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河古法八段锦——第五式 摇头摆尾去心火

 yinweiming77 2022-09-01 发布于上海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关窍在摇动“膈腧”

膈腧功效。《后汉书》有云:“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摇头摆尾去心火”在摇什么?摇的是臂膀,关窍是膈腧。在中医看来,全身的血液运行,它是要有一个血头带动的,正所谓周身气血有一头,日夜行走不停留。根据经络的子午流注的原理,当血头流到哪里,那个穴位就处于张开的状态。

第五式里的关窍——第一,膈腧;第二,命门;第三,尾椎。活了尾椎入了仙道!

从身体上来看,人体依赖于气血。我们都知道气海穴,那么血的源头在哪里?在膈腧。膈俞又名心根,是血头休息生发的源头。当血液循环一天之后,血液是非常疲劳的,血头他会趴在膈腧穴休息。经过一夜的充分休息,再从膈腧穴启动,这个时候人体将会感觉到精神舒畅、气血通达。

现在人为什么会得失眠症,并且还不容易调理。就是因为膈腧穴这个位置,已经产生了淤积的病理情况,或者是阳气已经不能通达。

脊柱和尾椎。第四式、第五式,都重点涉及脊柱尾椎,转身也好、旋扭也好,都是围绕脊柱中轴而动,不可使身体过度倾斜,离开中轴左右摇摆,或上下起伏。再做第五式时,骶骨尾骨处,应该劲道转换处,而不能屁股左右悠,或身体上下起伏动。做此式,不要全部注意在膈俞上,膈俞区、肩胛区(有一膏肓穴)、肾俞命门区、骶骨尾椎区,围绕脊柱中轴,都要盘活。这里重点聊一下尾椎。尾椎又被仙道修炼称之为仙骨,顾名思义,修炼此处可以成仙得道,可见其重要性了,此处竟还有一个学位叫仙骨穴,我们祖先医家厉害啊。“活了脊椎,入了门道,惊起尾椎,入了仙道。”

尾椎,也称尾闾,俗称尾巴尖。我们可扩展一下,把骶骨和尾骨都算在内,脊柱尾端,成倒三角。这个三角区域,这可不是一块没有的骨头。其对人体作用可大了,据说是藏有先天元阳精气之所,是阳气生发的地方,除了这处,还有会阴上一寸三分以上区域,都是藏有原始先天精华的地方,印度瑜伽也非常重视此处。骶骨、尾椎受损或歪斜,身体就会精神不振,气脉不通,加速衰老,小孩会发育迟缓,所以一定要保护好此处,有时不小心,或被恶作剧,坐个腚墩,这对尾骨都是很大的伤害。一些正骨高手的,都会检查此处,并矫正。因为此处很少有人正的,年龄越大越不正。因为我们长时间的身体行坐姿势不正导致的,比如有人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歪歪扭扭的,翘着二郎腿,双腿放到桌子上,等等,久之,就会使尾椎歪斜,乃至整个三角区都歪。你看中国古人大家族,要人要站姿坐姿中正端庄,坐着,也不能大马金刀一屁股大坐,这背后都是有医理的。再看功夫家,太极、八卦等内家拳,还有站桩,都讲究尾闾中正,垂直地面,百会对会阴,都是变相地调整脊柱和尾椎,骶骨是整个脊柱的地基,其不正,整条脊柱就不可能正。说的有点多,不多大家了解这些,也就明白了打坐、站桩对尾闾、脊柱姿势要求的原理了,相信各位在以后会善加保护的,少跷二郎腿吧。一定会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骨头是活的。无论是脊柱,还是全身各部位骨头,没有死物,通体全活,不要把骨头仅仅看成坚硬无生命的物质,打破这种固有认知。佛早就说过,心物是不二的,没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心很重要,根源改变要找心,但心也是一切局限之源。

玄关识锁。一个人入胎,先天元气基本就固定了,要补充先天元气,才能长寿,如何做到呢,天人合一!就会源源不断得到先天精气的补充,而挡在后天和先天的玄关,即是人的意识,意识就是先后天的大门,古人称之为玄关识锁,各家修法都无非要突破这道门,佛家道家悉皆如此。然破此门可不易,法门也是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从心入手,或从生理入手,其中之修法关窍,也需高师指点!先天元气,年轻还好,那些已过童体之身,久经房事,那就更少了,如果再调用先天之气,培基筑元,自然路漫漫。那怎么办?可另辟蹊径,直入先天之境,盗取先天之真精,这就是从从炼虚还精下手,可谓上上乘也。道门虚玄,高人难遇。一切学问道理既可救人,也可束缚人,关键在人的悟性。身和心是修行的根本,关于身心的阐述,中医无疑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参考的典籍。中医本就是身心之学。从古至今,无论何宗何派,哪个不懂身心去修行?按佛教来讲,一切身心世界本就如梦幻泡影,本质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奈何众生突破不了自身的局限,只能针对如幻之躯,修如幻之法。世间一切学问,都可以触发灵机,至于说仙道修行之学,有很多关窍,秘诀,秘而不宣,这是肯定的,这属于有缘而遇。但真的不遇到这样的机缘,这辈子就修道没戏了吗?非也。道德经、心经、金刚经,都是入道修道经典啊,关键在能否深明其意,再者,人皆不肯去做,那也是没办法的事,都想找到明师窍门,有为之修。如果一个人真能求心尽去,爱恨情仇贪嗔痴慢种种习气通体放下,随便站桩、打坐,都可速入禅定,突破种种困障,达虚无之境,乃至大光明藏。

保持背甲柔活。整个后背,一定不能让它像一大块“龟甲”一样硬邦邦的,通过第五式,我们要把整个后背都盘活,即使在生活中,也始终注意,一旦有僵硬,立即活开,整个后背是肉软的,必定健康。

呼吸。极为重要,登巅之要道,但需无为而治,水到渠成。在此八段锦,比如,为什么要保持伸举状态进行7个呼吸?三焦,既有三焦经的代表,又广有胸腹腔内联通诸脏腑的管道之网。之所以进行呼吸,目的就是要在充分伸展、胸腹三焦之网伸展拉开状态下呼吸,就更能使气息充分深入其中,得以滋养。人的精气越足,身体自然是越健康。所以要想补充人体的精气,不能单单地靠饮食来进补。饮食所补充的只是阴气的那一部分。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呼吸,吸纳天之阳气,化合饮食中的阴气,才能化生人体的精气。这种吸纳天气的方法,古称吐纳术。《抱朴子》有记载的"闭气法",吸满气后闭住,让吸进来的"天气"和自身的"阴气"有充分的时间来结合,"化生精气"自然越来越多。也有一些方法,比如龙门派的灵宝毕法,特别强调呼吸要"多入少出",将气留在体内,化生出精气。"气液相生,聚气生液"。这里的液,应该就是精气的意思。不过练气是也危险的,大河老师不敢多讲,就怕理解错了,反受其害。一切以自然为妥。

提罡。提肛还是提罡?主要是提罡,此罡一般指会阴上一寸三分处,提罡同时,肛门自然随之而提。

水不可冰。功夫要养,做完一套后的,身体觉受作为参照,此为功态,日常生活中距此功态差距多少,是不是要起来活动一下,僵硬感出现了,马上活动。饭要天天吃,功也要天天练,使之身心全天候丝丝柔顺,不健康都难。就像一盆热水,快凉了,就要暖一暖,不要等到结冰了,再去加热,耗时费力。

口水香甜,大补之物,切不可吐掉,囫囵有声吞咽入肚,不说丹田了。如果打坐站桩没有香甜口水自然产生,那效果估计一般吧。

为什么要晃脊?弯腰为什么还要晃脊柱,保持尾闾中正,进行转换晃动,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晃动,必定会牵拉腿部诸条经脉跟着旋钮,这比传统的单纯地弯腰不动要强十倍吧。

震动髓海。比如第八式,对脑海脑髓、脊柱脊髓,乃至于全身骨髓,都是一个震动激活的作用,骨髓那是精华中的精华,都要被骨头保藏起来,也许里面藏着很多秘密吧。震动,激活,才能焕发活力。但不可过。故7次可以了。

摇头摆尾去心火,如何去心火,关窍在膈俞。名曰摇头,实则摇动两只臂膀。在外人看来,好像是摇头,实则这是个障眼法,就象魔术一样,只有站在魔术师的后面,你才会恍然大悟,妙不可言。

激发肾动力的关窍就在外劳宫对放在肾俞上。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

两脚开立成马步,两手攥拳放在后腰部,外劳宫穴对准肾俞。手部是拇指伸开,不是金刚拳。拇指为啥要伸开?还记得大河在揭秘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那一篇中,大河重点说了拇指的运用,

外劳宫在手背、与内劳宫相对。本穴性温,能散寒解表,升阳举陷,对于脏腑积寒,皆能和解。后腰这个位置很关键,当外劳宫放在肾俞,则可以覆盖命门。养生家对于肾的看法,谓之其左者为肾,右为命门,命门中藏有人身的先天元阳。

然后,开始扭动肩膀和腰部。这个扭动不是转圈,是绕着身体的中轴扭动。就这个姿势,就是摇头摆尾的文练。妙趣无穷。

       文练强肾健骨,武炼易筋洗髓---文练,鸟形,武炼,虎形。

中华武术中锻炼身体,最高级的要求都是返璞归真,都是在模仿动物的自然体态。武练可以变为武术中的云手,太极拳的披身捶。就这一式,文练就是鸟形,是飞熊,手臂即为翅膀。两拳在脊柱上下摩擦,用外劳宫的火性,点燃命门的火性。

而武炼就是武术中的云手,太极拳的披身捶。即双拳变为前伸,弯腰俯身,双掌张开,在拉开膈腧穴的时候,将双臂圆撑,意念在手小指。小指为手少阴心经巡行,心经一动,心火自然就进入心根(膈腧穴),这才是摇头摆尾去心火的诀窍所在啊。

武炼的姿式就是双掌撑地,这个姿势就是易筋经中的饿虎扑食。

八段锦就透彻的诠释了阴阳离合之道。在五劳七伤往后瞧,调动全身阳气,然后要收入肝经、心经、肾经之中。如果武炼的升级版,在现代人说的是爬行,在古代是可以战场杀敌的,这对身体的锻炼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如果只爬,而不懂得收,那么就会产生许多副作用。

八段锦调动肾经、肝经之后,就是双手攀足固肾腰了,怎么固,不是说攀足就能固的,是要有穴位的引导才能,其最终回到涌泉。这才是阴中之阳,就是坎卦中的那一点元阳,就是火神派推崇备至的人身立命之根的真种子!比如有些人艾灸关元上瘾,但是发现,身体越来越差。关元关元,你迫切的调动元精,没有收纳,也是触犯了阴平阳秘这个规则。

摇头摆尾,关窍不在摇头,而在在肩膀,更在摆尾

为何此式功效如此强大?在于锻炼了肾脏的本源,肾俞、命门皆为我用。《难经》曰:“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者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通于肾,故言脏有六也。”

武炼时,手臂圆撑,五指张开,劲力在小指尖,肩膀照应手心,大臂、小臂绷圆了,张开腋窝。这就是浑圆桩的基本姿势,腋窝开张,这既是去心火的窍门,也是内家拳的关键。

虚灵顶劲,后背圆撑,身形要像狗熊直立,双臂要向鸟的翅膀一样飞舞,左右腰胯绕着中轴扭转,牵动命门真火,燃遍会阴。记住,燃遍会阴的目的是为了气血流通,而不是让阳气泄露。

阳气汇集在阴处,故曰会阴。养生家谓之鬼门关。人体阳气在此处,分为任脉、督脉、冲脉三股,灌溉全身经络。牙关要紧,地户要提,则阳气则自然地从后背升起,从胸前落下,归元丹田,这就是强身健体的奥妙啊。

八段锦的每个式子都是有顺序的,从五劳七伤往后瞧,通过督脉和膀胱经,激活一身之阳气,然后要用阳气激发五脏各个腧穴的生机,从而切断五劳七伤的病理基础。

惊起尾椎,勾连人脉。人脉起于脐,向下包绕男人外肾,女人玉门。有了这些基础,何愁那啥啥疾病不去呢!阳气激活了,下一步就要收到肾经中去。怎么收,跟进就是摇头摆尾去心火。只不过,古人在这里加了一把锁。来吧,再巩固一下,说心火,实非心火,是名心火。


  关窍

第一,膈腧

第二,命门

第三,尾椎。活了尾椎入了仙道!

归纳总结:【功理作用】

功法与作用:

1、下蹲摆动尾闾,可刺激脊柱、督脉等,摇头可刺激大椎穴,从而达到疏经泄热、去除心火的作用。

2、在脊柱腰段、颈段大幅度侧屈、环转及回旋,既增加了颈、腰、髋的关节灵活性,也增强了这些部位的肌力。

此式动作除强调松,以解除紧张并使头脑清醒外,还必须强调静。俗谓:静以制躁。“心火”为虚火上炎,烦躁不安的症状,此虚火宜在呼气时以两手拇指做掐腰动作,引气血下降。同时进行的俯身旋转动作,亦有降伏“心火”的作用。动作要保持消遥自在,并延长呼气时间,消除交感神经的兴奋,以去“心火”。同时对腰颈关节、韧带和肌肉等亦起到一定的作用,并有助於任、督、冲三脉的运行。

八段锦功法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主要通过对脊柱大幅度侧屈、环转及回旋,使头颈、腰腹及臀、股部、腿部等多种肌群参与收缩,既增加了颈、腰、髋、下肢的关节灵活性,也增加了肌力。同时,通过摇头,可刺激大椎穴(大椎穴为六阳经的汇总点),以提升阳气;摆动尾闾,可刺激脊柱和命门穴,“腰为肾腑,命门贯脊属肾”,肾在五行中属水,心在五行中属火,以水克火,只有壮腰强肾才能调理心火,所以刺激脊柱和命门穴,增强肾阴对人体各脏腑器官滋养和濡润的作用,进而达到去心火的目的。在这一摇一摆、一升一降中达到平秘阴阳、调理脏腑的作用。 

“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也是八段锦中动作难度较大,运动方向较为复杂的一式。它不仅涉及了脊柱的侧屈、环转及回旋,而且还要求在马步状态下做脊柱两端的反向旋转。所以这一式不仅是习练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对应脏腑】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心。是脏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脏腑进行着协调的活动。故《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各脏腑在心的领导下互相联系,分工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心的生理病理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等。现将其主要生理病理简述如下:

(一)心主血脉《内经》说,“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血行脉中,心与脉密切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心气的作用来实现的。心气的盛衰,可以从血脉的改变反映出来,故《内经》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脉细弱或节律不整。若心血瘀阻则脉涩不畅或结代等。

(二)心主神志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脏腑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有心“藏神”,“主神明”的说法。《灵枢·本神篇》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就是担任,接受的意思,指出了接受外来事物而产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由心来完成的。

心的功能正常时,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若心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出现心神改变,如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健忘痴呆和狂妄躁动,哭笑无常,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

(三)心主汗 汗是人体津液之一,汗与血同源,因心主血脉,心生血,故汗与心有密切关系。故有“汗乃心之液”的说法。

当心阳虚脱时,汗液随心阳而脱,故大汗淋漓;心气虚时,表卫不固,自汗出;心阴虚时,阳无所附,心液失其敛藏而发盗汗。

(四)心开窍于舌 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与“舌乃心之苗”的意思相同。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心的气血上通于舌,所以心的气血强与否,往往可以从舌的变化上反映出来。例如,心血不足时舌质淡白;心火上焱时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时则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则舌强语謇等。

华,是光彩之义,其华在面,即是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为丰富,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泽;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白、晦滞;血虚则面色无华。

【医学阐释】

心与肾的关系: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生理情况下,心阳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共同温煦肾阴;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滋养心阳,阴阳互相制约,使心阳不亢,心与肾保持这种“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的关系。如果这种正常关系受到破坏,就会出现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心肾不交”的证候。

去"火"妙法--"摇头摆尾去心火"

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就是锻炼督脉、膀胱经、肾经的一个重要动作。可通过锻炼膀胱经,补足肾经经气,以使肾水上行,收敛住心火。

这个动作的关键在于"摆尾"。"摆尾"真正动的点是督脉的根部尾闾处。所以,"摆尾"是通督脉的动作。古人把这个过程比喻为"过三关":即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人体气机从尾闾关到夹脊关运行缓慢,古人比喻为"羊车",就像羊拉车那样,慢,但有狠劲;从夹脊到玉枕关,气机运行快了起来,古人把它比喻为"鹿车",就像小鹿那样轻盈快捷;由玉枕关入脑则需大力,如同"牛车"。

第五式单练视频

八段锦练习视频

科普知识

1、督脉,中医精美3D经络运行图,大河养生古法八段锦必备。只为喜欢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读者提供帮助,欢迎收藏研习。

2、足太阳膀胱经,中医精美经络运行图,大河养生古法八段锦必备。只为喜欢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读者提供帮助,欢迎收藏研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