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丢失的风俗

 淄说淄话 2022-08-29 发布于山东
丢 失 的 风 俗



清明节那天回家,看到母亲给我们留着了一盆煮熟的鸡蛋。两个妹妹拿起熟鸡蛋,互相碰鸡蛋,看谁手里鸡蛋先碎。七十岁的母亲笑呵呵地看着两个四十多岁的女儿玩小时候的游戏,一边说,“不要全碰了,都碰坏了吃不了就放不住了!”

我们小时候的清明节,也是这样,一大早起来,煮上一大盆鸡蛋,再用大红桃红的各种颜色染红了,揣在兜里出门去找小伙伴们玩。那时候人们大多都集中在街中的秋千架下了,同样在兜里装着还热乎乎的熟鸡蛋的玩伴见面,就要玩碰鸡蛋的游戏,看谁的鸡蛋先碎了。

上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这小小的“碰鸡蛋”游戏,并非是我们家乡特有的节俗,而是大有来历的。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表示“碰鸡蛋”可溯及六朝时代。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荆楚之地(今湖湘)寒食日里有“斗鸡、镂鸡子、斗鸡子”的习俗,并转载《玉烛宝典》句“此节,城市尤多斗鸡卵之戏”。唐代诗人元稹在诗歌《寒食夜》中也载录了这一民俗“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别有期”。

还有带给我们童年无数欢乐的 “荡秋千”活动。有研究民俗的专家说,这一活动源于原始社会,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树,所以在劳动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民间最早的秋千活动,人们称为“千秋”。是北方的山戎民族创造的,开始时只是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了中原。汉武帝时因为它与“千秋万寿”这个祝寿词冲突,就改为“秋千”,谐音“揪着迁移”。

最早的秋千是以树丫作为架子,然后拴上彩带。随后慢慢发展成各种绳索下面拴上踏板的秋千。

唐宋时期,荡秋千逐渐成为女子喜爱嬉戏玩耍的游戏,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无风一上秋千架,小姝身材比燕轻”。清明节时,天气渐暖,换上春装的女子,在高高的秋千架上飘来荡去,衣衫裙裾随风飘动,翩翩若飞舞的彩蝶,又像一只穿行在云中的燕子,摇曳多姿,煞是好看。有医者说,女子多郁症,荡秋千是非药物解郁的好方法,可以舒展心情,开阔视野,平衡身心,增大胆量,忘却烦恼。所以,荡秋千这种活动很适合女子。

我们小时候,村里每年都会有好事的人用大木杆和粗绳子扎过街的大秋千,每家每户也都在家里枝下或门框上扎小秋千给孩子玩。村里的女孩子都喜欢打秋千,清明前秋千扎起来,她们都在家呆不住,一吃完饭就往秋千架下跑。

可是现在,这些承载着我们美好记忆的风俗都没有了。

孩子们也不拿鸡蛋当玩具和美食,十字街头也再也没有了大秋千的影子。村庄里的人都忙着外出打工挣钱,只有些老人和放学的孩子在家里。大家的兴趣都在手机上,拍抖音,聊微信,再没有过去的清明节,全村子的人都在秋千架下争抢着打秋千的热闹。

我们丢掉的风俗,还有扎青。要好的女孩子们在清明前的夜晚,从家里带上鸡蛋和挂面,凑在一家,早上起来一起做饭,吃完了再一起出去玩。如今,当年一起玩过的女伴们,有人都当了婆婆和奶奶了。

至今还在保留的清明节风俗,还有烙熟食、煮鸡蛋和上坟扫墓。

如今父母体力渐衰,去墓地有些吃力了,给祖先上坟的事便由在老家的两个妹妹代劳。妹妹们对上坟的程序还不够熟练,一个说今年上坟差点忘了压坟头纸,另一个说,去年上坟好像是忘了跪下磕头了。

每到传统节日回家乡,总是想寻找一些记忆中的美好,可是随着村里的老年人越来越老,年轻人越来越少,有很多的风俗都慢慢消失了。我们这一代人,尚存着多年前的回忆,再往后的人,可能连都不知道这些节日有这样的风俗了。

多少年后的人们想了解那些风俗,只能去书里找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