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济民:改诗漫谈(一)

 申江诗潮 2022-08-29 发布于上海

史济民:改诗漫谈(一)

      一、为什么要改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首《遣兴》(清·袁枚)诗: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及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嘉三大家,论诗主性灵说,写诗讲究灵感,堪称捷才。如此大诗人,老年时写诗还似青少年时一样谨慎用心,“一诗千改”,诗未改定前不拿出来给别人看。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杜甫,常常是“新诗改罢自长吟”,对自己的诗作反复推敲修改吟诵,至老不衰,“晚节渐于诗律细”,精雕细琢,最终奠定了他“诗圣”的地位。

前人曾说:“作诗十首,不如改诗一首”。更有说“作诗百首,不如改诗一首”的,可见改诗对于写出好诗的重要了。

例如,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呆板,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后来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忽见春风拂处,青草摇曳,麦浪起伏,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于是王安石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因为改诗,更给我们留下了“推敲”一词。这些佳话,如今许多读者尤其是写诗的人,自然是耳熟能详的。可惜如今这样认真的诗人还是太少了。

我们再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对待改诗的。

例一,唐·卢延让的《苦吟》: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例二,唐·贾岛的《送无可上人》: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诗后题注:岛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下,注此一绝: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前贤名言,是应该铭记于心,躬行实践的。


二、改平仄

1、改自己诗的平仄

2017年上半年,上海诗词学会组织会员写《节气之咏》,每人限投四首,并专门发了通知,规定于7月1日之前交稿。我未及细看就写了四首。待到6月30日交稿截至那天,再看通知,突然发现通知规定节气之咏的前两个字必须是节气的名称。这下四首诗的结构和平仄全错了,只能改,其中《谷雨》改为:

谷雨和风暖似酥,杜鹃空谷远相呼。

秧田一镜浮云絮,岭壑四围悬画图。

种豆种瓜曾孺子,寻诗寻胜在江湖。

故乡惭愧春愁里,碌碌于今是丈夫?

2、改别人诗的平仄

时至今日,改平仄仍然是诗社编辑的重任。并不是说我们的诗友没有掌握平仄格律技巧,而是有些诗友太过随便。其实只要把写好的诗词往《搜韵》或《诗词吾爱网》等网站诗词校验板块上一放,就能校验出平仄的问题了。


三、改押韵

1、用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

中华诗词学会规定,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中华新韵》、《平水韵》都可用。根据约定俗成,用《平水韵》不加任何标注,用《中华新韵》应在诗题右面标注“(新韵)”。但同一首诗中,新旧韵不得混用。比如诗友的《望月》诗:

羁旅十年感倦游,家山远隔客中秋。

伤心最数深宵立,一人独看柳梢头。

这个作品,如果是按照平水韵去看,第一句的“十”字为仄声,犯孤平;如果是按照新韵去看,第二句的“隔”字为平声,出律。因此,无论是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都有问题。

要坚持“不争论”的原则,写诗用《中华新韵》还是用《平水韵》没有好坏之分,把诗写好才是硬道理。《诗韵新编》也可以用,但建议用《诗韵新编》投稿时,不妨在诗题右面标注“(诗韵新编)”,以便于编辑判别。

2、实在改不过来怎么办

拙作《绩溪至北村途中口占》:

翚岭连绵列屏幛,登源清澈映晴空。

八方四面一岚气,两短三长五指峰。

杨柳曲吟杨柳翠,杜鹃鸟叫杜鹃红。

恼人景色看不得,且任春心随晚风。

这首诗用“一东”韵,但“峰”字属于“二冬”,出韵。但由于五指峰是地名,无法改,只能如此了。

诗人熊东遨在《求不是斋诗话》中说到:作诗有死抱前人戒条者,亦属不智。以用韵为例,“东”、“冬”分明已合,偏要强分;“元”、“魂”分明已分,偏要强合。如此作茧,非不智而何?须知君所为诗,乃供今人读也,非供古人读也,今人觉其是者,何必非之以就古人?熊东遨先生的话可供参考。但因一字出韵,终觉怏怏不快。

3、孤雁入群格与孤雁出群格

(1)孤雁出群格

格律诗的首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出群格”。

最早称首句借用邻韵为“孤雁出群”的人是明代的谢榛。他在所著《四溟诗话》中说:“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

沿用这种说法的今人诗家,如张皓先生在其主编的《古典诗词通论》中说:“唐宋人常不拘首句韵脚之规,而借用邻韵,后世称为孤雁出群格。”

例如《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首句用二冬韵,其它均为一东韵。

(2)孤雁入群格

格律诗的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入群格”。

在格律诗的创作中,“孤雁入群格”不常用;但是,诗人因为激情澎湃,为了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需要,一时在本韵部里又找不到准确的字眼,不得已之下,借用邻韵部的字眼作为全诗结句的韵脚。所以说,“孤雁入群格”是一种不常用的“格”,但又是某些诗人在某些场合不得不用的一种“格”。例如鲁迅的《无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最后一句“衣”是五微韵,而其它的均为四支韵。但这种孤雁入群格一般的诗刊、微信群刊都不采用,因此宜慎重选用。


四、改个别字

拙作《岳父抗战轶事二章》之一:

拍案投奔陈纳德,头颅拼却杀倭兵。

巡天飞虎保滇缅,洒血驼峰助战征。

中美并肩凭大义,弟兄生死结深情。

晚年偶说抗魔事,豪气干云四座惊。

投稿到解放军《红叶》诗刊被采用,但首句被改为“拍案投军陈纳德”,其实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岳父既没有加入美军,也没有加入国民党军队,他只是个文职人员,但《红叶》诗刊这样改也是有道理的,因为《红叶》是解放军的诗刊,当然要突出“军”字。(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