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功:有此楼兰神物,王羲之就不再神秘了

 没有烦恼的人 2022-08-31 发布于广东

启功论书诗:

风流江左有同音,折简书怀语倍深。

一自楼兰神物见,人间不复重来禽。

图片

“风流江左”代指书圣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有同音”说的是楼兰晋人残纸的出土可以成为风流东晋的同音。王羲之生活在中国东部的绍兴,楼兰的晋人残纸出土在中国的西部的新疆地区,一东一西,遥相辉映。

“折简书怀语倍深。”晋人残纸中有一晋人信笺云:“缘展怀,所以为叹也。”

“一自楼兰神物见,人间不复重来禽。”自从有了楼兰晋人残纸的出现,对于研究晋人书法的人来说,王羲之的刻帖就不再是唯一的至宝了。

图片

图片

晋人残纸出土的数量,启功先生研究了晋人残纸的墨迹之后,认为这些墨迹书法,虽互有异同,但是笔意特别的生动,风格高古,绝不是后世的木刻、石刻所能表现的,就算是唐人的硬黄本钩摹作品,也尚有难及处。

仿绢蝉翼毛边纸

纸质细腻,帘纹清晰,书写不洇

点图下单

墨相文坊 交易担保 放心买 仿绢布蝉翼毛边,给你古人写字的感觉 小程序

好比残纸中有这么一行“缘展怀,所以为叹也。”此墨迹下笔如刀斩斧齐,非常硬朗,而转折处却又绵亘自然。

图片

这里启功先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乃知当时人作书,并无许多造作气,只是以当时工具,作当时字体。时代变迁,遂觉古不可攀耳。”

这个观点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值得讨论的。我们现代人,特别是某些“现代派”书家,把书法写得支离破碎,要么就写得丑陋乖离,还要举出傅山的书法理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作盾牌,以示自己的先进理论。

古代碑刻,特别是北魏时期的一些造像、崖书、碑刻等等,我们今天看起来似乎觉得很是高古,而对于当时人来说,不过是“以当时工具,作当时字体。”“并无许多造作气。”

图片

而今人学古人书,我并不反对,反而认为这是学习书法的必然之路。而我们却非要用毛笔去表现当时人的书写习惯,甚至要写出碑刻的那种斑剥的效果,还美其名曰“稚拙”、“自然”这道真是让人笑掉大牙。你费尽心思搞出来的东西,处处都是矫揉造作之气,何来“自然”、何来“稚拙”,自欺欺人耳。

启功先生在这首论书诗的自注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见此楼兰真迹,始知右军面目在纸上而不在木上。譬如画像中虽须眉毕具,而謦欬不闻,转不如从其弟兄以见其音容笑貌也。”

这段话也说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

图片

启功先生研究了楼兰残纸之后,又看了王羲之的刻本《十七帖》,认为刻本并不能完全反映王羲之的书法,因为毕竟是刀刻出来的,少了很多的细节。而楼兰残纸却着实是晋人的墨迹书法,能够真实反映那个时期的书写状况。

晋唐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过留下的名家书法作品绝大多数都是石刻拓本或者木刻拓本,这些拓本并不能真实再现当时的实际书写状况。

那么,启功先生就提出来,不如从侧面去了解研究当时的书法状况。就好像一个人不在了,只留下画像,虽然样貌都在,但他真实的神态、语言都没有,那么我们不妨从这个人的兄弟、子女身上去找寻他的音容笑貌。

就好比说王羲之的书法虽然看不到真迹了,但楼兰残纸的出现,因为是同一时期的墨迹,因此对研究真实的晋人书写是很有帮助的。

图片

空海《风信帖》

启功先生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学习书法不要迷信权威。有些人学习书法,就是有一种固执,非名家不学,学习唐楷就必须欧、颜、柳、褚。而这些名家留下的却都是石刻拓本,又不能完全反映他们的实际书写状况。

启功先生的书法观里,就没有这种执念,他学唐人书法的时候,就非常善于广泛学习,唐人写经小楷、民间的非名家墨迹等,都是可以学习的对象。甚至于,当时日本派去唐代的遣唐使、僧人,他们留下的墨迹,也是很有研究、参考的价值,例如日本的三笔三迹的书法墨迹,对学习唐人书法就非常有帮助。

启功先生的论书诗以及他的自注,虽然短小,但有很多的书法学习观点,都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