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该怎么读

 zhb学习阅览室 2022-08-31 发布于上海

作者:莫阑珊

古装剧中,常有宣读圣旨的情节出现,太监或者是钦差大臣们宣读圣旨时,都会在正文前加上这样一句话:“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观众虽然不一定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是看得多了,也就慢慢习惯起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认为这句话是宣读圣旨时应当有的。

其实,这“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并非被用于所有的圣旨中,也并非只是圣旨的标准格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唐会要》卷十九中,“让皇帝庙”有言:

“今睿宗元宗。既已祧去。又文敬等七太子。其中亦有追赠奉天承运皇帝之号。皆已停废。则让皇帝之庙。不宜独存。臣等参详。伏请准中书门下状。便从废毁。沿情定礼。实为协宜。制从之。”

这是有关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来源最早的官方史书资料。

从文字中可以看到,“奉天承运”这四个字其实是唐朝太子去世之后被追封的尊号,应加在称号前面,也就是说,他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遵照上天的旨意而且承载运世之道的皇帝,是对于其人政绩和责任的一种赞赏。

这样看来,“奉天承运”这四个字并不应该是单独的形容词,而应和名词连起来,用来表示一个有特别尊号的人。

所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并不应该读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应该读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奉行天命的皇帝说的话,而不是为了奉行天命,皇帝这么说。

朱元璋的特别偏爱

除此之外,也并不是每一个朝代对于这句话的用法都相同。

《万历野获编》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继位之后,把自己称为“奉天法祖”,就连平时大臣们上朝时手里拿的玉珪上都必须刻上“奉天法祖”这四个字,并且规定,今后所有的圣旨都要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作为前缀,可见其对“奉天”二字之情钟。太宗继位之后,进一步完善了这个规定,并且将这样的习惯保留了下来,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所以,明朝之前,“奉天承运皇帝”这个前缀并不是被用于圣旨上,而仅仅是对于皇帝的一个称号,或者是书写史书的时候,描写皇帝说的话所加上的前缀。但是到了明朝,由于朱元璋对于这个称号特别偏爱,所以,圣旨前便有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影响后世。

换而言之,这八个字是在明清时期颁布圣旨的时候才有可能听到的,其他的朝代都极少会用。

圣旨的前缀

其实,这圣旨的前缀,各个朝代都不一样。

比如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中的“门下省”是为皇帝审核政令、复阅公文的机构,皇帝的圣旨,必须经过门下省的批阅才能够颁布,那么在唐朝的时候颁布圣旨,一般都是用“门下”两个字开头,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圣旨,开口就是“门下,天下之本……”除此之外,还有些时候则会用“大唐皇帝令……”来作为圣旨的前缀,《旧唐书》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书·元帝纪》中有“爰暨世祖,应天顺时,受兹明命”的记载,那时候的圣旨,则是大多数以“应天顺时,受兹明命”来开头,意思是“顺应天道时局,给你下达这样的命令”。

总之,绝不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