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的单篇课文学习让学生习得阅读的方法再去阅读整本书。 小学读整本书的目标: 激发阅读的兴趣(建立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有可能拥有阅读的习惯) 培养阅读的能力(能力是需要老师训练,通过阅读训练实现的) 发展阅读的趣味(孩子可能只会对某一类的文本感兴趣,通过喜欢看的书激发看其他类型的书籍,获得更多的乐趣) 锤炼阅读的意志(可是,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是天然的阅读者,他们坐不定,看不了书。我们需要对这样的孩子施加约束,锤炼意志。) 整本书教研的主流把课分成: 导读课(激发兴趣让孩子开始读:猜测情节、浏览目录、推荐好玩的章节读来听、请接触过这本书的孩子介绍自己的阅读感受。重在激发兴趣。) 推进课(在推进课上可以安排自由地默读、齐读、指名读、小组读,然后交流。询问读到哪里了,有什么收获、困惑。解决了问题,孩子继续读。老师和孩子一样,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自主阅读和共读相结合。) 交流课(班级读书会,利用阅读单做小组分享。立足作品与学生的联系,提高阅读单的质量。) 延伸课(课本剧的小展演、社会实践,带着阅读感受回到现实当中、书籍影片的拓展等。分清家庭与学校的不同功能。) 整本书阅读指导目前存在的问题: 指导目标拔高(比如互文对照找规律,这个很难,而且学生记不住,记住的是自己喜欢的,熟悉的,孩子记住的是故事本身而非道理;只是通过阅读培养兴趣。有的书看似没有用,但是这些事故非常有传奇故事,但是其实和人奇妙的关联,恰好是人和书籍最高的质量,对精神成长最有用的。拔高目标是不可取的。) 指导形式需要创新(只导不读的导读课,十五分钟,二十分钟就可以了。以教师为主导的班级读书会,家长代劳的读书拓展活动) 评价方式不理想(出考卷是最不合理的) 导读课的设计:不用上40分钟,让孩子拿起书赶紧读 激趣为要 阅读为本(一定要学生真真实实地读起来) 收方有度(不能一节课都是老师讲) 推进课的设计:(很多孩子读着读着读不下去了)不用上40分钟,抓紧时间推动孩子读。 激励为先 树立榜样 关注全体(解决孩子读不下去的原因) 分享课的设计:需要多花时间和经历的。要复习整本书的故事和内容。要有多元的思考。可以找到矛盾的突出点。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 形式要多样(《中古古代寓言》适合用多样的形式去操作 取舍要有道(那么多寓言,只讲两个,抓住其中的几篇讲透了,其他的就可以自己去思考。) 思维的触发(要有多元的思考。) 例:三年级《小故事大道理》 板块一 猜一猜(积累) 出示图片猜寓言故事(了解学生是否读懂故事,通过对话帮助孩子了解寓言和寓意) 板块二 说一说 (积累) 选择一个寓言,讲述故事,并且向主人公提出忠告。 板块三 比一比 (分析比较、推断)
板块四 写一写 (创意读写) 从你自己读过的寓言中选择一个,做一张启示卡,写出你由这寓言故事得到的联想。 或者写出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以及从中明白的道理。 例:《宝葫芦的秘密》 板块一:根据人物回顾情节(因为是小说人物很多,情节很多,让学生回顾一下) 简单介绍作者 利用人物表,让学生说说对哪一个人物感兴趣,说说为什么?(自由发言) 板块二:探究王褒心愿达成后的感受(这本书就是借故事批评坏思想,但是读着读了以后,未必是这个想法。所以要抽丝剥茧,让学生看到) 宝葫芦让王褒得到了——一桶鱼、电影票、《科学画报》、数学试卷、象棋子。(选择这几个来讨论,是因为他们让宝葫芦尴尬无比)问学生:王褒得到了这些,心情怎么样? (经过梳理发现他的心情是尴尬无比的,他一点叶不开心) 阅读宝葫芦给他说的话。
板块三:体会王褒和宝葫芦的形象特点(对核心人物进行讨论。) 体会王褒是个好孩子吗? 板块四:联系自己拓展想象 如果我有一个小宝葫芦会怎样?(畅所欲言,得到的体会不是道德标签,要读到美好的东西,帮助孩子实现童话一样的梦想。可以相信童话般的梦想。) 平时要多设计阅读单,慢慢地就会上好整本书的课了。 不要把整本书阅读,做得太复杂,做好简单的导读,读的过程中做好分享,设计一份阅读单,组织一次班读分享会。 文中提到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用书 文字:刘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