单独强调英语学习;二是增加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意思是要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树立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三是要求从多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目标,加强交流和互动学习。”

强调学业质量的测评多样性

打破“唯分数论”

注重整合的学业质量表现

“学业质量标准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考试命题提供依据和遵循,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唯分数论’和教、学、评不一致的问题。”吴积军表示,新课标强调学业质量的测评多样性,通过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实现学生学业测试。

王越群认为,新课标下的学生评价不光注重结果性评价,而且要特别注重综合评价和增值评价。“老师要纵向评价学生,是一种现在对比过去,明天对比今天的发展性评价,老师的对学生的成才观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要通过考试检验,我们的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把观察点放在这里。”

打破静态的纸笔形式的作业

基于学生立场和学习过程的整体设计作业

“在核心素养和跨学科学习的育人导向下,更加强调作业的目标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发挥作业的活动、学习和评价的功能,更加强化基于学生立场和学习过程的整体来设计作业,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吴积军强调,新课标时代要以“项目”思维、“系统”思维、“立体”思维、“跨界”思维设计作业。

具体而言,要让学生在系统化的作业实践中由理解到迁移,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实现自我建构,最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打破静态的纸笔形式的作业,让学生经历与体验多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Image

Image

家长的教育理念需要发生

怎样的革新?

适应变化,拥抱不确定性

培养劳动意识,勇于承担责任

王越群表示,家长首先要重视孩子兴趣的培养,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在成长中追求梦想,“兴趣是一种莫大的力量,不需要外界的干预,孩子可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培养学习习惯以外,还应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与思维习惯。

“新课标主张教育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的后果并履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吴积军表示,新课标时代,家长的教育理念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一要让孩子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二是要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三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培养,四是要在“任务驱动”下,让孩子在一定情境之中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获得自己知识的建构能力。

吴积军提醒家长树立“孩子要成材,先成人”的观念,“家长要尊重孩子,善于倾听,让家里成为孩子感受温馨的港湾,让孩子心中有爱,脚下有劲,手中有活,眼中有光,灵魂有趣。”

特色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应该怎么上?

新课标最重要的变化有哪些?变化的依据是什么?反映了科学教育怎样的趋势转变?落实新课标有哪些关键点和重难点?近期,一场主题为“基于科学课程标准的学校资源建设”的论坛,由西安市教科院主办的“西安教科研二十人论坛”活动在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小学举行。这场论坛为科学学科在义务教育段的发展和方向给出了明晰的方向和目标。

>>意义重大:

科学学科有助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及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等

“'双减’的重要意义,就是把孩子们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时间去观察和探索生活中的问题,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卫平强调:“素养并非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学生死学的知识并非素养,科学学科意义重大。”陕西师范大学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张举范认可了科学学科的跨学科性,肯定群体智能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但他也指出跨学科并非人为拼凑,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科学学科的成功意义在于让学生从学科专家到领域探究,从乘客文化转向驾驶员模式。

西安教育的科学学科建设从2002年起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阶段,近年来,有不少学校在科学学科发展方面取得了瞩目成果,例如:西安高新区实验小学的“科创四级课程”、西安新知小学的“博物馆课程”、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少年科学院”、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小学“多学科融合STEM教学实践”等,构建了适合于学校特色的科学教育特色实践活动。

西安高新区实验小学开展了长达7年的“科创课程建构与探索“,形成了有序递进的课程结构。副校长刘鹤蕊认为:“科学学科有助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创造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指导学生去主动地探究实践。”西安高新区实验小学从2016年起,为了满足更多学生个性化需要,让学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结合校园“高新全人”的办学理念,进行“STEAM课程项目式学习”,利用三大主题教学空间的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科学学科需求。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在科学学科中,同样结合新课标要求,对学生进行项目式课程学习,校长罗坤认为:“这样可以最大化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实际问题:

科学教育专职教师偏少

学生科学思维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但是,综合而言科学学科依旧存在诸多实际问题。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商小红告诉记者:“由于科学教育专职教师偏少,特别是小学科学专职教师不足,目前科学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通过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检测和西安市学生发展质量监测发现: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科学学习方法、科学学业学习自信心还有待提高,学生科学学业表现市域内存在不均衡现象,学生科学思维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西安教科院院长解慧明指出:“如今中小学校科学教师专职数量不足,不能很好满足科学课程的开设,还有市区两级教研员也不足,要下力气加强。”

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小学校长强曼丽认为:“只有科学教师强,科学学科才会强。”她总结目前中小学科学学科教师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专科科学教师缺乏、兼职教师较多、教师授课理念亟待更新、实验操作能力较弱等。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罗坤总结小学科学学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1.科技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需要提升;2.为学生的科学学习还需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3.学生的科技素养水平需要更加科学的评估技术。

文|锁铮铮 王媛

编辑|李华

审核|杜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