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病有表证,有里证,还有外证

 一得斋主人 2022-08-31 发布于山西

29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课前思考:

1.吴谦曰:“凡表证未解,无论已汗未汗,虽有可下之证,而非在急下之例者,均不可下”。表证是不是外证?太阳病为表病,为什么会有可下之证?

2.有没有太阳病外证未解也可下的情况?什么是太阳病的急下之例?

3.“欲解外者,宜桂枝汤”,解外能否用麻黄汤?

4.桂枝加大黄汤算不算外证未解可下的处方?

29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吴谦注:“太阳病外证未解者,谓桂枝汤之表证未解也。凡表证未解,无论已汗未汗,虽有可下之证,而非在急下之例者,均不可下。下之为逆也。欲解外者,仍宜桂枝汤主之”。吴谦先生说:“凡表证未解,无论已汗未汗,虽有可下之证,而非在急下之例者,均不可下”。太阳病为表病,为什么会有可下之证呢?虽然太阳病是六经病中位置最表最外的病,也是有里证的。有里证才有外证,单纯只有恶寒发热汗出等表证时,不言外证。所谓“太阳病,外证未解”,就是在恶寒发热的同时伴有太阳病的“喘、咳、噎、呕逆、小便不利”等里证,此时“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汗出恶风”等表证,和“喘、咳、噎、呕逆”等里证,相较于“小便不利、其人如狂”等里证,就是太阳病的外证。王肯堂曰:“但有一毫头痛恶寒,即为表证未解,不可下也”,明代医家王肯堂先生从众多表证之中,提炼出头痛和恶寒两个症状,作为表证未解的代表,只要还有一点头痛恶寒的感觉,都是表证未解。个人认为,如果有一点喘、咳、噎、呕逆,也是外证未解,不可攻下。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这是治疗太阳病必须遵守的一个大原则,遵守这个原则是顺治,不遵守这个原则是逆治。本条是从证上论述,下条是从脉上论述,“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88条以太阳腑证为例,讲述外证不解不可下的道理:“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出现“热结膀胱,其人如狂”的里证,外证不解不可攻逐,必须先解其外证,然后才能用桃核承气汤攻之。34条讲了外证不解而数下之出现的变证,“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下之为逆”,这是仲师自解。“逆”是顺逆的逆,外证未解时需要将邪气驱表,用下法不能顺应人体规律,使邪气入里。后面的31条详细解读了顺逆规则:“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治病要讲先后顺逆,否则会使邪气内陷,引发变证。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太阳病外证未解分两种情况,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为什么宜桂枝汤不宜麻黄汤?如果脉浮紧,能不能用麻黄汤?刘渡舟刘老说:“因为这里说的是不大便,所以用麻黄汤峻汗就容易伤津液,只能用桂枝汤滋阴以和阳,调荣而和卫才合适”。里证不等于不大便,“小便不利、其人如狂”也是太阳病的里证,将攻下的原因定义为不大便值得商榷,外证未解时有小便不利,医生先利小便也是下之,外证未解时有其人如狂,先用桃核承气汤也是下之,都属于误下。但用麻黄汤解外会伤津液是毫无疑问的,解外用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一个定法,不论是表不解还是外证不解,汗下都会伤津液,麻黄汤是峻汗之法,更伤津液,所以选用有姜、枣、草的桂枝汤发汗,在发汗的同时还能补津液。

“宜桂枝汤”是适宜用桂枝汤类方,不是必须用桂枝汤原方,如75 条就是既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的外证,又有“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里证,所以用了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