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州这些古街巷,老地名,你叫得上名字来吗?

 新用户8926AVU2 2022-08-29 发布于北京

以行政地名和历史地名命名城市街名是全国各大城市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以青岛为最多,几乎以全国各自治区、直辖市、省以及各大城市的名字都用在了城市街名的命名上。其次,就以兰州为多。

兰州只以外省的南昌命名了一条街名,其余都是用本省的行政地名或历史地名命名城市街名的。兰州用尽了除了兰州以外的13个地、州、市及29个县、市的行政地名或历史地名。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文章图片1

兰州地处中国大陆的中心地带,也地处甘肃省的中部。虽然历史上是个边关城市,但历史悠久,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多次被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过,是民族大融合和多种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的重要地,因而地名的多样性表现的非常明显,而兰州在西北历史上大都处于都市地位,因此,兰州将省内的地、市、县行政地名命名为城市地名的现象,就十分突出。

兰州市以省会城市命名的街名是南昌路,在城关区。

兰州以本省地、州、市行政地名或历史地名命名的街名有:平凉路、庆阳路、天水路、武都路、甘南路、嘉峪关路、金昌路、酒泉路、张掖路、白银路、武威路、临夏路、定西路以上除武威路在七里河区外,其余的都在城关区。

以本省县、市、区的行政地名或历史地名命名的街名

城关区:渭源路、会宁路、麦积山路(麦积区)、皋兰路、正宁路、通渭路、陇西路、秦安路、和政路、静宁路、靖远路、永昌路、榆中街、华亭街、民勤街、金塔巷;

七里河区敦煌路、瓜州路(安西路)、武山路、民乐路:

西固区康乐路、合水路、古浪路、庄浪路、广河路、临洮街、山丹街、玉门街、清水街。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条老街:

木塔巷(五树巷)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木塔为唐代所建。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地处西域的高昌国国王鞠文泰(甘肃榆中人)率其部众到长安晋见李世民,往返均途经兰州。为了表达高昌国同唐王朝友好的愿望,于唐贞观九年(635年)他在今兰州城关区木塔巷处兴建了一座寺院,名嘉福寺。寺内修有一木塔,故又称木塔寺。自明代赐名木塔寺后,该巷遂改称为木塔寺巷,之后逐渐简称为木塔巷,沿用至今。

文章图片4

山字石

文章图片5

系中央广场东侧的一条小巷,南起张掖路,北至滨河东路。现分为互相连通的三条街巷:山字石西街、山字石北街、山字石中街。全长1106米,宽3—4米

山字石原非街巷,系明肃王府之花园,为游玩观赏的地方,名“凝熙园”。该园为东花祠的附属花园,园中重点建筑为用巨石垒雕之大、小假山,并以从外县采来的“活山字”(兰州人叫水锈)相辅之,通称大、小山字石。1941年兰州设市后,市府曾将该处街巷予以整修。据张维《兰州古今注》记载,民国32年(1943年),大山字石已不复存在,小山字石“尚有假山一角,垒石为之,上有数小院落。又垒石作洞府,通达四出,岩间塑泥仙人数十,颇逸俊可观。”

民国35年(1946年),因该巷年久失修,全巷中有300多米路面十分狭窄,且因拉水车经过过多,极为泥泞不堪,路面已坎坷不平,加之路面狭窄,雨后积水,泥泞不堪。为此,市政府令市工务局与警察局共同负责加以整修,路面铺筑了8厘米厚煤渣,其余路段均铺筑5厘米厚煤渣。4月修整,5月竣工。

山字石一带原有一大渗水坑,汇集该处雨水。兰州设市后,整理市容,由驻军将水坑填平。此后,每遇大雨,水无所归,倾注于山字石中街、北街,深积数尺。民国37年(1948年),该处绅民公请市府批准,发动当地民工整修了中街、北街水道,加大了纵坡,将水引入河水道,从东北门排入黄河,路况方稍有改善。

互助巷(南滩街、帅府街)

文章图片6

位处酒泉路中段,井儿街南侧,呈东西走向,西起酒泉路,东至旧城城根。该路路基所处地带旧时因地势低洼,经常汇积雨、污水,且又地处旧城外廓南部,故名南滩街。清朝末年,甘命提督马安良掘城引出积水,该处始成为滩地。自清宣统三年(1911年)起,甘肃提督马安良、甘州提督马璘等曾先后建公馆于此巷,故称为帅府街。民国27年( 1938年)又恢复旧名南滩街。1954年改称为互助巷,沿用至今。

1936年“西安事变”后,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决定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设立办事机构。1937年5月,在兰州建立了“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驻甘办事处”,驻南滩街54号(今互助巷2号),1938年2月迁至孝友街32号(今酒泉路127号)。

民国35年(1946年)6月,因互助巷年久失修,坎坷不平,加之地势低洼,雨后积水,道路泥泞,交通极为不便,故市府令警察局发动沿街民众进行了整修,路况稍为改善。该巷全长384米,宽3米。

滨河东路(北园街)

文章图片7

滨河路北临黄河,南沿市区,呈东西走向,是联结城关、七里河、西固乃至安宁的一条主干道,是兰州市一条最长和最富有代表性的绿色长廊和风景画卷,故又有“滨河风致路”之称

该路规划全长近30公里,分东、中、西路。滨河东路西起雷坛河桥,东接渭源路北口,全长5488米。自雷坛河桥至白云观一段宽50米,三块板型,其中机动车道宽18米,分隔绿带1.5米,非机动车道各5米;人行道南侧3米,北侧6米加花坛10米共16米,黑色碎石路面,水泥混凝土道板人行道。白云观至天水路北口全宽20—48米,一块板型,其中机动车道宽14米,南侧人行道3—10米,北侧人行道加花坛共计3--28米,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砂人行道。天水路北口至渭源路宽27米,一块板型,其中车道宽9米。南侧人行道4.5米,北侧人行道加花坛共计13,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砂人行道。

该路路基原为农田、果园和兰州古城北城墙以及墙外一条仅能通行马车的便道,俗称“埽台”。民国25年(1936年)以前,该路中山桥以西段因系城外通北园之路,故名北园街。民国26年(1937年),西北公路局为打通在兰过境公路,新辟了“国际运输联络线”,(今旧大路、民主西路、白银路),整修了白云观巷(今萃英门)和该路中山桥至白云观段,使之将原西兰、甘新两公路连接起来兰州市政府成立后,该路中山桥以西改称自力路,以东仍称埽台

南昌路

文章图片8

南昌路东起五里铺老狼沟洪道,与段家滩路相接;西至金昌路、秦安路相连,全长2996.6米。

该路路基所在地原为广武门外前街、东教场、泥窝子(宁卧庄)地段,大车道形成于明朝洪武初年。泥窝子位于天水路北段东侧,由岸门、段家湾、前庄、后庄、中庄组成,称泥窝五庄。因其地昔日天晴半尺土,下雨一街泥,故称泥窝子。1949年兰州解放后更名为宁卧庄东教场位于大教梁东,初建于明太祖洪武初年,后曾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 1449年)及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四十年 ( 1775年)增修,为历代驻军教练士兵之所。由广武门至东教场原有两条道路,据民国36年(1947年)甘肃省地政局所制“兰州市市区图”,一条出广武门径直向东,沿邓家花园南侧至教场西门,是为后街;另一条出广武门,东南走向,与东稍门外至教场南门的公路相连,是为前街。今南昌路西段即为原前街地段。

民国32年(1943年),该路西段进行了扩修。扩修工程西起广武门,东至东教场训练团,全长1812米。路基拓宽为16米,其中车一道宽9米,路面铺以碎石,人行道各3.5米,砌以青砖,并加筑下水道支沟。民国33年(1944年)完工。

桥门街

文章图片9

今西关什字至中山桥的一段旧街巷,明代以来,即为兰州外城直通镇远浮桥的唯一南北向干道之一段。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六月,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在兰州城北河面上修建镇远浮桥,次年竣工。同时在桥南离城80步的地方,新筑小城一座,斜长数丈,正对桥头开设城门,戍守河卒,严查往来行旅。这是桥门最早的形态。

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都指挥李进增筑外城,开置郭门9处。其中北部门是改建桥门而成,上筑城楼二层,称为天水门。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陕甘总督杨遇春重修天水门,改名通济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此门依旧巍然屹立。通济门与镇远之间,树立牌坊一座,上书“九曲安澜”4字。因该路直通桥门,故名桥门街,其西侧有一小巷,称桥门巷。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将该路拓建为16米宽(车行道10米,人行道各3米),路面铺筑碎石,人行道铺装了青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