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看跑步简单,也很容易跑错

 老威小屋 2022-08-31 发布于北京

“ 有质量地跑步,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

为什么说是“健康生活方式”,而不是“跑步方式”?因为老威坚持认为,跑步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跑步是为了生活更美好,不是为了跑步本身。

一、跑步比其他运动形式简单易行

从做一件事情所需要面对的条件而言,跑步的门槛最低。

1、装备。如果不是很讲究的话,低到一双鞋就可以,甚至连服装都不必特意装备,休闲家具服都可以成为最低标配——说的是最低标配,上限当然也不设限。

2、体力。只要走得动,原则上来说,也就跑得了。

3、信心。跑步给人带来的信心压力最低。走着走着就可以变成快走,快走就可以变成慢跑,就跑起来了。

如果是举铁,面对单只10公斤的哑铃,恐怕就会心生畏惧。即使是徒手,缺乏运动的人,也会说连续双拳上举10次,就累死了。

4、场地。如果有兴趣,当然可以绕城市跑,像北京最小的环路二环33公里,三环约50公里,四环78公里,五环约100公里。

老威用脚刷过几次二环,一次三环。骑行过二、三、四环。五环嘛,开车都没有一次性绕过整圈。

但是大到环路,也可以小到小区。

在疫情整个社区被禁足的时候,老威甚至在阳台上折返跑,也未尝不可——家里没有跑步机,最怕吵到楼下被打上门来。

二、跑步的效益最“根本”

这观点老威多次鼓吹。

虽然各种运动有各种运动的收益,但跑步最主要的收益,是心肺功能的强化。而心肺功能,是人整个健康体系里的地基。

你千万别以为老威说跑步的好处凌驾于其他运动之上,我可没有这么大的分别心。恰恰相反,我一直主张要各种运动手段都有,取长补短。

譬如说,老威一直鼓吹《中老年跑友多举铁》,也主张其他运动的爱好者穿插跑步,特别是要重视《低心率区间跑步有什么效用?》。

健康健身正如盖大楼,跑步打的是地基,力量是楼体,各种技巧性和灵活性的训练,则类似于大楼的功能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地基这个事,还是重要的。

换句话说,有了地基,哪怕暂时没有盖楼,总也有盖楼的机会——具备了做其他形式的运动,及高强度运动的基本条件。

二、“易行”和“有益”,但也不要瞎跑

说“瞎跑”,可能有的人会很抗拒:跑步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还会“瞎跑”?你竟敢说别人这么简单的事情还有可能“瞎跑”,你算老几啊?

先别亢奋,我来跟你说个小故事。

一个老头在红灯时闯路口,跟一辆正常通行的轿车发生了碰撞。

老头责怪驾驶员,“你怎么开车的”。

驾驶员:“怎么叫怎么开车的?我开了20多年车了”。

老头:“我还走了70多年路了呢!是我不会走路了?”

事实上,是老头闯灯。的确是这个“走了70多年路”的人,走“错”了。

简单到走路,且有了70多年走路经验的人,还走错了。这个“错”,不在于两只脚前后换着走的动作错了,而是在不恰当的时候做这样的前后换着走的动作。

所以,跑步跑错了,也是很有可能的嘛!没必要激动嘛!

三、跑“错”的常见类型

常见的跑“错”的类型:

1、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求快。

几乎刚刚开始跑步的人,莫不以自己跑得快为荣。前段时间,还有过去的老熟人以“我跑得快,而且我不喘”为由暗自得意。

有氧基础的好坏,其实在很多运动数据上都能看得出来。

我说一个实际案例。是一位本号小友向我提的问题。

他在跟公司的同事参加一个集体活动时,有个节目是跑步,跑完以后,手表(系统)给出的跑步指数Running Index是37(记得是这个值)。

他把截图发给我,说,你(老威)比我(小伙子自己)大20多岁,却有这么高的跑步指数,为什么我的这么低?

我对他的答复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

第一、说明跑得太快;

第二、虽然有过快导致RI低的因素,但可以看出有氧基础还几乎没有;

第三、只要在进步,就是好的。

我喜欢这样的小年轻,为其好学谦虚,以及乐于进步的特质。

因为我坚信这样的道理:

目前是状态差还是好,都不重要,关键是要在进步。

2、盲目增加跑量

喜欢比跑量,大概是跑步圈里仅次于比快速的另一个“亮点”。

从这个话题,惹出很多是非,有些有着明确为比赛而训练的跑友,将不能直接对比赛产生作用的跑量,斥之为“垃圾跑量”。

当然,老威不持“垃圾跑量”的观点。我认为,从健康角度来说,只有是否“合适”的跑量,而不存在竞技意义上的“垃圾”跑量。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叫“合适”?

主流的观点认为,凡是影响了人体恢复的跑量,就可能是不合适的。这是从健康角度来说的。

即使从比赛的角度来要求,一般也要求对于长距离的训练,一是不要超过周训练量的1/3,二是时间上不要超过3小时。

这还是在自己可以轻松覆盖的前提下,譬如,一个轻松控制半马的人,在周末拉一个2-3小时,那是可以的。而对于还在努力拼搏10公里的人,上面这个“不要超过3小时”的话,对他可能也太多了,不适用。

我看到很多人晒自己的“第x个半马”,想起了自己曾经也挨个记录过自己的半马数量。后来没有兴趣了,因为每周(除非十分特殊的原因才会有例外)都会有2小时(加减20分钟)的课表,这就意味着每周都有19-23公里之间的记录。如果想要记录成21.1,与周末课表最短的比,也就差2公里左右,换言之,每年有50来个“准半马”到标准半马——说是“准半马”,是因为如果课表时间到了,里程在19公里,我就在19公里掐表了,而不会拖延2公里,“凑成半马”。

更通俗地说,只要课表得到了执行,有部分周末都有半马,其他部分离半马最多差2公里的记录。如果想凑数,一年可以有50来条半马记录。

但到时间就掐掉这种做法很好,慢慢地抛开“统计数字的束缚”。

在有的跑步专著里,有这样的观点:如果想增强训练量,不是同等低强度延长时间,而是将课表的强度增加。

我比较相信课表强度增强的做法,逻辑是:如果我们理解心率2区是培养燃脂能力(效率),那么3-4区,从有氧耐力到阈值区,是训练肌肉的耐疲劳强度——区间名称不是都说得明明白白的吗:有氧耐力区。

3、光跑,不顾及其他

如果说跑步伤膝盖,我坚持认为就是力量差的缘故。

1、核心

核心就是腰腹背臀,处在人体的中间部位。

青少年时期在武术训练中,教练常说,核心差,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身体“绷不住”,容易散架。

那种在跑步中身体歪歪扭扭,双脚啪啪着地,就是核心差。

这种跑法直接的结果,就是身体很容易哪儿都酸疼,而且双脚很容易受伤。

2、跑姿

跑姿跟力量也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落点在身体重心下方是最省力安全的跑姿。有的人喜欢迈大步,但是力量不够,导致步频跟不上,这样只能让落点落在身体重心的前方,必然导致脚后跟与地面形成刹车力,且这时候膝盖基本呈现伸直状态,这就容易受伤。

那些高手之所以有大跨步而依然不会受伤,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太强大,即使是大跨步,他们依然能保持高步频来确保落点在重心下方。

这个道理跟骑行一样:

脚力差的人,挂在低档(后轮大盘)上,能够保证合理的踏频,而挂在高档(后轮小盘)上,踏频就大幅度降低。

而高手,无论挂在高档低档,都能保证踏频,这就是他们挂高档能够提速的原因。

而低手,通常挂在高档上,反而因为踏频降低,而导致速度更慢。

所以,对于力量不足的人来说,大步幅不仅容易受伤,也导致速度更慢。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保持步频是首要的,在有能力保持步频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大步幅还是小步幅。

3、专项力量。

关节本身需要运动,就关节而言,因为内部不具备血管系统,因此不能自主供应营养,恰好要靠挤压,才能为关节供应营养,所以关节被使用是应该的、有益的。

人发起运动的动作,大部分是肌肉在动作,如果关节周围的肌肉组织足够强韧,那么运动本身是不应该导致关节内部受到伤害——至少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受伤。

有的朋友问有没有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建议大家可以在网上找找,或者在佳明Connect里的“训练”标签下,有不少力量训练的课表,可以参考。

附、关于“跑步指数”和“VO2MAX的潜力值”

文中举的案例里,有个关于VO2MAX潜力值和跑步指数Running Index的话题,专门起一段做个说明。

在Polar系统里,有个对VO2MAX的潜力值测试,而每次跑步结束后,有一个本次跑步指数的评估,一般认为,如果本次有氧代谢效率高(通常也就意味着是慢跑),则RI会比潜力VO2MAX高,反之,速度型的训练,则RI会低一些。

以老威的实例来说明,老威最近一次的潜力VO2MAX是56(在我的年龄组,超过43就是优秀)。

而在这个测试的次日,一场2小时慢跑后得到的Running Index是62,说明老威的慢跑有氧代谢供能效率,的确不错。

老威之所以总是抛开速度成绩的绝对值来评判自己(该沮丧或者该自喜,都不受速度绝对值的左右),以本案例为例,在高有氧状态(即速度因素影响非常小)的前提下,还能得到6分10秒的配速,持续2小时,这种数据才是我比较看重的。

同时期,当RI与VO2MAX的潜力值基本持平的时候,这时候还是有氧代谢状态,速度表现是这样的:

前后两图对比,后者心率更高,速度更快,RI值随之降低。同时,步频也随着速度加快而提高,单脚94步。

但是,即使在前一张图中,是充分的有氧慢跑,配速6:10,而步频也保持单脚90(就是我们熟悉的180步频)。

===================================

作者:老威修斯,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