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题,依据资料初步了解人物。 齐读课题(强调回忆)解题:这篇课文是谁写得谁? 依据收集的资料用简单的一句话汇报你了解到的李大钊。(不同学生) 老师出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是怎么样评价李大钊的,学生朗读(抽)
为什么党的几代领导人都会这样评价他呢?再读课题(强调十六年前) 十六年前是哪一年?写作的是哪一年? 依据收集的资料说说1927年的时候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人用一句说一件事情。 二、走进1927年的李大钊
16年前的回忆对于李星华来说是怎样的?(清清楚楚、历历在目、难以磨灭)
快速浏览,画出作者清晰地记得的那一年的四个时间节点,写在表格里。
节点一:那年春天(2自然段);节点二:4月六日早晨(8自然段);节点三:十几天过去了(19自然段);节点四:28日黄昏(30自然段)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时间节点把回忆分段。这些时间节点都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快速浏览,用“李大钊”开头,概括在每一个时间节点里作者记住的那些事情。 李大钊(坚守);这些事情说明形势严峻,而面对这样的形式选择的是坚守。(学生答错,老师的引导语言)李大钊被捕;李大钊被审;李大钊被害。 所有的这些都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但是作者却清楚的记得。 快速浏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的回忆是清晰的(导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汇报找到的句子。 找到的这些句子都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为什么作者会对这些时间节点、事件、细节如此清晰。有人说都是因为李大钊的反常表现。理解反常表现的意思。 出示学习任务: 
1.找一找:在李星华的清晰记忆中,李大钊身上有哪些反常的表现?2.想一想: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为什么李大钊有这些反常表现。3,写一写:从这些反常表现中,你体会到李大钊有着怎样的品质。 学生自学(导语:在同一个划线的地方他写了两个词,说明他有很多感受。有的孩子已经批注到了中间部分。) 我们在刚才的默读过程中发现了李大钊的很多反常表现(按照时间节点汇报) 学习第一处(含糊地回答我的场面):汇报读;齐读,这是父亲反常的神态;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父亲一向是慈祥的?(理解慈祥的具体表现);这一次父亲对我的回答却是含糊的,由这样的反常变现,你体会到李大钊身上有什么品质(父亲、革命者两个方面);再读这一处。 学习第二处(被捕前的场面):汇报读;分角色读父女的对话,体会反常言行;你从哪里看出当时的形势非常危险?(枪声、僻静、“纷乱地喊叫”从哪里来?你仿佛听到什么——混乱);面对这一切李星华是怎么样的?(紧张、害怕、恐惧);读李大钊说的话(多个学生读,体会没有紧张、恐惧);读李大钊说的动作(多个学生读,体会没有紧张、恐惧);普通人与李大钊的行为对比,这就是反常的言行,从这些反常的言行你看出李大钊的什么品质?(心中装着谁?对女儿的什么品质?对革命事业的品质);再读这一处(分角色)。 学习第三处(法庭见面):汇报读;齐读(指导用心读好);如果是你见到这样的父亲,你有什么问题?(引导围绕外貌问题问得具体一些:头发为什么乱蓬蓬的、为什么不戴眼镜、敌人对李大钊做了什么);出示补充资料,李大钊被捕后的资料,现在你知道过去了那么久父亲人仍然穿着长棉袍、没戴眼镜、乱蓬蓬的了吧;按照常态这个时候父亲的神态应该是怎样的?而此时父亲的面容却是——齐读,圈出“平静而慈祥”;由这样的反常外貌中,你体会到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心中是怎么样的?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的心中有什么? 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反常的李大钊呢?反复诵读关键句“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什么是“平日”,由这个词我们相信他的心被“伟大的力量占据着”(反复诵读这一处关键句) 
学习离开法庭的情景:引读出李大钊深情、久久地望了望他们这一段;分组写出李大钊、李星华此时的心里话;配乐朗读学生写的内容。 之前我们不知道李星华为什么会清清楚楚的记得,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作者只是记得哪一天吗?作者希望我们记住什么?
三、总结延伸 出示:长征胜利的资料;1947年刘胡兰就义资料;董存瑞炸碉堡资料;两弹一星资料;洪灾资料;抗议资料;(串联读课文的中心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板书: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 (神态) 李星华
1927年 (言行) 1943年
不朽的精神 (外貌) 清清楚楚的回忆 体会:老师没有走马观花,每一次教学都很扎实,没有用引导然后放手的方式来教学。教师的语言、文化积淀让人感佩,只有多读书,把教材研究透彻,才能当好老师。
学习记录人:刘欣
审稿:王红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