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错与误判] “非出血性因素所致的纵隔增宽”的相关临床知识、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忘仔忘仔 2022-08-29 发布于山西

非出血性因素所致的纵隔增宽

影像表现

一系列非创伤非出血性因素都可导致急诊胸部X线平片上纵隔影增宽,其影像学表现因病而异,但CT可明确诊断。

纵隔增宽可能是钝性胸主动脉损伤(blunt thoracic aortic injuryBTAI)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但纵隔增宽的定义并不统一。就量化而言,纵隔增宽是指仰卧位(或站立位)前后(anterior-posteriorAP)位胸部X线平片上纵隔在主动脉弓水平的宽度达到8cm 。鉴于患者的体型差异,纵隔-胸廓宽度比(>0.25或>0.38)被认为是更准确的测量标准,但敏感性不稳定。仰卧位胸部X线平片诊断主动脉损伤的特异性低。站立位胸部X线平片具有更高特异性,但不适于不稳定外伤及潜在脊柱损伤的患者。单一影像学征象对判断或排除BTAI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低,联合其他征象可提高二者。这些征象包括主动脉结轮廓异常、气管壁移至胸4棘突右侧、鼻胃管右移、肺尖帽征、脊柱旁线增宽及左主支气管受压。

纵隔脂肪增多症是引起纵隔增宽的良性病变之一,易于识别并与肥胖、使用类固醇激素及库欣综合征有关。该症的纵隔增宽通常见于纵隔双侧,轮廓平滑清晰(图1)。

血管变异也可导致纵隔增宽,如永存左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SVC)、奇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合并Kommerell憩室的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及颈位主动脉弓(图23)。头臂动脉迂曲可类似纵隔增宽,与主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血压病有关,常见于老年人。增强CT可明确诊断。肺不张有时可引起纵隔增宽的假象。肺不张的影像学表现包括不张的肺组织密度增高、叶裂移位、纵隔结构移位、支气管血管纹理聚集,以及患侧横膈抬高且可能合并膈上尖峰征。

成像技术也可导致纵隔增宽的假象,如吸气不足、体位转动、近距离投照、仰卧位或弓状位摄片(图4)。

儿童的胸腺组织会遮挡胸主动脉轮廓。但BTAI极少见于10岁以下儿童,5岁以下更为罕见。

重点

胸部X线平片是出现胸部症状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这在创伤诊断中十分重要。多种病理因素可引起纵隔增宽,但正常变异和成像因素也可使纵隔增宽,这些因素常在创伤患者的诊断中互相混淆。

临床相关知识

不同原因所致纵隔增宽的临床相关知识各异。

鉴别诊断

前纵隔内,血管前间隙包块可能导致纵隔增宽,如淋巴结病、胸骨后甲状腺肿、胸腺肿块和生殖细胞瘤等,其他少见病包括血管瘤及淋巴管瘤。淋巴结病边缘呈分叶状。胸骨后甲状腺肿可推挤气管移位。

中纵隔内,引起纵隔增宽的非创伤非出血性因素包括淋巴结病、肺动脉增粗及主动脉异常。主动脉异常包括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后纵隔内,非创伤非出血性纵隔增宽的原因有食管病变、神经源性肿瘤、脊柱旁脓肿、前肠重复囊肿及主动脉病变。

教学要点

单纯由胸部X线平片显示的纵隔增宽对诊断创伤性主动脉损伤不具特异性。引起纵隔增宽的良性因素包括肺不张、吸气不足、纵隔脂肪增多症、先天性血管异常、血管迂曲及成像技术等。

Image

Image

1 61岁男性,心肺联合移植术后。A.胸部X线平片显示纵隔明显增宽(黑箭)。增宽纵隔的相对透亮带是纵隔脂肪增多症的典型表现。B.同一患者的轴位增强CT图像显示纵隔脂肪增多症(白箭)。偶然发现右位主动脉弓(*

Image

Image

2 18岁男性。A.胸部X线平片显示左上纵隔增宽(白箭),其边界线性光滑,提示血管影可能。B.轴位增强CT见一异常血管,位于肺动脉干及左肺动脉外侧(白箭),提示为永存左上腔静脉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3 32岁女性,镰状细胞贫血。A.胸部X线平片显示左上纵隔异常增宽(黑箭头)。B-D.增强CT图像显示先天性静脉异常(*),腹部静脉血经半奇静脉、左肋间上静脉回流至左头臂静脉

Image

Image

 22岁女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胸部及右肩疼痛。A.呼气末相胸部X线平片显示肺容量低,纵隔明显增宽(白箭)。B.吸气末相重新摄片显示纵隔宽度正常(白箭头),肺容量增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