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延安 / 杨文礼 【散文】/《无 趣 》

 九州作家 2022-09-01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杨文礼,陕西志丹人,陕西省委党校退休人员。

无  趣 

杨文礼

     无趣,是指“无”的意趣,非没趣也。 

     “无”字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后演变的基本字义为“没有”,与“有”相对;在汉语中有名词、动词、副词、连词等词性,组词广泛,含义丰富。 

    无与有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无”指事物的不存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有”,有形、有名、实有等义。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用这一对范畴说明宇宙构成本源的哲学家。老庄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有物混成,先天无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宇宙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道”具有“有”、“无”两种属性。“道”从根本上说是“无”。因为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道德经》十四章)“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它不具有任何具体的事物属性,所以“道”是“无”。另一方面,“道”又是“有”,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有”是由“无”转化而来的。当“道”产生万物的时候,“无”就转化为“有”。道既是无,又是有,是有与无的统一。庄子说:“夫道,有情(精),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大宗师》),按照庄周的说法,“道”也是“有”和“无”的统一。三国魏王弼继承了《老子》的观点,提出“贵无论”,认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主,有之所始,以无为本”(《老子注》)。后来的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则用“气”的聚散解释“有”、“无”。如唐·刘禹锡《天论》,“若所谓无形者,非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 

    无在佛教理论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佛教经论中的所说的无,是指相对于“有”之“非有”,亦即相对于“存在”之“非存在”。马克思说:“辩论法在佛教中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孙中山说:“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教可以佐科学之偏”。爱因斯坦说:“如果说有那个宗教可以应对现代科学的要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了”。《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广义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专指眼根所取之境。空: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物体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这一思想称为空。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虚幻不实,理体空寂明净。自佛陀时代开始就有空这个思想,尤其到了大乘佛教时代,空的思想成为佛教般若经系统的根本思想。佛教的空与汉语的无含义不同。玄奘译的《心经》共260 字,其中用了二十个“无”字,这些“无”等同于“空”。佛教认为人的心(即意识)之外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自然界 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称之为“色”。这个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因素因缘和合构成的,又因为因缘重归和还原于四大因素。这种还原和复归被称为“空”。空并不是完全空,是物质变化着叫空。万物都是暂时的因缘和合。没有不变的道理,包括我们人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也是暂时的因缘和合。所以佛教讲五蕴皆空,即是色、受、想、行、识;讲六根清净,即眼、耳、鼻、舌、身、意;讲六尘不染,即色、声、香、味、触、法。这些都是说明我这个人也是和万物一样,都是暂时因缘和合,没有必要生上常常执着的我,不要有过多的主观思想,超越了这些你就不会有许多的痛苦折磨,达到无我的境界,这就是缘起性空,觉悟成佛的道理。当然原始佛教的意义只是摆脱自我,到了大乘佛教时期,对色空观有了发展,提出大体同悲,人人是佛 ,后来龙树等提出了中道思想,宇宙万物的真实相是空,亦是中道,即是不能用语言分别,不能用概念亲证的一种高最高存在。所以我们常听到的佛教义理是语言道断的,必须自己亲证才能明白的道理一样,它就是不可说、不可分、不可思议的宇宙整体。所谓空既不是零也不是空无,而是只不可描述的实在。这就是有与无之间的中道,龙树又提出了二谛(真谛和俗谛)说,对无明覆盖的凡夫说法时,采用俗谛,承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存在;对那些已经消除无明、洞察真理的人说法时,采用真谛。否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性。从俗谛入手,才能达到真谛。佛教的色宏观是觉证宇宙物质运动规律的思想,了解这些,可以消除我们陷入对佛教思想迷信的理解。 

    无的最丰富最惊人的意趣在当代宇宙学的新发现和突破中。 

    在现代天文学界和物理学界,有一个被科学家称为“世纪之谜”的问题待解,它也是困扰现代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更是宇宙学中最奇怪的故事,这便是暗物质。 

    暗物质的提出。1951年爱因斯坦根据他的相对论得出推论:宇宙的形状取决于宇宙质量的多少,宇宙中的物质的平均密度必须达到每立方米5X10的负30次方克。但是迄今可观测到的宇宙密度,却比这个值小100倍。也就是说,宇宙中的大多数物质“失踪”了,科学家将这种“失踪“的物质叫“暗物质”。1930年初,瑞士天文学家兹威基发表了一个惊人结果: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只占总质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到的。最近有人提出,暗物质可能是一种称为“宇宙弦”的弦状物质,它产生于大爆炸后的一秒期间内,直径为1万亿亿亿分之一厘米,质量密度大得惊人,每寸长约1亿亿吨。为探索暗物质的秘密,世界各国的粒子物理学家正在这个领域努力工作。寻找暗物质,全球24个实验室竞相追逐。2003年,在全世界所取得最大的科学突破:就是美国《科学》杂志所说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2003年首先发布了详细的全天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地图,从而最终确认:全宇宙有23%的暗物质,73%的暗能量,4%的普通物质组成。2005年,美国的另一个研究小组用另外的科技方法又同样证明了上述科学结论。有的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形象比喻:假如全宇宙的物质犹如一个金字塔,我们可见的物质只是塔尖上的一点点,塔中间23%的部分是暗物质,塔下那个庞大的基础就是占了73%的暗能量。令人兴奋的是,经过10年观测,2008年11月20日,《Nature》上发表了中国天文学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常进与国外同行合作的宇宙高能电子空间观测新发现,提出了很可能是暗物质留下的“足迹”一一高能电子,这可能是暗物质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也将是现代物理学的重大突破 。 

    暗物质霸占了宇宙95%的地盘,却摸不到看不见。在宇宙中,暗物质的能量是人类已知物质的能量的5倍以上。暗能量更是奇怪,与人类已知的核反应为例,反应前的物质有少量的质量差,这个差异转化成了巨大的能量。暗能量却可以使物质的质量完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已知物质与能量的14倍以上。围绕暗物质和暗能量,李政道阐述了他最近发表文章探讨的观点,他提出“天外有天”,指出“因为暗能量,我们的宇宙之外可能有很多的宇宙”,“我们的宇宙在加速地膨胀”且“核能也许可以和宇宙中的暗能量相变相连”。美国科学家发起的暗物质探测计划,主要是通过航天飞行器运行中产生的微加速率变化量,发现很有可能在月球与地球之间存在大量的暗物质能量。另一方面,科学家也发现了来自于地下铁矿石岩层下面的暗物质,并采取了“低温暗物质搜索计划”,用于地下暗物质的是搜录。 

    地球岩石下面的暗物质圈层,也是物质科学与宗教学说存在的一种很巧合的理论观点。有人研究,能否也可以将人类的灵魂归纳到宇宙空间的暗物质行列,如果说,人类灵魂是一种暗物质,那么它存在的空间,就非常广阔而遥远。人间奇异现象的发生,人体虚拟魂体的出现,也都有解释的依据了。一旦发现宇宙空间的暗物质体系,那么人类的物质理论就要发生彻底的改变,阴阳合一,唯心与唯物,将是大同的宇宙空间。世界统一论(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统一场论),宇宙阴阳统一学派将成为人类和宇宙空间的统一理论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经、易经理论、黄帝内经的中医理论,都有与暗物质暗能量相一致的探讨和揭示。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的主要障碍在科学界,在于取得发展和突破,宗教界、民间(如中国传统文化)、印度的灵修、美国的灵魂学研究、俄国的超能实验、中国传统气功等等,都有这方面的发现和论述,只是尚未被科学界认可而已。这些探索和论述,再加上科学研究的深入,很可能或者巧合的将宇宙空间的物质论点推向科学的顶峰,社会思想领域不再会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宗教界与科学界将成为宇宙空间科学,人类的自我认识将成为永久的延续,也将会彻底地改变人类历史的发展观,进化论、物种论,也将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有人根据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科学研究的深入,提出了一些探讨: 

    暗物质能量在阴性世界中的运行规律就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运行准则。暗物质和暗能量统治了整个宇宙。先圣伏羲、文王、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是在暗物质暗能量的作用下,突破了三维空间的思维,悟出了阳性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才有伏義创易、文王演易、孔子解易这一千古奇迹。伏義用阴爻和阳爻画出了阳性物质世界的模式,指出了阳性物质世界就是由阴性物质与阳性物质组成的。“道”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就是宇宙法则的代名词。老子的《道德经》只不过是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易经》中的精髓。“道”就是扩大的暗物质暗能量世界在高维空间的规律。据科学家目前的研究发现宇宙中有十一维空间。我们一般人连三维空间的东西都没有认识清楚。如果人类一旦把“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打开了,或者说我们走进了阴性物质世界的高维空间之中,看清了暗物质暗能量的真实面貌,那么世界上很多用科学不能解释的神秘现象,未解之谜统统都迎刃而解。 

    思维是一种物质,并且是暗物质。思维具有很大的能量,并且是暗能量。思维的速度一定是超光速的。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思维科学”的概念,倡导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是人接受、贮存、加工信息的过程,是脑内的一种生化反应的过程 ,是人脑对于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思维论本质就是信息论。现代哲学对信息的本质又有了崭新的观点:信息既有物质的普遍性又有精神实体的特征。所以科学家说它是物质与精神并存的第三种存在,信息是物质载体与意识成分的特殊结合。唯心与唯物争吵了几千年的问题解决了。推论是:人的思维深处必有隐藏得很深的暗物质,思维这种暗物质所具有的作用效益就是暗能量。而在三维空间里的人不可能了解潜在于人思维中的暗物质暗能量,只有这样阳性的物质世界才能按照宇宙法则正确的进行运转。不久前印度有三个科学家发现:思维是属于超光速的阴性物质,并指出这种阴性物质是有很大能量的,所以思维过程也就是思维以超光速释放能量的过程。 

    周易预测如没有暗物质暗能量的作用,根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古今中外凡在《易经》预测中有所造诣的人,他们唯一拥有的就是《易经》和用《易》中的太极思维演变出来的各种预测方法:如六爻、四注、紫薇斗数、奇门遁甲、大六壬、金口诀等等,随着各人水平的高低不同自然各人预测精度不同,但都可以测出人一生的信息。宋代的大儒朱熹说:“惟有正事,在方法上有分歧,因而迷惑时,才可以占卜。恶事、私欲,不可占卜”。《易经》被尊为儒学的群经之首,是圣人的圣言,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礼之用和为贵,正符合党所提倡的创建和谐社会的原则。也可以说《易经》是用道德教化的方法来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若反其道而行之,他脑中思维的频率和宇宙大道中暗物质暗能量的频率格格不入,就不配研究周易,他的预测也根本不可能准确。古人说:“头上三尺有晴天”,“不敢欺心”,这都是讲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只有太极思维才是《易经》这部有字“天书”教给我们的思维方法,只有太极思维中的暗物质暗能量才能和宇宙大道中的暗物质暗能量产生共振效应,周易预测才能顺利的正确地进行。 

    暗物质与人类灵魂。英国学者最近完成了全世界第一项关于“濒死经验”的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意识,即一般所谓的灵魂,在大脑停止活动后继续存在。指出,如果心智与大脑是独立存在的两种东西,那么意识就可能在死后继续存在,而人类的灵魂亦有可能存在,宇宙也有可能是一种有意义、有目的的存在,而不是随机发生的结果。随着光子是物质基本粒子研究的深入,有人认为人的思想也是一种光子信息,也是一种物质,可以在自然界中存在、传播、甚至是遗传;人是有灵魂的,死后的灵魂是人体活着时候灵魂的传播和继续。依据是人的思想并不是自己独立产生的,而是人类的光子信息与环境的光子信息相互作用之后,才能产生思想。思想可以遗传、人的思想内容,就是以光子信息的形式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以暗物质形式存在的,故可遗传。人死后,思想、灵魂是仍留在体内,以暗物质形式存在,二是有一个光子信息转化的过程,是突然消失,向空间传播的能量强度要大一些。无论哪种形式存在,都是以暗物质的形式存在的。 

    德国诗人及剧作家歌德讲:“我确信,以前我已经来过世间一千次了,我希望今生之后仍然能够重返人间一千次。”美国畅销书作者、举世闻名的心理学家布莱恩·魏斯,在灵魂研究方面成就超前,他讲:“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灵魂,在肉身消灭后仍然可以存在,且次数返回人间,进入不同的身体,不断探寻以达到更高的境界(估计大家这时都有一个疑问:“这个世界已经比刚开始繁荣了许多,人口数量也增加了很多,这些多出来的灵魂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我曾对许多病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得到的答案都一样:这个世界并不是灵魂的唯一居所。在我们的意识当中有不同层次,灵魂可以选择不同去处……能量是无边界的,也存在于不同的次元。此外,有些病人告诉我,灵魂还可以分裂,同步体验不同的经验)(《轮回一一前世今生来生缘》第3页)魏斯指出,每一个灵魂都是不朽的。作为生命不可分割的神圣片段,灵魂不灭,因而生命是永恒的。“我花了24年,总算找到本书所要阐述的简单真理;我们就是不杇,我们就是永恒。” 

    由于与暗物质暗能量,我们的灵魂永远不灭,我们在这一世要为不朽作的准备:我们要学习如何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习更有爱心,更有慈悲心;学习如何让我们的精神、情绪、心灵更健康的方法;学会去帮助他人;学会享受人间万事万物,懂得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以促进这个世界的进化与发展。因为我们在替我们的不朽做准备,所以我们心存敬畏,更爱自己,我们的心灵得到成长,灵性也得到更快的进化,这一切将使我们更好的疗愈来生。 

    我的老师、同事赖柏年研究馆员在2009年写过文言杂文《无趣》,其中讲道:“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万趣皆生于无。若崔颢有诗,则太白自叹无题;文君无主,相如方得携侣。又若兄偶得异材,石上无文方可展技,否则其趣安在?”“天地之间,'有'皆有限,'无'则无穷。夫'无'者,宇宙之大境界。识'无'之趣,人生放眼皆趣也!” 

    妙哉,吾师斯言也。 

2017年6月5日          

↓点此观看

《九州作家》会员专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