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注意到,《红楼梦》第一回出现了三次月圆,包括元宵节和中秋节,都是月亮最圆满的时候,尤其元宵节更具有特殊的节庆意涵,也是最被明清的世情小说如《金瓶梅》善加运用的一个节日,因为元宵节特别具有节庆特性,能够去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人世的炎凉无常。 在这个烟火灿烂、最热闹喧嚣的元宵节,霍启抱了甄士隐的独生女儿英莲去看社火花灯,人那么多,充满闲杂人等,他竟然把一个小女孩随意放在路边,自己跑去上厕所,回来当然找不到人了,可怜的英莲命运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完全改变,而霍启的谐音“祸起”,即灾祸从此而起的意思。 她就是后来的香菱,她本名甄英莲,谐音即“真应怜”,脂砚斋说香菱的“菱”字也是来自莲与荷,而莲谐音为“怜”,香菱实为“相怜”之意,这也是有谐音的设计。因为对英莲一见钟情,情感强烈到飞蛾扑火,整个人都化为灰烬的冯渊,谐音就叫作“逢冤”,遭逢到天大的冤屈,那个门子便是用前世冤孽来做解释,一个突如其来的激情,结果就把这个人给烧毁了。 来到人生这一遭只是为了受苦 香菱的原始出身是上流社会,甄士隐家是地方上推为望族的乡绅家庭,所以论出身背景,她本来是有资格到太虚幻境的正册的,然而她命运多舛,才五岁就被拐子给拐走了,从此不幸地沦落贱籍,失去了户口,也失去了法律上的保障,任由人口贩子买卖。香菱是《红楼梦》中最可怜的一个女孩子,由上流阶级沦落到很低贱的丫鬟或侍妾身份,变得很难归属于哪个等级,作者把她放在介乎正册和又副册之间的副册,可能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香菱的图谶,前两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只是一般描述,真正用到拆字法的地方是在后面的“自从两地生孤木”,“两地”即两个土,再加上一个孤木,合起来就是“桂”字。这里的第三句在暗示说,自从夏金桂被娶进薛家之后,可怜的香菱就要“香魂返故乡”,“返故乡”也就是死亡的意思,香菱一辈子所受的苦完全没有意义,这是让我们觉得最惨烈的所在。 当受苦可以让我们升华理想,让我们的存在更深刻,让人类文明或者是让我们的家族、国家能够更进步,那么这些牺牲都会很有价值,因而焕发出一种壮烈感。香菱的一生最让人感慨的是,她是白白被牺牲、白白被浪费的一个人,她的命运实在是太悲惨了,无论怎么努力,无论有再好的资质,来到人生这一遭却只是为了受苦。 相较之下,黛玉的现实生活并不可怜,甚至如在天堂,当她自怜之时,将那份情绪转化成为诗情画意的诗词,所以她也在完成某一种自我,那个自我是她想要的一种艺术化的自我,所以还是确乎有一个价值在支持着她的生命。而像平儿还有其他悲剧下场的人,即使遭遇不幸,读者多少都可以感觉到她们所散发出来的某一种价值的光芒,不管这个价值最终有没有真正落实。只有香菱,她的性情最好,美丽又有才华,明明各方面都非常完美,然而她的存在就是莫名其妙为了受苦,在她身上,我深刻感受到一种命运的荒谬感。 “连理枝头花正开” 第六十三回掣花签的情节中,那些花签诗当然完全是为众多金钗们所量身打造。这是一种闺中游戏,花签是用象牙雕刻,上面镌着一句唐、宋诗,诗句旁会比配某一种知名的花卉。而花卉的生物特性、盛开季节或者是它的花形等,各方面的特点都可以被善于利用,和花签诗作对应;此外,同时还有一句四个字的概述。如此一来,根据每个人所抽到的花签,就可以从中领略到一种隐然的命运联系。 “香菱便掣了一根并蒂花,题着'联春绕瑞’,那面写着一句诗,道是:'连理枝头花正开。’注云:'共贺掣者三杯,大家陪饮一杯’”。这明显是有关夫妻恩爱、非常完满的诗句,然而香菱的命运当然不是冰山的这一角,而是隐含在海面下的那部分。“连理枝头花正开”出自朱淑真的《惜春》,朱淑真和李清照一样,是很重要的宋代女性文学家,曹雪芹引用的这一句是非常经典的“冰山一角式的引诗法”的实践,全诗说道: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在中国传统的语言象征里,“连理枝”都是用来表示夫妻恩爱的比喻,白居易《长恨歌》中也说“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所以“连理枝头花正开”是最美好、最灿烂、最幸福的时刻! 但是,香菱有过“连理枝头花正开”的时刻吗?这是一个大问题,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如何才能够真正理解香菱到底在想什么,以及她的生命经历过什么样的变化,产生了怎么样的思考?相信绝大多数的现代读者都不认为香菱是爱着薛蟠的,然而,《红楼梦》的文本证据却告诉我们相反的答案:香菱是很爱薛蟠的! 第四十七回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当时薛蟠对柳湘莲调情,结果被毒打了一顿,“薛姨妈与宝钗见香菱哭得眼睛肿了”,作者只有这么一句话,可是请大家注意,香菱对于薛蟠受伤的反应是“哭得眼睛肿了”,那得要伤心到极点,哭得非常惨烈,而且要痛哭很久才会哭到眼睛都肿了。《红楼梦》里还有一个女孩子,也是因为心爱的人被毒打,而哭到眼睛肿得和核桃一样,她就是宝玉挨打以后的林黛玉。由黛玉的这个例子,我们获得一个很有力的旁证,即香菱显然是真正爱薛蟠的,否则她不会哭到这种程度。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我们揣摩一下香菱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之下遇到薛蟠的?最初冯渊来买她,她很高兴并感叹说“我今日罪孽可满了”,显然和拐子生活在一起叫作“罪孽”,相当于活在地狱里,她被毒打到怕了,整个过去的幼年记忆完全丧失。她那时候当然不了解冯渊,只知道有人要买她,那就可以脱离拐子的魔掌,可见她的处境堪称水深火热,任何买她的人都是救命恩人。没想到等待的三天中节外生枝,被转卖给薛蟠,害得冯渊也送掉一条命。 可是无论如何,对于这两个人,香菱都不认识,不管谁买她,终究真实的是被买去之后的生活。当薛蟠买了她之后,刚开始确实是很疼爱她的,而且他是苦求薛姨妈,才非常正式地摆酒请客,把香菱收为妾的,这样的郑重其事和冯渊并不相上下。只是后来第十六回透过凤姐之口,我们知道他“过了没半月,也看的马棚风一般了”,意思是薛蟠又开始心有旁骛,没有专情于她,却并没有说因此不疼她甚至虐待她。 试想,一个女孩子经历了七八年的灾难,每天活在暴力威胁之下,除了恐惧还是恐惧,突然有一天有人要买自己,终于可以脱离苦海,又来到了薛家这种人家,直接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物质环境,加上又受到宠爱,很快地被正式纳为妾,被视为一家人。香菱从孤苦无依的一个人,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有任何依靠,没有任何希望,而突然之间有了亲人,有丈夫,有婆婆,有小姑,不再挨饿受冻,也不再有人拳脚相加,这一家人都对她那么好,而这一切是谁给她的?是薛蟠。 中国人说“恩情”,“恩”和“情”本来是连接在一起的,何况薛蟠确实有很可爱的地方,也从来没有打过香菱,只有到第八十回的时候,因为娶进来的夏金桂挑拨离间和教唆陷害,薛蟠才打了香菱一两下。因此,“连理枝头花正开”也证明香菱确实有过夫妻恩爱的幸福。 这再度告诉我们,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尽量不要在积非成是已久的成见中去理解,一定要回归到文本里面来,才能够对人物做出比较真实而准确的认识。 然而很不幸的是,香菱的人生并没有停留在这里,她很快会坠落到另外一个悲剧的深渊,即“妒花风雨便相催”,很明显“妒花风雨”是指夏金桂。可怜的香菱,只能够一心希望有人可以为她做主,来抵挡风雨的摧残侵袭,这就是第三句的“愿教青帝常为主”,其中,“青帝”即“春神”,这句诗原来的意思是说,希望春天永远不要离开,不要让她美丽的花瓣纷纷飘零,落在青苔上化为尘土,此即第四句的“莫遣纷纷点翠苔”。 这整首诗非常精巧地双关到签主的命运,香菱唯一的庇护者当然是薛蟠,他相当于香菱的“青帝”,于是香菱期望薛蟠能为她做主,为她张开庇护之伞,让连理花不要飘零。但显然愿望是落空的,没想到薛蟠实在是个没用的人,反而被夏金桂辖制到雄风尽失,所以香菱终究还是要被活活折磨致死,应验了“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谶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