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四上二单元解读2(徐颖)

 小赵作文 2022-08-30 发布于重庆

二、教学建议

1.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参目标,确定教学方向;分解教参目标,确定课时目标。

这个单元也许没有那么多的资料可以学习,那我们充分利用教参。你看,这是教参中的三个目标,这里最重要的当然是“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那么,从这个目标的描述方式中,你能看到学习的路径和方法吗?

因为在这条目标里包含了四个学习步骤:学生得明白什么是“自己的问题”,然后真实阅读,尝试提问,接着他要梳理问题清单,学习提问方法,最后带着问题理解课文并尝试再次针对全文提问。

听到这里,想到徐颖老师上这节课的思路,再想到徐颖老师说的要先想清楚、说清楚,才能上清楚。确实是很令人佩服。她研究一个教学点,真的每一次都是事先把这个教学点的来龙去脉、学习逻辑理得很清楚的。

明白了这个学习过程,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个总目标进行大致的分解。

从教材总目标中的关键目标来看,就可以分为两个课时的目标。第一课时,阅读时能积极思考,尝试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借助课后题2梳理问题清单,学习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的提问方法。

这样一说,你可以看到就有了路径,有了活动方向。然后这个还不够,还要分解为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能再次针对整体提出问题。

2.设计教学活动

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要先看它处于任务的哪一个“度”

原来这篇课文就是针对部分内容和全文提问。接着我们还要来看导语和课后题。

你看,一下就清晰了,大体上就是这三个活动。但是有的活动比较复杂,需要分到两个课时,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也可以叫板块或者是步骤。这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都有教材的依据。

我们的活动设计能够在教材中找到依据,这样我们老师的教学就不难了。

3.实施课堂教学,边看边想

这个看似很简单。但是我们区的老师在跟着学习的过程中,虽然这个板块很清晰了,但是站在课堂上的时候还是会停留在课文的分析,很难站到思维的层面,怎么提问。

播放课例。详情点击:【学习|让思维可见】【学习|让思维展开(二)

在这里用到了一个工具,那就是“即时贴”。这是老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即时贴的好处在于他可以放在这儿,也可以放在那儿。以后我们也有很多需要整理和梳理的信息,那我们也可以想想,在课堂中用什么方法,让这个信息可被整理,可被梳理。

像这样的课,难就难在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去搭建思维的支架。因为策略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如果你不善于搭建思维的支架,那很不容易上好这个课。如果一上不好这个课,那很容易就和学生一起搅在课文内容里。

第一个符号支架,画问号。这是要留下思考的痕迹。第二个问题支架,这个在以后的学习尤其是策略单元的学习都是能够用得到的。你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展开思考的过程,一定是要关注到学生思考的过程。第三个支架是工具支架,比如说即时贴,帮助我们搜集整理信息。问题清单,和新课标里的梳理与探究太吻合了。在其它阅读课里,我们也可以自己来开发问题清单,引导学生梳理与探究。

徐颖老师这堂课我是认认真真学习的。学习之后我也针对她的教学展开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回过去看,我的两点思考第一个针对部分,也就是“画问号”的环节阐述了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第二点思考则是针对整个设计进行,提问策略怎么教。但是对于我最弱项的,对课堂中所使用支架的总结,却没有这方面的自觉。如果不做支架这件事情,我觉得整个课在我心中还是有点虚。也就类似于没有对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进行架构。这不正是我们在带领学生学习时也要避免的吗?

还有一个双线并进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点出来。

其实是一个双双线并进。我们在认知与元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地带着学生对“提问”进行认知,读课文,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又不断地对“提问”的认知过程进行再认知,思考如何才能提出问题。

接着看提问与理解。用“提问”促进课文内容的理解,带着问题读,理解课后第三题;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理解课后第三题,再读全文,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如此循环。从这个循环的过程中,我们也知道为什么要教学生提问策略。不断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要求他再次读课文,再次深刻地思考。当他解决了这个问题,再次深入思考的时候,他又会提出更加深刻的问题。所以,我们才会说,越高级越优秀的文学作品值得反复读,反复想。

我们再跳出来思考一下:元认知培养的路径是什么呢?

在活动中展开思考过程。孩子自己提问,自己表达,然后追问他“你是怎么思考的呀?”他只能是在活动中展开思考的过程。只有等他展开了思考过程,我们才能发现、梳理思考方法。像刚刚课例中,孩子们说到的那些“跟我平时的不一样”“我不知道”“有矛盾”,如果不展开思考过程,就发现不了他为什么这样想的,就找不到思考的方法。只有展开了,才能找到了。另外我要说的是,在我们的微课课例里边,提供 的三个例子不是老师编的,是来自于课堂试教的时候,学生真实的发言。有了这样的梳理,他在活动中主动使用方法去思考,他就启动了自我监控,他就是根据阅读有目的地选择方法了。

那么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就要鼓励孩子,“你要在那些有矛盾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停下来想一想哦!你看,他就主动使用方法去思考。

【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在这部分展现得淋漓尽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