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积极的阅读者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教学(一) 统编版教科书中阅读策略单元从三年级开始,一共设置了四个单元的策略教学。很多老师应该是从统编版教科书才接触到阅读策略教学。所以,阅读策略教学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阅读策略的基本概念,到阅读策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到底是怎样的;不同的文体,是不是应该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教学;怎样去评价阅读策略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上完阅读策略教学单元后,学生的课后迁移怎样做;学习一个单元的教学以后,后续该怎样的跟进;不同的年段是不是应该有不同的阅读策略的侧重。 这些问题,其实放眼全球的话,并不是非常普遍的问题,因为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阅读策略教学的发源地美国,就已经把阅读策略教学作为一个热点在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阅读策略教学已经融入了美国日常教学当中。比如他们三年级的共同核心标准里所提到的阅读策略,其中第一条、第二条是讲关于复述和提问的策略。包括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加拿大,他们的阅读策略教学也是日常化教学。今天,会结合海外的一些非常成功的经验,围绕以下这五个:阅读策略是什么、阅读策略教学模式、统编版教科书阅读策略单元教学、基于阅读策略的教学、阅读策略教学评价来具体介绍一下阅读策略教学。 阅读策略到底是什么? 阅读策略缘起于20世纪70年代密歇根大学的皮尔森教授关于“熟练的阅读者”的研究。什么是“熟练的阅读者”?“熟练的阅读者”是在阅读的时候和书本进行了非常多的互动,是非常主动的汲取书本中所提供的信息和知识,并且能够把这些知识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进行转换。 研究“熟练的阅读者”是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他想解决的是一个优秀的阅读者的大脑当中,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认知过程,而这样一个认知过程,我们能不能通过教学去教会读者。研究最后发现,好的阅读者普遍具有的特征有——在阅读的时候,头脑中会进行“联结、提问、图像化、确定重点、推测、分析和综合、理解监控”这些认知过程。 以皮尔森的研究为起点,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阅读策略的研究过程当中,每个学者对阅读策略的定义也不完全相似。为了便于我们一线老师掌握,我们可以把阅读策略进行一个比较简单的理解——为了达到某些阅读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方法。 阅读策略教学和我们之前的阅读教学所涉及的领域是不一样的,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可以发现阅读策略其实属于认知策略的知识类型。这样特殊的知识类型,在教学中是教师在之前的教学经验中是不涉及到的。所以,这是造成我们现在阅读策略教学的困难的重要的原因。 研究者对阅读策略的分类、种类进行了一些研究。例一: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提出了16种阅读策略:预测、写总结、分析文章结构、图像组织化、联结、批注统整、提出问题并解释、理解监测、合作学习等阅读策略。这些阅读策略已经在美国共同核心标准里一一落实。例二:加拿大的“阅读力”项目提到了五大阅读力:联结、提问、图像化、推测和转化。例三:台湾省的《阅读策略教学手册》里提到了五种阅读策略:预测、联结、摘要、找主旨、做笔记。例四:香港《基础教育课程导引》提到了:词义推断、情节预测、提问、找主题句和关键字词、复述、联结。可以发现,一旦到了实际的教学层面,共同焦的阅读策略还是比较聚焦的。 阅读策略分类的复杂性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批注”在我国的传统阅读教学里是比较重视的策略手段。但批注是一个多种阅读策略的综合。例如“毛泽东批注二十四史” ![]() 左边图片采用的阅读策略是复述;右边图中采用的阅读策略是概括。复述是在读书的时候看到非常重要的内容,采用直接摘录、抄取的方式,把内容抄记一遍记录下来;概括在这个笔记里是把臧质的整个生平进行简单的概括,批注在文本的眉头上面。所以图中是两种不同的阅读策略的使用。毛泽东在对《南史》和《北史》的作者进行一些评论时和《旧唐书》进行了比较,这就是采用联结和推论。所以,因为批注的复杂性,就造成了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很多老师发现教起来很困难。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