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临沂 / 张文和 【小说连载】/ 《新红日​​ 第一〇六章 支前模范》(孟良崮战役新编)

 九州作家 2022-09-01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张文和,山东省蒙阴县人,中共党员,公务员,已退居二线。曾发表长篇小说《亲历第一王牌军的覆灭》和《蒙山参娃》、《天马斗黑龙》、《朝仙桥的传说》等民间故事。


新红日

张文和著

      我的小说,希望您喜欢,更欢迎您批评指正,或提供相关史料。有能帮助联系或愿意资助出版、改编电视连续剧的领导、企业家朋友,我会积极响应您的要求,为您做好宣传。您的每一次转发都是对我的最大支持和鼓励。愿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做出一点贡献。联系方式18669315169微信同号。

第四十五回  支前沂蒙六姐妹

本回精要与看点:

蒙阴县烟庄村有 6位姑娘,主动勇挑重担,不分昼夜的发动全村妇女老幼,为子弟兵纳军鞋、筹粮草、洗军装、做宣传。她们置自己的极度疲劳、甚至是生命于不顾,奔波在周围的村村落落、沟沟坎坎,甚至上战场火线送弹药,救护解放军伤员,创造了一件件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成为踊跃支前的英雄群体,被人们称赞为“沂蒙六姐妹”。

陈毅元帅曾说过一句至今听来仍让人颇为震撼的话:“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沂蒙老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我就是躺进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的人民,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乳汁救活了伤员,用小车把革命推到了淮海大地,推过了长江,推向了全中国。”更有意思的是,“沂蒙六姐妹”这一称谓,其实就是当年陈毅将军亲自命名的。正是: 

千千万万六姐妹,踊跃支前不怕累。
缝补磨浆纳鞋底,催粮担草埋地雷。
肩红脚破送弹药,鼓励伤员自作媒。
鱼水之情深似海,军民一家是亲人。

第一〇六章 支前模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是需要强大的物资后盾作支撑的,后勤保障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在后勤装备远远落后于国军的条件下,却仍然能够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实行高度机动回旋,飘忽穿插于强大的敌人兵团之间与敌周旋,弄得敌人摸不着头脑,找不到目标,分不清解放军的虚实,抓不住解放军的主力,使敌人强大的兵团力量像拳头砸在棉花包上一般,有劲使不上,无可奈何。而解放军则可以一夜奔袭上百里大打运动战,专找敌人的软肋打,而且是攻无不克、摧无不灭、战无不胜。

这其中的奥妙,就是完全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支援。正是有了各地踊跃支前的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无私支援和真心掩护,到哪里都吃喝不用操心,粮草都由当地党组织就近筹集。因此解放军才得以轻装前进,飞驰于崇山峻岭、茫茫原野和江河湖泊之间,而且行动还非常隐蔽,让敌人难以察觉。更关键的是还省去了大量储藏、运输和守护物资的兵力。

而在那些踊跃支前的广大人民群众队伍中,不仅有众多的青壮年,而且还常常有许许多多年轻姐妹们的身影,人们亲切的称之谓“识字班”。特别是在沂蒙山老革命根据地更是这样。

沂蒙山老革命根据地地处山区,人多地少,并不富裕。但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有140余万人次支前,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仅留下姓名的烈士就6万多,加上没留下名字的约近有10万之多。沂蒙群众还累计做军鞋315万双、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加工煎饼9832万斤,支前小推车达到了314279辆,担架60397付,救护伤病员6万余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和争取敌伪人员19.8万多人,而且还参入了许许多多运送粮草、弹药等工作。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单说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鼓舞下,当时只有不到20万人口的蒙阴县,就有1万多人参军参战,牺牲300余人,14万人次踊跃支前,贡献粮食十余万斤,做军鞋2万余双、军衣1万余件,救治和掩护解放军伤病员2千余人,涌现出了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之前的英雄模范群体。总之,解放军需要什么,蒙阴人民就毫无保留的支援什么,即使自己饿肚子,也不能让前线的解放军战士吃不上饭。他们筹粮草、缝军衣、做军鞋、磨米面、摊煎饼、做担架、送弹药、当向导,修路、架桥、站岗、放哨、当联络员,从火线上往下抢救、转移、运送和护理伤员,押送和看管俘虏等,只要是我军需要的事情,样样都有人争着、抢着去干。

这里我们就讲一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支前英雄模范群体——“沂蒙六姐妹”的故事吧。

蒙阴县烟庄村地处沂蒙山老革命根据地的腹地,蒙阴县北部的群山之中。这里既有群山环抱,又有多条出口,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非常适合解放军活动、集结和休整。

村里有6位十八九岁、二十刚出头的姑娘或媳妇,她们出身贫寒,有的是地主佃户人家的女儿,有的是童养媳,有的是逃荒到此落户人家的孩子,还有的是富人家的卖身丫头,同命相惜的缘故,她们便经常凑到一起,在村旁的大槐树底下做一些针线活什么的。

在莱芜战役至孟良崮战役前前后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每天都有大量的解放军(主要有四纵、七纵、六纵、一纵和三纵等部队)从烟庄村经过或宿营,村干部、民兵以及年轻力壮的青年人,都随军到前线支前去了,甚至有五十多岁的老大爷,见一时没年轻人可派,也主动要求给解放军去带一段路,这样村里往往就只剩下了妇女老幼。

这时再来了支前任务后,这6位姑娘就自觉担当起村干部的工作,勇挑重担,不分昼夜的发动全村妇女老幼,为部队纳军鞋、护理伤病员、为子弟兵筹粮草,奔波在周围的村村落落、沟沟坎坎。置自己的疲劳、甚至是生命于不顾,勇敢的上战场火线送弹药,从火线上往下抢救伤员,创造了一件件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成为支前的英雄模范群体,被人们称誉为“沂蒙六姐妹”。她们的名字分别叫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和公方莲。她们有的原本还没有名字,叫什么二妮、谁家媳妇、某某氏等,是因为她们的英雄事迹出了名,为了方便宣传她们的事迹,当地干部们才为她们都起了名字。

1947年6月10日,当时鲁中军区机关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报道了这支模范群体:

……在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前前后后三个多月的日子里,只有100多户人家的蒙阴烟庄村,几乎天天都有解放军队伍从此经过、休息或宿营。部队一进村,就需要安排食宿、筹备粮草、护理伤员等,可这时村里干部和成年男子大多都到前线支前去了,村里只剩下妇女老幼,六姐妹就自觉的担起了村干部的重担,组织村里的妇女老幼完成支前任务。六姐妹常常忙得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要走20多里山路,爬山趟河到各村各户筹集军粮马草,不分黑白的推碾推磨摊煎饼加工军粮,翻山越岭往前线送粮草弹药,冒着生命危险转移救护伤员,见缝插针的进行战地宣传,利用战士们晚上睡觉的时间拆洗缝补军服,空闲时间就做军鞋,总之解放军队伍上需要什么她们就干什么,样样干的漂漂亮亮,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

经《鲁中大众报》这样一宣传报道,从此“沂蒙六姐妹”的名字就传遍了整个沂蒙山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曾多次看望和慰问“沂蒙六姐妹”,高度评价“沂蒙六姐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的突出贡献,为她们挥然题词:“沂蒙六姐妹,拥军情永不忘”。

 2009年,一部以六姐妹为原型的电影《沂蒙六姐妹》,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在全国公映,感动了全国观众。

2011年5月23日,“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在蒙阴县烟庄村落成,并作为革命教育基地对公众开放。

当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六姐妹,现在仍健在只有三人:伊淑英年龄最大已89岁,其次是88岁的伊廷珍,最小的张玉梅87岁。在世的几位老人虽然年逾花甲,但每每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来,依然是激动不已,记忆犹新。

伊淑英老大娘是这样说的:“当时看到很多战士都赤着脚,爬山路的时候,山上的石头把战士的脚磨得淌血流脓,共产党的部队就是俺老百姓自己的部队,是咱的子弟兵,俺看着心疼。俺们别的大事干不了,就多干点做军鞋、补军衣、筹粮草等力所能及的小事情,让战士们有吃的、有穿的,穿上合适的鞋子好多跑路、跑得快,尽量争取多打胜仗,也算俺们为革命做点贡献吧。”多么朴实的语言!

为了做军鞋,姐妹们彻夜不眠,胳膊和小腿都磨起了泡、出了血,手指头也累的发了麻,甚至是变了形。“一只鞋底要纳120多趟(行的意思),一趟要过30多针,每针都要经过锥眼、穿针、引线、扽紧等过程。当时俺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做军鞋,做鞋搓麻线要在腿上搓,时间长了把腿都磨破了,手也麻木了。做军鞋没有布料了,就把大襟褂子的大襟撕下来当鞋帮。” 伊廷珍大娘回忆说。

“当时俺们大家都是自发自愿的,部队要啥咱就给弄啥。咱啥都不怕,'光荣’了也不怕,为革命嘛,就得有贡献、有牺牲。解放军战士流血牺牲都不怕,俺们贡献点力气怕啥?俺们就盼着解放军能多打胜仗,盼着革命早日成功了,我们都能过上安安稳稳的好日子。”张玉梅大娘朴实的说。

孟良崮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区里通讯员突然送来了任务:要求村里在两天内把2500多公斤粮食'摊’成煎饼(山东沂蒙山区的一种主食。把鏊子烧热,将粮食磨成的糊摊上薄薄的一层煎熟成饼,吃的时候要叠成块然后卷起来,可以夹上喜欢吃的菜),并送到前线。

当时村子里能干活的妇女只有80来个人,要想按时完成这一任务,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想想前线的战士在流血牺牲,为了让前线的战士们能吃饱饭,好有力气打胜仗,俺们就是拼了命也要把煎饼摊出来给部队送去。”六姐妹当时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六姐妹的发动和带领下,烟庄村妇女全部都行动了起来:推磨、推碾、磨米、磨面的,摊煎饼、叠煎饼、包煎饼的,拾柴火、烧火、挑水的,发放粮食、回收煎饼的,人人都忙的不可开交。就连一些十几岁的孩子,也被发动起来帮着大人拾柴火、烧火、推磨、推碾、叠煎饼、包煎饼。老年人也更是主动帮着年轻妇女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六姐妹带领全村的姐妹们不分昼夜黑白,连续劳作。张玉梅自头一天晚上连续摊煎饼直至第二天下午,实在盹得不行了就用牙齿咬自己的舌头提神。最后实在是太困了,也不知道咬自己的舌头了,竟然不知不觉的趴在了鏊子上,把双手和胳膊都烫得起了泡、脱了皮。但是一想到前线的战士们饿肚子,就咬牙继续干下去。

她们饿了也舍不得吃部队上的粮食煎饼,自己吃两口榆钱饭(榆树嫩叶加上少许粮食面做的饭)凑合,手上烫起了泡挑破了也要接着干。就这样,一天一夜的功夫,六姐妹就带领村里的妇女姐妹们,把2500多公斤粮食如期加工成了煎饼。

由于人手紧,在送往前线时,几乎是全村所有有劳动能力的妇女都出动了,甚至连孩子还不满周岁的母亲,也坚持要带上需要吃奶的孩子,再背上重重的煎饼也上了前线。而更多的母亲则是直接把孩子留给村里的老人来照料。

她们每个人要背上六七十斤煎饼,翻山越岭走60多里的山间小道,还要躲避敌人飞机大炮的袭击和轰炸。但是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损失一两煎饼,全部按时送到了前线,为保证战士们吃饱饭打胜仗,做出了她们最大能力的贡献。

在我们当地老一辈人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美妙的故事:在孟良崮战役进行到最后艰难的时刻,两军对垒僵持不下。由于解放军的两线作战,战线过长,阵地太广,后勤供应线路受阻,前线的供应就出现了问题:最前线的战士不分黑白连续作战,已经饥饿难耐,无力冲锋了。恰在这时,风雨之中,泰山奶奶差六个仙女送来了香喷喷的实物,战士们吃饱喝足了,一个冲锋就攻上了孟良崮主峰。我想这六个仙女的原型应该就是“沂蒙六姐妹”吧。

还有一次上级要求村里给部队的战马凑3000公斤草料,她们二话没说,就主动承担下了任务。

然而,为了躲避战火,乡亲们都躲到山沟沟里去了,再加之前敌人多次来村里烧杀抢掠,把村里抢得空荡荡的,敌人把庄稼都割掉喂了骡马,哪还有多余的草料啊!怎样才能凑足3000公斤草料呢?三个村、五个村的肯定凑不起来。她们当时就互相“打气”鼓劲:想想那些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咱们吃这么点苦算什么?于是,“六姐妹”咬紧牙关,翻过一道道山梁,走进一个个未被敌人抢掠的偏远山村,终于凑足了草料。接着又立刻动员了村里的妇女组成运输队,每人挑着一担近百斤的草料,翻山越岭走了十多里山路,按时把草料送到了指定地点。

陈毅元帅曾说过一句至今听来仍让人颇为震撼的话:“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沂蒙老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我就是躺进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的人民,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乳汁救活了我们的伤员,用小车把革命推到了淮海大地,推过了长江,推向了全中国。”更有意思的是,“沂蒙六姐妹”这一称誉,其实就是当年陈毅将军亲自命名的。

冀贞兰老人回忆起第一次见到陈毅时的情景,兴奋的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的比划着说:那人骑一匹高头大马过来,很魁梧的,打着绑腿,后边还跟了几个年轻的也骑着马。俺们都不知道他是谁,一口南方人的腔,很和蔼很亲近人的一个人,在烟庄村住了一天,第二天早早的就走了。

莱芜战役胜利后,有一天区里通知我们六姐妹去县上的指挥部参加表彰会。发奖状的时候,就是上次骑马的那个人给我们发的,他还亲切地询问姐妹们这些日子摊了多少煎饼、做了多少鞋子,有什么困难没有。

问完后,那个人就笑哈哈的说:“给你们起个名字吧,说叫大嫂呢,你们还有没结婚的呢,叫大姐吧,还有结了婚的,干脆就叫'沂蒙六姐妹’吧。”就这样,“沂蒙六姐妹”这一称誉就在当地广为流传起来。

冀贞兰那时只知道那个人是个大官、大首长、大领导,但还不知道他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毅元帅,因为在战时主要首长的名字都是以代号称呼的。很多年后,在孟良崮纪念馆里看到陈毅元帅在孟良崮战役期间的照片,冀贞兰觉得面熟,旁边的人告诉她:那就是陈毅。这时她才回忆起给她们起名叫“沂蒙六姐妹”的那个大官、大首长、大领导,居然正是威震四方的陈毅元帅。

后来组织部门粗略计算了一下,在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前前后后3个多月的时间里,烟庄村的乡亲们在“沂蒙六姐妹”的组织带动下,共为部队烙煎饼7.5万公斤,筹集军马草料1.5万公斤,洗军衣8500多件,缝补军衣2500余件,做军鞋1500多双。她们还往前线送粮草弹药,转移救护伤员,经常在村子或解放军行军的沿途搞宣传,鼓舞士气

“沂蒙六姐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往期

1. 《新红日第一章 战局危急》2.《新红日第二章 飞夺主峰》3.《新红日第三章 礼葬灵甫》4.《新红日第四章 美丽家乡》5.《新红日第五章 慈父祥母》6.《新红日 第六章 初识恩师》7.《新红日 第七章 美好时光》8.《新红日 第八章 慈父遭匪》9.《新红日 第九章 父遭不幸》10.《新红日 第十章 偶救恩师》

11.《新红日  第十一章  剿匪未果》

12. 《新红日 第十二章 引蛇出洞》

13.《新红日 第十三章 端掉匪巢》14.《新红日 第十四章 机智带路》

15.《新红日 第十五章 歼敌立功》

16.《新红日 第十六章 临危受命》

17.《新红日 第十七章 妙计诱敌》

18.《新红日 第十八章 奋勇杀敌》

19. 《新红日 第十九章 顽强坚守》

20.《新红日 第二十章  里应外合》

21.《新红日 第二十一章  先敌制胜》

22.《新红日 第二十二章  喜结连理》

23.《新红日 第二十三章  内战阴云》

24.《新红日 第二十四章  缓婚参军》

25.《新红日 第二十五章  保卫临沂》

26. 《新红日 第二十六章  百里传令》

27.《新红日 第二十七章  战略转移》

28.《新红日 第二十八章  崮山设伏》

29.《新红日 第二十九章  阻敌增援》

30.《新红日 第三十章  支援恩师》

31.《新红日 第三十一章  破敌损招》

32.《新红日 第三十二章  水源被毁》

33.《新红日 第三十三章  坚守不退》

34.《新红日 第三十四章  大军压境》

35.《新红日 第三十五章  形势紧迫》

36.《新红日 第三十六章  山雨欲来》

37.《新红日 第三十七章  诱敌深入》

38.《新红日 第三十八章  截取情报》

39.《新红日 第三十九章  珠联璧合》

40.《新红日 第四十章  战役决心》

41.《新红日 第四十一章  巧妙设伏》

42.《新红日 第四十二章  釜底抽薪》

43.《新红日 第四十三章  初露锋芒》

44.《新红日 第四十四章  威震日寇》

45.《新红日 第四十五章  囹圄之灾》

46.《新红日 第四十六章  戴罪立功》

47.《新红日 第四十七章  战功卓著》

48.《新红日 第四十八章  跛腿将军》

49.《新红日 第四十九章  内战先锋》

50.《新红日 第五十章  一战涟水》

51.《新红日 第五十一章  二战涟水》

52.《新红日 第五十二章  筑路急进》

53.《新红日 第五十三章  急抢头功》

54.《新红日 第五十四章  乔装侦察》

55.《新红日 第五十五章  夜袭敌营》

56.《新红日 第五十六章  三刃利剑》

57.《新红日 第五十七章  飞兵激渡》

58.《新红日 第58章  合围成功》

59.《新红日 第五十九章  敌人要逃》

60.《新红日 第六十章  民兵阻击》

61.《新红日 第六十一章  逼敌上山》

62.《新红日 第六十二章  随机应变》

63.《新红日 第六十三章  女子人桥》

64.《新红日 第六十四章  迅猛反击》

65.《新红日 第六十五章  猛虎扑食》

66.《新红日 第六十六章  如虎添翼》

67.《新红日 第六十七章  潜入垛庄》

68.《新红日 第六十八章  巧取敌营》

69.《新红日 第六十九章  紧急迎敌》

70.《新红日 第七十章  敌人固守》

71.《新红日 第七十一章  智炸敌炮》

72.《新红日 第七十二章  揪敌弱点》

73.《新红日 第七十三章  破坏水源》

74.《新红日 第七十四章  水源攻势》

75.《新红日 第七十五章  敌人突围》

76.《新红日 第七十六章  血染战袍》

77.《新红日 第七十七章  智取芦山》

78.《新红日 第七十八章  消耗敌人》

79.《新红日 第七十九章  炮兵上山》

80.《新红日 第八十章  炸敌炮阵》

81.《新红日 第八十一章  击落敌机》

82.《新红日 第八十二章  抢夺物资》

83.《新红日 第八十三章  攻击主峰》

84.《新红日 第八十四章  勇挑重担》

85.《新红日 第八十五章  平地布阵》

86.《新红日 第八十六章  顽强阻击》

87.《新红日 第八十七章  抽兵主攻》

88.《新红日 第八十八章 巧妙阻援》

89.《新红日 第八十九章 双簧好戏》

90.《新红日 第九十章 三纵阻援》

91.《新红日 第九十一章 无可救药》

92.《新红日 第九十二章 援军不至》

93.《新红日 第九十三章 鬼哭神嚎》

94.《新红日 第九十四章 蒋贼督战》

95.《新红日 第九十五章 毒蛇计划》

96.《新红日 第九十六章 无地遁逃》

97.《新红日 第九十七章 送别小甫》

98.《新红日 第九十八章 死谏未果》

99.《新红日 第九十九章 自酿苦酒》

100.《新红日 第一〇〇章 甫霞矛盾》

101.《新红日 第一〇一章 人心向背》

102.《新红日 第一〇二章 抢救伤员》

103.《新红日 第一〇三章 安全转移》

104.《新红日 第一〇四章 挺身而出》

105.《新红日 第一〇五章 智退顽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