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退为进

 黄河国学五术馆 2022-08-28 发布于广东

易达

我国三教中的释与道被称为无为法,其实无为法也并不是就一无所为,是方法不同而已,唐代布袋和尚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我们俗家假如说是加法的话,佛家与道家就是减法了,殊途同归,一般目标不管退与进其实都能实现。比如说飞机可以飞上天,传说中大德高僧也可以肉身飞天,相传老子就是肉身飞天,不知归处。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先天八卦描述就是本分的无为法,后天八卦描述就是有为法了,先天八卦:“天地定位,雷风相薄,山泽通气,水火不相射。”后天八卦:“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我们看到先天八卦讲的都是自然界的东西,后天八卦讲的是人事变化,先天后天合起来成天地人三才,天地本自不动,而人就开始动起来了,所以有帝出乎震等等的一系列人事变化,人一进入后天就是有为法了。



那么,无为之道又能给我们点什么启示呢?佛法的无为之道,大道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自性是无为的,佛教认为我们其实什么也不用干,只要回复到自性就是最完美的了,其它一切后天的努力在自性面前都是白搞的。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么,最终总结出:无为之道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以退为进,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与人之间也一样,双方闹矛盾了,有一方让一让,往往就相安无事了,而会修行的人化解矛盾,用以退为进的方法更妙,这个方法就是直接认错,与人有矛盾了,直接先承认自己错误,这个方法在道家叫做:“贤人争不是,庸人才争理。”古时候《三娘教子》的故事,母子闹矛盾了,经义仆薛保调解,后来母子互相认错,天开云散,他们三人都是贤人。


学佛人常说“念经拜佛消业障”是消事业上的业障,还是消悟道上的业障?人们普遍认为是消事业上的业障的,其实不是,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在佛法的眼中看来个人事业不值一提,但国家的事业,佛家道家还是维护的,必要时还会出来为国家做贡献保家卫国,佛家、道家只是比较看轻小我,重大我,所以,佛法里说的消业障其实是指消悟道路上的业障、消道法上的业障,是消这个业障。


无为法以退为进大概就是最高层次的东西了,用减法开悟,道家老子作的《道德经》用“损之又损”来形容,开悟以后怎么个状态呢?既然开悟就一切业障不能阻挡了,修行起来就很给力了,正所谓“大象不游以兔径,大悟不拘以小则。”一切烦恼其实都阻挡不了开悟的人,要破烦恼可以做到时时、事事、处处,正所谓“螳臂何能挡车!”开悟了就象车在路上,螳螂的手臂如何能阻挡住车辆的前进呢?所以,禅宗开悟的人守戒似乎比较随意。


总结:佛家、道家以退为进被称为无为法,“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作为就是最大的作为,这听起来,完全违反常规,但是,我们要分人事与道法,人事上我们可以大有作为,但在道法上、心法上、修道中我们不能有所作为,六祖说的:“不思善、不思恶。”禅宗有句话叫“两人同饮一杯水”,指的是一个肉身人,一个佛性灵,一阴一阳同时、同步存在,我们处理好肉身与佛性就好了,道法开口即错,没办法完美的描述,说来说去都说不到那里,这里只能与同修共勉了。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读者多多包涵,欢迎批评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