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繁中置简,静里生奇

 泊木沐 2022-08-31 发布于辽宁

王绂——繁中置简静里生奇

墨笔山水图 明代 王绂

明代初期,宋元的文人画传统虽未在画坛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江南地区,一大批在野文人和追求隐逸生活的文官,承接元人笔情墨趣,抒发胸中逸气,使“元四家”传统得以绵延不绝,为“吴门画派”的形成起了基础作用。王绂就是明代早期“承元人、开明风”的先导。

王绂

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大约在15岁时,补博士弟子员,后因事株累,被谪往大同,充当了二十余年的戍卒。建文元年(1399)得返江南,遂隐居无锡九龙山中,因号九龙山人。这期间,他潜心绘事,画艺日增。永乐初年,王绂以善书被荐举入文渊阁供职,后官至中书舍人,曾两次随从明成祖朱棣巡狩北京,风光一时。但不久竟抱病而终,年仅54岁。

王绂自少志气高逸,青年时代即遭厄运,空有雄心壮志,无法施展。中年后,游历大江南北,遍览群胜,心胸高旷。青年时的挫折,中年的远行,养成了他孤傲耿介、放浪形骸的性格。他不事权贵,不慕名利,虽身在显宦,却有高士之志。据传,有一个月夜,他闻邻人吹箫,被其声所动,便乘兴画了一幅竹子。次日早晨,他持画送与吹箫之人。其人乃一富贾,得此画后以重礼相赠,并请王绂再画一幅。王绂笑言:“我为箫声访汝报以箫才,汝俗子也。随即索回其画,撕为碎片。

明 王绂 《隐居图》

王绂的山水画深受元末画家的熏染,尤其崇尚“元四家”的王蒙和倪瓒。在他画的《隐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王蒙的画风领会颇深。图中绘山林层叠,平江如境,一高士携一童子闲步江岸,在苍松林木间有一隐居之所,画面清幽闲和。山石皴法点苔出于王蒙法度,然用笔繁中有简,较王蒙粗犷有余。意境虽然还是追求元人隐逸之境界,但在宁静中已有几分活泼,已蕴藉着明代画风变革因素。

王绂的墨竹较之山水画影响更大。他在继承宋元墨竹诸家的基础上,无论是构图章法,还是用笔用墨,都颇得竹的仰偃浓淡,疏密掩映,枝叶秀劲之态。

王绂的墨竹以吴镇竹法为入手,并上溯宋代文同墨竹画法。变文同工谨为奔放,变吴镇紧劲为洒脱;变文同之繁为简,变吴镇之疏为密,并强调写意画运笔的连贯性,追求一气呵成的意匠过程。王绂以前的画竹诸家,运笔较缓,竹枝、竹叶的笔势连续性较弱,“画”的笔意多于“写”的笔意。王绂则着意于枝叶用笔之间的呼应关系和书法运笔的书写意态,强调一个“写”字。宋元诸家画竹,多拘于所谓“浓叶为正、淡叶为背”的成法,因而,很难使行笔连续不断,放笔直追。王绂打破陈规,不过分留意小的浓淡关系,而将着眼点放在大的气势和大的对比上,更强调枝叶的疏密变化,“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增加了画面的节奏感,开有明一代画竹新风。

王绂 偃竹图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藏《偃竹图》,可以代表王绂画竹特征。图中写偃竹一枝,姿态俊逸,用笔锋正势圆,竹梢和竹叶运笔劲利,锋势修长,整幅画面纵横洒脱,自在而不失法度,堪称墨竹精品。难怪董其昌评他为国朝画竹“开山手”,确实是当之无愧。明代诗人王世贞则称“孟端竹为国朝第一手”可见王绂画竹成就之高了。由于王绂画竹格高意远,故师从者甚多。明初画竹另一名手夏泉,就是王绂的高足。夏泉画竹法度严谨,有“超然之韵”故当地有“夏卿一枝竹,西凉十锭金”的民谣。当时师学夏泉者众多,他们直承夏泉、王绂笔墨,形成了王绂一派画竹流风。清代石涛画竹也深受夏泉影响,郑板桥画竹又有石涛笔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绂墨竹艺术对后世影响是何等深远。

王绂作品欣赏

山亭文会图 明代 王绂

独树图 明代 王绂

凤城饯咏轴 明代 王绂

草亭烟树图 名 王绂

溪亭高话图轴 明代 王绂

秋林书舍图 明代 王绂

勘书图轴 明代 王绂

溪亭夜读轴 明代 王绂

(请您将手机横屏,以助于欣赏作品)

草堂云树轴 明代 王绂

松亭高士图轴 明代 王绂

万竹秋深图 明代 王绂

声 明本平台支持艺术、学术、文化传播。发布或转载内容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