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独秀临终前,交代妻子:哪怕冻死饿死也不能动存款,这是为何

 Bao5685 2022-08-29 发布于浙江
陈独秀,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是我党的早期领袖,“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与李大钊携手在风雷激荡的乱世写下开天辟地的一页,由此引领“觉醒年代”。
但就是这样一位叱咤历史舞台的风云人物,晚年凄风苦雨,令人感慨。儿子牺牲,孤单落寞,身无长物,生存艰难,成了他生活的主色彩。
唯有扬起的剑眉,坚毅的眼神还在显示着他的气节,在跌落的命运、矛盾的心理中,名人陈独秀过着怎样的日子?
图片
图|陈独秀
启程江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飞机轰炸南京,国民党牢房的房顶被炸塌,牢房里的陈独秀机智躲在桌下,保住性命。
之后,在共产党人的争取下,蒋介石同意释放一批“政治犯”,陈独秀面带微笑、神态自若地走出监狱,结束了他近5年的铁窗生涯。
即使这是陈独秀第五次被捕,却丝毫不影响他在社会上的声望,他的思想、他的才学依旧为人敬重,此时的他若是想做些什么事业,并不困难。
更何况蒋介石派亲信朱家骅来找他,请他另立党派,许诺他5个国民参政会名额,以及10万元活动经费,陈独秀冷冷一笑,痛斥朱家骅,朱家骅当场尴尬。
朱家骅受阻后,蒋介石又邀请他出任国民党政府劳动部部长,陈独秀毅然拒绝:“想拿我装点门面,真是异想天开”。这些名利,陈独秀实在看不上。
他想过去延安,并亲自写了一封信,托人转交给中共中央,表达对共产党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决拥护,周恩来、叶剑英、林伯渠等人为陈独秀回归做了大量工作,但在王明等人的干扰下,陈独秀的延安之行最终没有成功。
图片
图|周恩来
此时南京战事危急,陈独秀先去了武汉,他的名气太高了,在武汉不仅有日军的轰炸,还有国民党特务时刻监视,以及有人络绎不绝来访,陈独秀过得实在压抑,深感武汉是个是非之地。
最后,在友人的帮助下,他选择到江津去。
1938年8月3日的下午,一艘小客轮在江津靠岸,人群中的陈独秀步履蹒跚,尽显疲态,他穿着一件白布衬衣,一条蓝布长裤,手里拿着一把蒲扇,顶在头上以遮挡烈日骄阳。
行人如织,这个年近六旬的老人被裹挟在人流中缓慢前行,幸好小他29岁的妻子潘兰珍时时搀扶着他,不至于让他摔倒。
潘兰珍,是出现在陈独秀生命里的第三个妻子,高大众、高君曼都早年逝世。潘兰珍嫁给他时,甚至不知道他是个声名赫赫的大人物。
图片
图|潘兰珍
1930年,51岁的陈独秀租住在上海熙华德路石库门一座楼房里,潘兰珍正好是他的邻里,潘兰珍身材娇小,眼睛大大的,脸蛋圆圆的,是个很简单朴实的女子,陈独秀对她印象极好,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陈独秀这才了解到她苦难的身世。
潘兰珍比他小29岁,1908年潘兰珍出生于江苏省通州余西镇大悲殿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日子就过得很苦,她是跟父母逃荒到上海,一家人在生活做工,艰难生存,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
潘兰珍刚到上海时只有4岁,等年龄稍大一些,父母就送她到纱厂去做工,偏偏遇上个流氓工头,那工头看潘兰珍亭亭玉立,心思单纯,竟然心生歹意,将她给强暴了,潘兰珍不仅身心受到很大伤害,还生下一个婴孩,不幸夭折。
后来,为了安全,潘兰珍就到父亲上班的烟草工作去做工,这个女人的一生从苦难中开始,在苦难中生存,陈独秀特别同情这个女子,觉得她实在不容易。
图片
图|陈独秀与潘兰珍
而潘兰珍,对陈独秀这位邻里印象也很好,他为人和善,学富五车,潘兰珍敬重这个有学问的男子。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陈独秀与潘兰珍萌生出感情,走到一起。尽管有着近30年的年龄差,但俩人都不在意这些。
婚后陈独秀教潘兰珍读书识字,潘兰珍一边上班做工,一边照料陈独秀的饮食起居,而且,两人还抱养了一个女儿,陈独秀为女儿起名潘凤仙,跟着母亲姓潘。
夫妻俩日子过得简单平凡,潘兰珍从不开口询问陈独秀的过去,所以一直不知道,她的丈夫是个革命领袖。
图片
图蒋介石
1932年潘兰珍带女儿回江苏老家,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他多次发表文章,反蒋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在和平谈判的掩盖之下,实行其对帝国主义投降”,他对蒋介石、对国民党的强烈谴责为他带来牢狱之灾。
而这,已经是他第五次入狱了。狱中,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何应钦单独面见他,向他求字,陈独秀只写下一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来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
潘兰珍对他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所以陈独秀心中忐忑,在被押往南京的路上,他只觉得“不可能再见到潘兰珍了。”
可是这样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被捕,新闻怎能少得了,报纸上铺天盖地地写着陈独秀再度被捕入狱的消息,潘兰珍看见了,知道了他的身份与故事,然后义无反顾地从上海赶赴南京,去狱中看望陈独秀。
国民党允许来访者见陈独秀,国民党高官对陈独秀也都很客气,潘兰珍就留在南京,时刻照顾陈独秀生活,陈独秀狱中读书撰文,潘兰珍就服侍身旁。
图片
图|陈独秀旧照
幸而有潘兰珍在身边,在他出狱后,与他随行到重庆去,这对渐渐年迈的陈独秀而言,实在算得上一份安全感。
江津渡口,陈独秀在人群中寻寻觅觅,他在找好友邓仲纯。邓仲纯,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重孙,和陈独秀是老乡,更是同窗,陈独秀就是在邓仲纯的极力邀约下,才下决心来江津的。
烈日之下,陈独秀自言自语:“见鬼,这邓仲纯怎么连个影子也不见?不是说好来接船吗?”
因为久久等不来邓仲纯,陈独秀只好告诉看上去很沮丧的潘兰珍:“邓仲纯不会无故失约的,我们就按图索骥去找吧,好在知道他的住址。”
俩人边走边问,这才找到邓仲纯开设的延年医院,邓仲纯临时有急诊外出,陈独秀表示理解,失约的气也就消了。
可邓太太不同于邓仲纯,她对陈独秀夫妇二人的到来并不欢迎,甚至以“身体不舒服”为由,拒绝见客,更不打算留他们住下,只是让旁人传话:“邓太太说,她这儿房子紧,请你们另外想想办法......”
所有的希望与喜悦瞬间被浇灭,潘兰珍紧紧咬着自己的下嘴唇,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陈独秀的脸色变得铁青,扔下一句:“我们走,我宁可暴尸街头,也不愿寄邓太太篱下。”
夫妇二人忿忿离开邓仲纯处,转头找了一家小客栈,住了下来,他顾不得小客栈的简陋杂乱了,只能先找个居住之处。
图片
图|陈延年、陈乔年的烈士证书
后来,在邓仲纯的百般邀约下,陈独秀这才又到延年医院居住。与此同时,母亲谢氏、儿子陈松年一家也都到江津,同他一起生活,陈延年、陈乔年都已经牺牲,人至晚年,守在他身边的只有陈松年一个儿子了。
继投宿遭拒后,陈独秀难得过了一段平静温馨的日子,但这样的日子是极其短暂的,因为母亲谢氏去世了,团聚的时光实在是昙花一现,这让陈独秀本就失意的情绪愈发崩溃,他失声痛哭,老泪纵横。
外面是战火纷飞,自己投宿遭拒,母亲离世,寄人篱下,陈独秀的日子难捱极了。经人介绍,他后来搬到距离城市不远的乡村鹤山坪,住在江津一中校长施怀清的施家大院。
图片
图|陈独秀
生存艰难
施家是鹤山坪有名的大地主,为人也很友善,在陈独秀住进去之后,施家人特意给邻里打招呼,声称:
“陈先生虽是外来户,但他是大学教授,有学问,也很有来头,背景很复杂。你们不要欺他,但是也不要和他交往过深……”
陈独秀在鹤山坪十分受敬重,乡亲们知道他是文化人,对他很友善,也时常给他帮忙,尤其是佃户邓耀廷,十分尊重这位陈先生,经常叫自己的儿子邓志云给陈独秀潘兰珍夫妇帮忙,邓志云干活灵巧,做事细心,陈独秀倒是很满意。
那段时间,邓志云时常给他从县里带东西回来,陈独秀过了一段难得快乐、轻快的日子,还因此多了一个“儿子”。
邓耀廷有个年幼的儿子邓兴和,邓兴和去陈独秀家中时,给陈独秀带来不少快乐,因为邓耀廷想让邓兴和跟着陈独秀多学习,就主动提起了“认亲”这茬。
就这样,两家人选了一个黄道吉日,请了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邓兴和跪在陈独秀、潘兰珍面前,给他们磕了三个响头,此时的陈独秀喜笑颜开。
他亲自给邓兴和起名,询问邓家人意见,邓耀廷说:“取什么都可以。”乡村里喜欢接地气的名字,这样孩子好带,陈独秀遵循这样的风俗,就给邓兴和起名“金犬。”
这个名字深受好评,从此乡村邻里都唤邓兴和为“金犬”,陈独秀也愈发受人敬重。
图片
图|石墙院大门
在鹤山坪住了一段时间后,陈独秀又辗转住进前清二甲进士杨鲁承的旧居,也就是石墙院,在这里住得有点是清静,房主人杨氏热情友善,缺点是偏僻,这对关注时事的陈独秀来说,属实是个“折磨”。
他没办法及时读到报纸,只能靠邓仲纯三五天过来一次,给他送报纸。而且因为此处太偏僻了,交通实在不便,让那些想来拜访陈独秀的人都望而却步,孤寂的日子里,他全身心沉浸于写字、著书。
但苦难并未因此离开他,要知道那时日军侵袭,百姓流连失所,叫苦不迭,物价上涨,社会上物资奇缺,到处都是难民,饿殍遍地,饿肚子几乎是大多数人都要面对的生存危机,当然,陈独秀也并非例外。
他酣畅淋漓地著书完毕,家里的米坛也已是空空如也,潘玉珍已经问杨氏借过好几次米,家里没有钱,潘玉珍也实在不好意思再去找杨氏借米了,毕竟这个年头,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两人的肚子已经唱起了“空城计”,陈独秀长叹一口气,只能和潘兰珍相顾无言。
为了多赚点钱,他卖文为生,可他写的抨击国民党的文章,报纸不敢刊登,以至于好不容易登出一篇文章,能赚三四十元的稿费,来勉强维持家中生计。
他放下手中的笔,和妻子潘兰珍亲耕农事,学着种土豆,家里的菜多点时,伙食能好一些,这就足以让他高兴许久。
图片
图|陈独秀的书法
所谓“才人为五斗米所困”,陈独秀日子太难过时,靠着朋友接济度日,这对于他的内心,实在是种上“伤害”。老朋友朱蕴山提着几只鸭子来看他,陈独秀看着穷困潦倒,身体有恙,心中感慨万千,只好怀着复杂的心情,迎接老友到来。
可自己的稿费、朋友的接济,都不算是稳定的收入,家中的日子只能是好一阵,坏一阵的,不时需要面对没有粮食的困境,潘兰珍为此很忧愁,找到陈独秀:“先生,你能不能从那笔钱中取出一点款,就算借,以后还好吗?”
“你说什么?动那2万元吗?”陈独秀一听,表情立刻严肃起来,嗖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言辞坚定:“不能,决不能。”
陈独秀、潘兰珍口中所说的2万元,是他写书的稿费。在石墙院那段幽静的日子里,陈独秀通宵达旦,完成《小学识字课本》一书,他把书给国民党教育部长陈立夫看。
陈立夫对“小学”二字有意见,他表示:“自汉代即称文字学为小学,章太炎也以为小学之名不符,主张改称语言文字之学,何其繁琐也。”他坚持要把“小学”二字换掉,陈独秀坚决不同意。
于是国民政府教育部给他的2万元稿费,他一分钱都没有动,也不让潘兰珍动,可人至困境,这2万元显然已经是家中最后的存款了。
潘兰珍打算借用这2万元,陈独秀坚持不许,想当初蒋介石数次邀请,他都不曾动摇,如今定要保住这最后的气节。
所以即使艰难到饿肚子,即使贫病交加,他最后都没有答应潘兰珍,动这笔钱。他们就这样过着贫苦的日子,艰难度日。
贫病交加
图片
图|江津康庄陈独秀墓
陈独秀年迈,身体虚弱,食不果腹,精神屡次受创,终于倒下了,他卧于病榻,垂危的生命宛若一道残阳,他眼睛努力睁开的时候,充满伤感与忧郁。
邓仲纯等好友请医生来为他治病,但几乎没有作用,儿子陈松年、妻子潘兰珍都守候在他的病床前,陈独秀分明感觉到,自己大限已至,他极力抓住潘兰珍的手,断断续续说:
“兰珍,我死,死后,你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必自立。记住,自主,自立……”
他依然惦记着自己的书,他躺在床上,目光对着屋顶长叹:“我的'小学’'小学’......”
潘兰珍看着丈夫的模样,早已泪流满面,陈独秀也记挂着她,潘兰珍年纪尚小,他允许在自己逝世后,妻子可以改嫁,他只叮嘱一点,国民政府的2万元,潘兰珍万万不可动用,就如他说:“不能,决不能用!哪怕冻死、饿死。”
此外,他交代陪在身边的儿子陈松年,希望他将来能落叶归根。
几乎是交代完身后事后,陈独秀就开始陷入昏迷,偶尔会呓语,直到生命行至最后时刻,在苦楚、凄凉中结束一生,逝世时陈独秀63岁,他的名字从此留在革命的舞台上。
图|陈独秀之墓
1942年6月1日,亲人朋友送别陈独秀最后一程,昔日邻里邓耀廷为他喊抬丧起路曲,这些在生命最后几年陪伴他身边的人,也送他行至最后。
陈独秀的坟冢在在江津大西门外鼎山山麓邓燮康家的茔地———康庄,直到几年后陈松年按照他的遗愿,将其灵柩运回故乡安庆。
1943年,陈独秀记挂的夫人潘兰珍到四川的一家农场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勉强糊口,潘兰珍从不用陈独秀的名望赚钱。直到3年后,抗日战争已经胜利一年了,潘兰珍才回到上海,与自幼寄养在老家的养女潘凤仙团聚。
她在上海一所学校食堂做煮饭的工作,后来还嫁个一个国民党的下级军官,但刚新婚不久,她的丈夫就因病逝世,潘兰珍受到极大打击,一病不起。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潘兰珍的生命也行至终点。
值得一提的是,陈独秀的儿子陈松年后来回到安庆生活,毛主席曾亲自批示,予以照顾,这让陈家后人心中生出无限感激。
陈独秀,似乎是个沉甸甸的名字,他的一生,走南闯北,四海为家;他的晚年漂泊在外,凄风苦雨;他的名字,将永远留在革命的舞台,永不湮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