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风楚韵文学畅享之旅——衡阳篇

 万卷作文 2022-08-28 发布于广东

从长江到湘江,我们闲庭信步;

从黄鹤楼到岳阳楼,我们登临送目;

从南岳衡山到八百里洞庭,我们偃仰啸歌;

从黄州赤壁到汩罗到韶山,我们高山仰止。

历史像一卷大书,在我们面前铺开鲜活的文字,

让我们背起行囊,出发——

用脚步去丈量时光的长度,

用心灵去感受湘江的风,楚天的韵。

 从书院窥探湖湘文化

黄碧紫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北宋开宝九年,太守朱洞在岳麓山抱黄洞设立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间,从此这里书声朗朗,余音绕梁。岳麓书院几经重建,建筑群落的非凡气势从未褪去。现今它已成为湖南大学的人文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称为“千年学府”。

厚重庄严的大门,层叠穿斗的梁架,金装碧染的牌匾,挑起了大院主体框架。每一洞门两壁皆刻有对联,其中以“唯楚有才,于斯为盛”最为著名,而它也是名副其实,成为历代贤才的写照。远的如王夫之,近的如魏源,皆从岳麓书院走出后报效国门。

顺着游廊从讲堂绕过屏风进入御书楼,拾级而上是湘水校经堂,跨出门槛转入大成殿,步步异景。或是星穿云斗的衍架,马跃穿枋的梁柱。檩、柱、枋、梁架构精巧,鸱吻、舞凤攒尖顶。几许庭院,竟能如此千变万化。羡慕湘人学子幸运之时,也感慨古代建筑艺术的妙趣横生。

纵观全体布局,建筑内无处不蕴含中华礼教文化的道理。儒学讲求礼、仁、乐,在潜心研习时不忘祭祀行礼、躬行践履、悠游自然。湖湘书院皆设有礼仪场所——孔庙,治学场所——讲堂,养性场所——园林。左庙右学,复道重门、门堂之制,无处不彰显着礼数尊卑。朴实的格局、轻快的形象、浓厚而高雅的文化氛围,使人在冥思禅念中体悟天地万物的规律与永恒。

如果说岳麓书院在建筑美学上颇有造诣,那么与它相隔不过百里的石鼓书院,则在风水选址上极为成功。

石鼓书院,倚着岬角,瞰临湘江与蒸江合二为一,览遍雄奇山川。远处左右镇江塔屹立两岸,将石鼓书院置于中间。三面环水的格局强调了环境整体的内向性,同时营造凝聚出祥和的气氛。而书院所占据的高地也正是此处的中心点,对应于风水中的“穴”,它把握着这片地区的旋转与流动性。倘若不信这套玄学,不妨穿过曲径通幽来到岬口感受,但见天迹碧波荡漾处,界限朦胧模糊,近岸江流如同被一刀劈开,左方支出一条混黄的蒸江,而右方的湘江却是一番清澈澄明。“溪自阶下流,门朝水中开”,错落有致的景观在此藏风纳气,接受天地之精华。风水原是用于选择适宜居住的地方,后经发展成熟,竟也如此灵验。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与石鼓书院两座书院皆榜上有名。虽然两座书院构造大相径庭,但讲堂中央的陈设却极其相似,堂前支起两把太师椅。相传古时湖湘一带的书生听课时,前面坐着两位老师,一位讲学,另一位解释答疑,两把椅子便是明证。而台下学生也分为两类,做长凳且有书桌的正统学生与做方凳的旁听生。

岳麓书院与石鼓书院大气磅礴的建筑,宁静高雅的学术氛围,搭配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育制度,造就了湖湘的文化昌盛和人才辈出。

石鼓书院

周逸轩

位居中国四大书院之一,湖南第一胜地,湘楚文化发源地,石鼓书院的名气可谓响彻中国大江南北。自唐朝起就开始对外开放,至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历代的名人和文人们都是这里的常客,他们在这里或学习,或讨论,留下响彻世界的诗篇。“珠玑文字任流传,昌黎首唱,石湖继吟。”“霞客纪游,姜斋感旧。佳节数重头,太息前人俱往矣。”

有书翻不动,有字认不出,有鼓敲不响。这便是石鼓书院的“三绝”:石书,碑文,石鼓。碧绿的湘江之水缓缓流过,书院外的文化广场很宽阔,中间塑有大型文人“七贤”群雕一座,而前方不远处的石鼓书院,掩映在一片郁郁葱葱当中。

进入正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三国时期,诸葛亮居住在石鼓山,操练着一小支水军力量。因此,后人在石鼓山的南面建 “武侯祠”。诸葛亮雄姿英发,文质彬彬,坐在那里。旁边的两个弟子一人拿琴,一人拿剑,表现诸葛亮文武双全。

顺宗永贞元年大文豪韩愈由广东至湖北,途经衡州,写下著名的《合江亭序》,气势磅礴。石鼓书院自此名声大振,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朝圣”之地。

经过了大观亭,便到达合江亭。“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蒸水和湘江在此处汇合。那两江汇合口显得十分宏伟,衡阳境内最大的两条河流,在此合体,流向长江。一江混浊,一江清澈,合起来却仍然清澈无比,令人叹为观止。

江风徐徐吹来,拂在我脸上。看着那如画的美景,我仿佛置身在那个古老的时代,看见诸葛亮在操练水兵,看见李素在衡阳苦守了三个月之后自刎于此,为了不落入敌人手中。这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石鼓书院,令人陶醉,令人着迷。

游石鼓书院

韩雨卓

蜿蜒千里的湘江穿城而过,诉说着这座城市的风情雅韵 。有人说,在石鼓书院品茗千年书香,在南岳大庙祈福人生。

石鼓书院,天下四大书院之一。我曾到过位于长沙的岳麓书院,学识名人画像,满屋的古书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逛逛衡阳的石鼓书院,去品一品石鼓书院的书香味。

远远望去,柳树簇拥下的书院像回忆中的,对岸走来撑着四十八骨油纸伞的那个人。我走在柳树簇拥下的天桥上,湘江水荡漾在我的周边,一荡一荡地洗涤着我的心灵,干干净净地去品那书香味。

近了近了,古朴的气息逼近了我的周边;进了时了,终于走进了石鼓书院;紧了紧了,书香味紧紧地缠绕着我,牵引我走向那千年书院的历史之中,和柳宗元、韩愈、朱熹、文天祥、徐霞客,还有王夫之去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去感受一下当年讲学的气氛。

菩萨蛮·石鼓书院

宋昱琳

合江亭下三江合,来雁塔上群雁来。岁岁又年年,惟有新雁来。今人寻往昔,不解碑上文。往后几百载,后人亦无解。


如梦令

刘熙诺

石鼓花团锦簇,雁去不知归路。三江汇于此,墨客结庐读书。崇笃,崇笃,典籍留于书橱。


石鼓书院记

刘嘉鹏

石鼓书院,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书院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我们来到衡阳,不免要去拜访石鼓书院。

进入书院前,先可见左、右两祠堂。位于其右的是武侯祠,武侯即诸葛亮。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任荆州牧,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进驻临蒸﹙今衡阳﹚,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赋。其左是节公祠,南宋潭州知府李芾,在元军攻城时守城三月,城终被攻破,他则举家殉国,谥号忠节公。李忠公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古人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操。

书院中心是大观楼。一楼为大厅,二楼现为藏经阁。大厅中,列有七位对石鼓书院有重大帮助的贤人。除其开创者、管理者外,还有朱熹、周敦颐、韩愈等拜访过或曾在此讲学的大家。大厅前有两把教室椅,后面则有多把学生椅凳。两把教室椅中,一把为讲的教师准备的,另一把则为解释的教师准备的,一讲一解,便于学生吸收知识,湖南悠久的学风可见一斑。

再往前行,则是合江亭。亭前有一对联刻于石柱之上:“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合江亭为湘江、蒸水汇合之处,所以有“双江水”之说;一首诗,则为韩愈的《题合江亭寄刺史邹氏》,为韩愈路过衡阳所作。“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观于亭上,蒸水有些混浊,而湘江碧蓝清澈如蓝宝石,两江汇集,则隐约可见一分界线隔于蒸水、湘江之间,飘逸灵动。

石鼓书院在四大书院中颇负盛名,今日一游果然名不虚传。  

石鼓书院

李湘维

石鼓书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学院,它建于唐元和五年,当时衡州的名士李宽在石鼓山搭了一座草庐用来读书。宋至道三年,他的第七代子孙李士真把它扩建,作为衡州学者教学之所。

白壁、红柱、青瓦,修缮一新的石鼓书院,焕发出一种蓬勃的朝气。虽然石鼓书院是重新修建,少了几分历史的沧桑之感,但它的文化底蕴和所流传的精神还在。在大观楼内有七位古人的画像,分别是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勉斋,他们被合称为七贤。他们为石鼓书院做出了许多贡献。也正是有了这些文人雅士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石鼓书院。

合江亭前便是衡阳的母亲河蒸湘河与湖南的母亲河湘江的交汇处,因此取名为合江亭。站在亭上远眺,虽然没有长江与黄河那样宏伟壮观的气势,仍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此时江面飘荡着一叶扁舟,我脑海里浮现了“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一句诗的美好意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