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实验室|刘川江:理解、质疑、分析:材料作文立意深刻的关键

 新用户79795753 2022-08-29 发布于贵州

刘川江

【摘  要】材料作文的材料不仅是写作者理解命题意图的媒介,更是立意思考的对象。材料作文立意深刻的写作学习元素包括:理解材料内容、质疑材料观点和分析主题条件。其教学策略是:通过分析材料的话语内涵、信息差异,理解材料内容,使论点正确;运用与材料相关的事实、事理和别议,质疑材料观点,使论点严密;根据主题适用的范围和对象,分析主题条件,使论点深刻。

【关键词】材料作文   学习元素    立意    深刻 

◆聚焦◆

材料作文立意深刻是中学生写作学习的难点。学生解读材料常存在以下问题:不知如何解读,不能提炼有价值的论点。而教师指导也缺乏核心教学内容。学习元素是写作教学的核心内容,“学习元素(教学内容)来源于两个方面的重合:(1)完成写作任务的核心能力要素。(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的主要问题或困难”[1]。那么,使材料作文立意深刻的写作学习元素是什么呢?如何聚焦这些学习元素帮助学生解决立意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或困难,提升学生立意深刻的核心能力?李栋丽老师的实验课例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实验◆

《向材料更深处漫溯》教学实录

 李栋丽

【教学过程】

一、发现“说理肤浅”真问题

师:上节课同学们写的作文我已经改完了,我把大家的论证结构进行了整理。请看PPT:

◎作文题: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对于读书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以“开卷有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论证结构:

读书能带给人益处1;

读书能带给人益处2;

读书能带给人益处3;

所以,读书是有好处的。

前边是作文题目,后边是同学们的论证思路。我发现,大家果然师出同门啊!

(生笑)

师:课前,小组内已传看了彼此的作文,并且各小组也进行了交换阅读。请大家说说阅读感受吧。

生:感觉大家写得都差不多。

师:什么差不多?是素材吗?可是明明有同学举司马迁、沈从文读书有益的例子,有同学举外国名人或者身边人读书有益的例子呀。

生:是观点差不多。虽然大家对“益处”理解不一样,有同学认为是“寻找到精神的快乐”,有同学认为是“能给人心灵的安慰”,但大部分同学都是列举读书的种种益处,换汤不换药,观点都是“开卷有益”。我觉得,这样写不深刻,也没有新意。

师:怎样才是深刻和有新意呢?

生:就是理解得比较深入、有独特性。

生:深刻和有新意是比较而言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或在别人想到的地方再进一步。对议论文来说,就是观点要有独到之处。

师:为什么大家不向前迈一步?

生:我觉得几则材料都是围绕读书这个主题的,而且“开卷有益”挺正确的。

生:“开卷有益”耳熟能详,似乎已成“常识”,这让我们的思维产生了惰性。

二、深度解读材料含意

师:说得好!外在原因是大家认为这是常识性主题,毋庸置疑;内在原因是自我惰性,不去质疑。我们请观点不是“开卷有益”的同学说说,当时是怎么思考的。

生:我分析了几则材料,发现它们之间侧重点不同。比如第2条给“开卷有益”设定了一个条件—— 只有读好书才有益,我因此确立了观点。

师:这位同学认真分析了材料,大多数同学并没有充分理解材料,而是把材料作文写成了命题作文。那怎样才是充分理解呢?

生:就是对材料的内涵有深刻的把握。

师:材料的内涵是什么?

生:“内涵”这个词语是相对的。题目中要求“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含意”这个词语很有“含意”。(生笑)就是提示我们不仅理解材料的字面意思,还要把握其言外之意以及话语意图。

师:可否举例说明?

生:比如班主任问我“现在几点了?”,我可能会回答8点10分。但转念一想,他不可能不知道时间,那他为啥抱着膀子在教室门口问我呢?哦,原来是在批评我迟到了。

师:看来这位同学很有经验(生笑)……“批评我迟到”这层意思是什么赋予的?

生:语境。日常交际中的体态、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表情等都是语境的组成部分,话语的含意蕴含其中。

师:我们写材料作文,最重要的和直接的语境就是材料本身。比如我们要理解“开卷有益”这个主题,前面的名言、谚语就是它的语境。要充分理解材料,一定要重视语境,这是我们应该知道的“知识”。但我们更需要知道,怎么做才能充分理解材料。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话(PPT):

把材料真正地当材料。或者说,不让自己的思想简单依附于材料隐含的思想,而是把材料放在思考对象的位置上来展开我们的讨论……既要有对材料整体的、宏观的把握,也要有对材料内部信息细致的、差异的理解。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詹丹

师:詹丹教授这段话切中肯綮,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分析材料时,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宏观上,几则材料都是谈读书的,但是材料内部之间是有差异的,细微之处要认真比较。

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题目中给的几则材料,有什么差别。

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谈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能促进人类的进步;“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这句话,也是谈读书的价值和意义,但加了一个限制条件—— 理想的书籍。

师:对,这则材料侧重于读什么书。如果读一些不健康的书籍,不仅不能增长智慧,还会让人误入歧途。再比如想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让自己变得更理性,增长决断的智慧,首选的书籍应该是《学会提问》而不是《红楼梦》。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强调多读可以促进写作,侧重读书从量变到质变。

师:如果第一则材料是讲“读什么会导致有益”,那么这则材料就是在说——

生:怎么读。

生:第4句“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强调读书要慢,下足功夫,也是强调怎么读。    

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不仅要读书,还要结合实践。我觉得也是强调怎么读。

师:同学们分析出了材料内部信息的差异,并且在此基础上找到了部分材料的共性!看来这些材料至少提示我们两个思考角度:一是读什么,二是怎么读。

生:怎么读又可以细分为慢读和理论联系实际读。

师:说得好!那我们再看一下作文主题,“开卷有益”并不是天生正确,材料实际上是对“开卷有益”加了一定的条件:读什么书才能开卷有益,以及——

生:怎么读才能开卷有益。

师:现在我们对主题的思考变成了“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开卷有益”。请大家重新思考,想好观点后,写在黑板上,并阐释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后,展示)

生:多读书、读好书人生受益无穷。我是把第2条和第3条结合起来,从怎么读和读什么两个方面设置条件。

生:读书要读无字书。我把第5条作为条件,把行万里路,比喻成无字书。

师:我觉得你忽略了一个关键的东西。

生:是“有益”吗?我认为读无字书收获更大,是用实践检验书本里的理论。

师:我建议你的论点不如改成:我们需要读无字书,因为用实践检验过的理论才是真知。

生:读书需磨,芳香尽放。我用第4句设定条件,磨就是要细细地揣摩,不囫囵吞枣,不浅尝辄止。

师:我们曾经说过,论点应当是一个——

生(齐):判断。

师:对,判断是能够断定真/假的。你的这个非常优美的描述可以作为作文的标题。

…………

三、归纳深思的方法

师:我们从第一次作文的千篇一律,转变为现在的百花齐放,思考路径是什么呢?

生:读懂材料除了整体把握材料外,还要辨析材料的差异。

生:分析观点成立的条件。

师:为什么要分析观点成立的条件?

生:因为哪怕是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其成立可能也是需要条件的。作文立意深刻,不是人云亦云,去重复别人的观点,再找几个例子堆砌上去,这样甚至都不能称之为论证。我们只有找到这些观点成立的条件,才能做到立意深刻。

师:是的。一方面我要敢于质疑观点;另一方面也要看看是否能举出反例,并借助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分析观点成立的条件,据此修正自己的观点。停下来—— 这个说法成立吗?找替代—— 有没有相反或者例外的情况?合理化—— 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条件?这也被专家称为立意的黄金三问。对此我把它们细化成了一个表格(PPT):

Image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举例分析材料的观点或主题是否可质疑,如何质疑,如何才能成立,并根据表格中的问题或方法提示填表。

生:我们小组把“开卷有益”当作材料观点,通过分析相反和例外情况质疑这个观点。仔细分析发现开卷未必有益,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暗含读书过少未必有益,“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暗含读书过快未必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暗含读书不结合生活实践未必有益。我们把这些名言、谚语填入表格“质以别议”一栏。

生:我们小组找了一个大家熟悉的事实质疑“开卷有益”,在“质以事实”一栏中填写的是“孔乙己”。孔乙己张口闭口“之乎者也”,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表明他是读了许多书的,可是他读的是什么书呢?是“四书五经”!这些给他带来什么益处了呢?带来的却是看客的嘲笑、因偷窃被打断腿的悲惨命运。

师:说得好。虽然孔乙己是一个文学人物,但他的悲剧正是那个时代许多读书人的悲剧,而且为我们熟知,用作证据,很有说服力。你们小组修正过的观点是什么?

生:开对卷人生“得益”,开错卷南辕北辙。

师:有了孔乙己的事例,你们的论证思路怕不能采用之前的那个师出同门的分论点式结构了吧?

生:是的,我们打算用孔乙己的例子先驳斥“开卷有益”这个观点,然后采用对比结构讲“开对卷”和“开错卷”的不同结果。

(其他几个小组展示结果,略。)

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种让思考深入的方法或者说路径,简单说就是上面表格的内容。其实我们在探讨“开卷有益”这个主题的时候,一直围绕关键词“开卷”展开讨论—— 开什么卷?怎么开卷?——而这个主题中还有一个关键词被我们忽略了,是什么?

生(齐):有益。

师:对!我们可以通过辨析“有益”这个关键概念,让思考更加深入。怎样辨析关键概念呢?可以用我们之前讲过的“分类分解法”,将概念分门别类,析出子概念。请同学们尝试一下。

生:有长远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看得见的利益、看不见的利益。

生:小的利益和大的利益,个人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

生: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

师:同学们思路大开呀!如果把我们辨析过的“有益”和刚刚我们用表格审读后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思考,进而产生更加深刻的观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天的作业是重写这篇作文,注意观点要深刻。

(重庆市育才中学   400050)

◆策略◆

上述课例聚焦如何使材料作文立意深刻的写作学习元素,帮助学生解决所写作文“说理肤浅”的问题。李老师不仅指导学生发现他们“习以为常”的说理方式“不正常”,并且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内外原因。相比一些泛泛而谈立意要求或方法的课堂,李老师的课堂呈现出不一样的姿态:教学指导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理解材料内容、质疑材料观点和分析主题条件,逐渐学会如何提炼出较为深刻的论点,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文章立意要深刻,首先写作者的认识要深刻,而认识深刻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认识对象,并进一步明辨是非。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写作者理解认识对象和命题意图的媒介,因此正确、全面、深入理解材料内容是论点正确的前提。同时,材料也是写作者立意思考的对象,善于质疑材料观点,论点才会严密。而主题统领材料,只有具体分析主题成立的内在条件,才能使论点深刻。

由此而知,理解材料内容、质疑材料观点、分析主题条件是帮助学生解决立意肤浅问题或者克服立意困难的核心内容,是材料作文立意深刻的学习元素。下面我们结合实验课例,探讨借助写作学习元素指导学生走向立意深刻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理解材料内容使论点正确

论点正确是论点深刻的前提,而全面、深入理解材料又是确保材料作文论点正确的前提。因而,理解材料内容是材料作文立意深刻的首要学习元素。具体言之,包括理解材料的如下方面。

首先,理解材料的话语内涵。学生理解话语内涵不仅仅要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还要理解材料的表达方式,以及隐含的思想和价值观。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是学生理解材料的常见问题,课例中学生把“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理解为“读书要慢”或“读书需磨”,实际上该则材料强调功夫是在连绵不断里,不是在速度上,读书要“着紧用力”。学生不能准确理解话语内涵,还因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方法,对此,李老师指出理解话语内涵,还需要理解话语的语境,材料作文最重要和直接的语境是材料本身。

其次,理解材料的信息差异。有些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内部之间的信息差异非常大,甚至是对立的。而有些对立的信息,则隐含在材料中,需要写作者去发现。比如“绵密不间断”和“欲速”之间明显对立,而“理想的书籍”隐含着“不理想”的书籍。有些材料观点基本一致,但学生容易忽略材料之间信息侧重点的不同,如同样是谈读书有益,题目所给材料,侧重点分为“读什么”和“怎么读”,“怎么读”又分“慢读”“读书联系实际”等具体方法,等等。课例中,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辨析材料间信息的差异、侧重点和共性,理解材料明显更全面。

再次,理解材料的整体内容。深刻理解是在对材料全面理解和部分差异理解双向促进中实现的。“既要有对材料整体的、宏观把握,也要有对材料内部信息细致的、差异的理解”,理解材料整体才能对材料中的某部分的内涵、价值判断准确,进而明晰材料的根本主旨和立意价值。整体理解材料需要厘清材料之间的内容关系,课例中,“开何卷”“如何开卷”“为何开卷”三者互为前提。要深入理解开卷是否有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开何卷”“如何开卷”“为何开卷”的相互关系中理解“为何开卷”。

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全面理解材料了呢?课例伊始,学生的写作内容停留在古今中外名人读书事例以及读书的种种具体益处上,这说明学生理解材料片面,没有完整理解材料主旨,也没有从正反两方面做分析。一般而言,材料围绕主题句的语法成分而展开。如主题句“开卷有益”:主语是“开卷”,谓语是“有”,宾语是“益”。学生可以辨析哪些材料是围绕主语探讨“谁开卷”“如何开卷”“为什么开卷”“开什么卷”等问题;哪些材料是围绕谓语“有”,探讨“有或没有”“有多少”“为什么有或没有”“什么人会有或无”等问题;哪些材料围绕宾语“益”,探讨“什么益”“多少益”“怎样的益”等问题。这些问题和对其进行的正反判断,形成了以主题句为共同横轴的若干个十字架,交叉点是主题句的主要语法成分(或关键词)。借助这些十字架上下的各种正反问题对材料进行分解和整理,便能判断出学生理解材料是否全面。

二、质疑材料观点使论点严密

正确、全面、深刻理解材料并不意味着材料本身是正确的、全面的、深刻的,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甚至质疑材料。“不是让自己的思想简单依附于材料隐含的思想,而是在把材料放在思考对象的位置上来展开我们的讨论。”[2]学生不会质疑是受各种思维定式影响,要么偏向熟悉方面取舍材料,甚至使材料理解服从于主观臆断;要么直接用材料观点代替自己的观点,以致把材料作文当成命题作文。质疑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验,是学生能否提出严密论点的关键。因而,质疑材料观点是写作者立意深刻的关键元素。

“'质疑’的思路与方法有四条:质以环境、质以事实、质以事理、质以别议。”[3]学生使用事实、道理、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正面论证,往往论证力弱,但用这些方法质疑观点,只要论据真实可信,往往具有很强的反驳力。课例中,由于质以环境主要通过质以事实、事理或别议实现,李老师使用与材料相关的事实、事例和别议让学生质疑材料内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具体实施如下:

1.质以事实。用来质疑的事实往往是观点的一个反例,如课例中学生所举孔乙己读书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没有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是“开卷有益”的典型反例,但在借助事实质疑时,需要具体分析和正确归因。用来质疑的事实也同样需要质疑:孔乙己认识“'回’字的四种写法”真的无益吗?孔乙己的不幸是他努力读书还是社会时代造成的?

2.质以事理。学生用常识和公理反驳材料,通常具有很强的质疑力,但有时常识和公理也是我们质疑的对象,因此使用的事理应是事物的根本矛盾和本质规律,否则所谓的“事理”可能是表面的或者外部的。书籍代表着超越时空的知识或经验,“开卷”代表人的学习行为,“开卷有益”本质上只是肯定了知识在人类发展中的价值,表明人们对待知识的积极态度。不关心“如何开卷”“开何卷”并非盲目读书的表现,正显现了读书人自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博雅情怀。

3.质以别议。反驳是一种常见的质疑方法,“质以事实”和“质以事理”是直接反驳法,而反证法、归谬法等是间接反驳法,用于质疑材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谓的“质以别议”,是寻找相近、相关、相反、相对观点或其他间接观点进行质疑的方法。如反证法就是证明相反、相对的观点正确,从而质疑原观点;而归谬法是假设原观点成立,进而推出荒谬的结论,从而否定原观点。有些材料本身不直接用来反驳观点,课例中的5则名言或谚语可以说明“开卷有益”,但其隐含的观点也可以反驳“开卷有益”,如这些材料隐含着读不理想的书或者读书过少、过快、不结合生活实践都未必有益。这些材料属于“别议”,教学中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去发现看似支持的事理背后隐含的质疑信息。

学生通过质疑材料观点,逐渐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和思维品质。有了这样的习惯和思维品质,学生不仅能质疑材料观点,也能逐渐养成质疑自我论点的习惯和思维品质,进而就能判断自我论点是否严密。

三、分析主题条件使论点深刻

“面对一个题目,大部分高中生都是从'阐释’的思路来构思文章,这几乎已经形成一种套路,如果能在'阐释思维’的基础上,发展一种'思辨思维’,那么,议论文的立意一定可以走向深刻。”[4]对材料进行阐释是立意浅层化、同质化的重要原因,材料作文立意深刻需要借助辩证思维。辩证思维除了上文提到的从正反两面全面理解材料外,还包括具体分析主题成立的条件:任何观点都是依据一定条件在一定环境范围内成立,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观点可能不会成立。

主题作为材料的核心,为了写作者理解方便,往往因省去了具体条件而比较简略。如果忽略主题成立的具体条件,则观点就会模糊不清,论点难以深刻。因此分析主题条件是材料作文立意的必备元素。主题成立的条件包括如下方面:

1.适用问题。人们面对的主要问题,随着时空变化而不同,主题就应该具化为作者当前面对的主要问题。在教育落后、书籍匮乏的年代,整个社会读书风气不浓,提倡“开卷有益”往往能起到醍醐灌顶、引领社会风气的作用。而教育发展到今天,读书已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为何读书”成为常识,人们更关注“读何书”“如何读书”。与此同时,主题总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论点有了侧重点就容易深刻。

2.适用范围。主题所反映的内容往往可大可小。如课例中,书籍作为“人类进步的阶梯”“智慧的钥匙”等是从宏观角度谈书籍对人类发展的作用,显然正确无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中观层面阐释读书和人生经验、写作经验的关系,是否深刻取决于不同境遇下人们对二者关系的判断。而“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则因人而异。同样的主题,在不同范围差异很大,如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眼中的“开卷有益”,差别甚大。只有使主题具体到相应的内容范围或领域,提炼出的论点才会深刻。

3.适用对象。同样的问题、同样的范围,不同的读写关系或情境,主题的针对性不同,“孙权劝学”和学生劝同学读书,差异迥然。主题细化到对象的特定情形,论点就会更深刻。如对吕蒙谈“开卷的目标”,对范进、孔乙己谈“开卷不离生活智慧”,针对阅读困难的同学谈“开卷的勇气”,等等。        

总而言之,“在议论文写作中,应该选择一个最新、最深、最利于深入开掘的具体角度展开议论和分析”[5]。选取这样的角度分析,就能形成有价值、深刻的立意。学习元素犹如写作学习的阶梯,伴随学生完成立意深刻这一写作任务的整个过程,不断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从而使论点正确、严密和深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01.

[2]詹丹.作文材料的审读与思维品质的提升[J].语文学习,2017(3).

[3]王俊鸣.让学生获得语文智慧:王俊鸣语文教学思想及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1.

[4]郭跃辉.从阐释到思辨:议论文立意如何走向深刻[J].新作文(高中版),2016(9).

[5]李德龙,谢志礼.写作思维训练学:议论性文体[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146.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610068;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641100)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