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开封边村庙会

 开封胡同 2022-08-29 发布于河南

边村村民在家门口看戏

由于佛、道两教的兴盛和发展,庙会遂在各地先后出现。古城开封,作为全国的八大古都,在特有的历史条件影响下,不仅寺、庙、庵、阁遍布,同时,各业祖师庙的岁祭也接续频繁,庙会因而兴盛。清末民初以来,佛、道两教虽然没有过去之盛,但是充满迷信色彩的庙会,还是此起彼伏,数量可观。当年大的庙会,如三月二十八日的东狱庙会,五月十三的关帝庙会,五月二十八和十月一的城隍庙会,正月初八的边村庙会和正月十一的干河沿庙会等,皆规模盛大,香火兴旺。此外,各业一年一度的祖师爷延辰。祭典庙会也是连续不断,如八作公会五月初七和腊月二十的鲁班庙会,铜、铁、锡匠业二月初五的老君堂庙会(银楼业民国以后已分出另祭),理发业七月十三的罗祖庙会等,难以胜数。然而两种庙会,宗旨不同,内容各异,在这些庙会中,声势浩大,内容丰富,远近闻名,具有影响的,莫过于边村庙会了。

边村,位于开封城东八里,出护城大堤就是该村当年村北的田野里,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杨树,远近皆晓。据村里的父老说:此树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是这么粗大,由于“树大召仙”的传说,村里人每遇头疼脑热或疑难,即来这里求告“大仙爷”,这就是它的开端。旧社会由于文化的落后,村民的愚昧,在缺医少药的肯况下。“大仙爷”的“灵验”也就越传越广了。但是长期以来,这里并无庙宇,而唯一的标志,就是大杨树上挂的块块红布和黄布。布上写着:“心诚则灵”或“普救众生”等字样。民国以后,大杨树下,出现了一座不足两平方米的所谓仙爷庙,即是施主们的“功德”了。

民国二十年前后,村里的善男信女,为了使“大仙爷”风光,公推村里的头面人物王智为会首,通过筹划,募化集资,兴建了一座仙爷庙。仙爷庙建在大杨树以南,为正殿三间,座北向南,东西两旁各建配殿三间,皆民用型的青砖青瓦,简陋异常(记得上有阁楼)。仙爷庙建成后,外无围墙,内无主持,因四时香火稀少,所以庙(殿)门长年紧闭。只有每年旧历正月初八,据传为大仙爷的生日,因此远近毕集,香火兴旺,前来的群众,不仅有开封城里和四郊的,同时还有朱仙镇、陈留、中牟、杞县、兰封、考城、民权、通许、尉氏以及黄河北岸封丘和长垣等地的。赶会者,不仅有信奉虔诚的施主,有专程贸易的商贾,有专来购物的顾客,也有专来看戏的观众,而更多的则是前来观光游乐的群众。因此每到会期,通往边村的道路就人群倍增,川流不息。尤其曹门、宋门两条大道上,大马车、小推车和赶脚的小毛驴,接连不断,衔接成行。赶会的男女老少三五成群,衣冠楚楚,兴致皆浓。

边村庙会,一般为三天,正月初七为头会,初八老仙爷生日为正会,初九为末会。后来由于庙会兴旺,游人太多,因此庙会就改为五天了。但每逢灾年会期仍为三天。庙会期间,仙爷庙的广场上,按“品字形”搭起三座高台,两旁均有八字看台,皆芦席搭盖。台前置砖和木橼为凳,日夜演唱,热闹异常。演出皆地方戏,以河南梆子为多,三台同时演唱。戏目轮番变换,台上演唱精采,台下掌声不断。仙爷庙前,人群挤嚷,烧香的、上供的、叩头的、许愿还愿的,争先恐后。仙爷庙内,烛光辉煌,香烟缭绕,人多庙小,拥挤不堪。庙外四周,人山人海,一望无际,商贩遍布,货摊接连。有鞋帽杂品、布匹百货、农土特产、干果陆陈、猪马牛单、砖瓦木料、新旧家具、农具杂项。而更多的则是:卖茶的、卖酒的、卖烟的、卖饭的,各类小吃应有尽有。此外就是卖药的、卖艺的、说书的、卖唱的,拉洋片的、相面的、玩猴的和变戏法及算卦的。真是大棚、小棚追布,大摊、小摊接连,有买的、有卖的,声势浩大,交易可观。

为什么边村小小的仙爷庙会能其有如此的吸引力,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会期适当,春节将过,人闲有钱,二是地址适中,离城较近,场地广阁,三是当时城乡物资交流不畅,机会难逢,四是庙会内容丰富,号召力强。因此在近代的庙会中,它首屈一指,远近闻名。虽然庙会是时代的产物,皆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然而对方便群众生活,沟通物资交流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解放以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日益提高,城乡物资交流日趋紧密,各种庙会也就寿终正寝了。边村的大杨树和仙爷庙,早在六十年代就树倒庙平,风消云散了。

  精彩回顾  

开封东郊边 村来历

( 冇任啥了)


关注开封胡

kaifenghutong

保护明护城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