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菏泽 / 宝栋 【散文】/《故宅沉思(一)》

 九州作家 2022-09-01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宝栋,高中语文教师。

      爱好:散文、杂文、随笔、小说、诗歌、书法,工作之余,常在墨香与书香间留连,感受古人情怀,品味名家志趣,或小诗或杂论或散文或小说或挥毫临帖,意兴所在,乐在其中。

      着意网络平台,现有一百多篇文章见诸网络

故宅沉思(一)

文/宝栋

放假了几天,回家来陪陪八十多岁的爹娘。早晨散步,从新村后遛到新村前,又到已是庄稼地的老村。走在熟悉的老村原来的街道上,两边没有了熟悉的房舍胡同和袅袅炊烟,代之的是开阔的麦茬地和茂密的春玉米。麦茬地里有人正在扯着水管子浇水,麦茬玉米已经露出青绿。凭着记忆和电线杆的标志,还能分辨出自家老院的位置,但见一人多高绿意盎然的春玉米随风摇曳,似乎是迎接我这位故人。

四野里一片安静,初升的太阳洒下的晨光温柔而舒适。放眼这一片空阔,我心里思绪翻涌,脑海里出现的还是那前街后街和一条条南北向的胡同,拥挤而有序。甚至眼前浮现出那些已经故去的老人身影。自己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人生也同时在脑里联翩而来。

在这里,从小到大,我曾住过三个院子。这三个院子是我家的变迁,也是我的成长历程。每一处都承载着我的记忆和忧欢。

先是后街老屋,那是我们家族的肩屋,在我们家族老屋主线西侧,西墙外就是胡同。大概父亲是老小,到他这里已经只有这么一个狭仄的院子了。三间小屋连在一起,西两间是住屋,东头一间是厨房。厨房和我爷爷的老屋共用一面山墙。只是我家这三间要比爷爷的老屋矮小得多。厨房门东侧一道南北矮墙与爷爷家的老院相隔。矮墙南头是爷爷的厨房,相连的又是二伯家的厨房,这两间厨房就向后坐落在我家的院子里,使我家窄小的院子呈现出右侧的“凸”字形。因为狭小,院子里一棵树也种不下。

这个狭窄的小院承载了我的童年时光,有人之初的欢乐,更多的是人世的贫穷屈辱和忧伤。

在这里最早的记忆是我的走失。当时大概一岁多或者是两岁,总之现在是非常模糊的记忆。据爹娘说,当时家里大人都去生产队下地干活去了,只剩下年迈的老奶奶看着我。我自己模糊的记忆里是村里来了一个货郎挑,一群孩子围着看,也没有钱买东西。我最小,也凑在里面看。好像后来人都散去了,货郎也走了,我就跟随在他后面走。好像是经过了一条曲曲窄窄的小路,两边长着高高的庄稼。在那么小的孩子眼里,庄稼当然是高高的。就这么拐了一两个弯就到了另一个村里。好像是货郎停在了一棵大树下面,开始有人围着看或买东西。后来人走了,我还在那里。再后来仿佛是一个叔叔把我领到他家里,给了我半块馒头,我就趴在他家当门一面小席子上啃起馒头来。再后来就是二姑来了,说“你咋跑到这里来了?”至于怎么跟着二姑回家的就又一片模糊了。

据爹娘说,当时下班回来不见了孩子,爹把村里的水井大坑里都打捞了一遍,不见人。焦急得不轻。老奶奶更是吓得要死要活,怪自己没看好孩子。哪里知道我正在人家家里啃馒头吃呢。

我这辈子经常碰到的是好人,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的。那个货郎,看着一个孩子跟着走了那么远,不能再跟着走了,就说是从邻村跟过来的,让那个叔叔把我领到他家里,因为是邻村,家人容易找到。要是现在,我这辈子说不定也要加入宝贝回家寻亲了。

说到二姑,印象里很漂亮。后来出嫁了。我记忆里还有二姑和姑父来娘家的情景。可惜二姑后来得病死了,我对她的记忆就停在了那段幼小童年里。

在我家这两间老屋里,曾经有贫穷而充满家庭气息的生活,也有让人思之泪下的心酸。

母亲共生了我们五个孩子,三男两女。其中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夭折了。

我叫宝东,弟弟叫卫林。可能爹是结合当时的伟人给起的名字。弟弟非常懂事,两三岁的孩子就知道替大人操心。天晚了,他会把鸡喂了,然后赶到鸡窝里,再把鸡窝门堵好。母亲去赶集,他不闹着跟去,而是把母亲送到村外,再自己回来。如果有时母亲回来晚了,看着天傍黑了,他会自己跑到村后的牛屋门口去接。那么个小人,一切都那么懂事,比我这个当哥哥的强得多。让人心疼的是他两三岁上得了病,肚子疼,母亲给他去公社医院看病,后来又转到了城里,挺严重。后来母亲说是肠子拧在一起的毛病,搁在现在是小毛病,但那时候却竟然要了他的命。小小年纪,开了刀还是没有保住性命。据爷爷说,看他实在不行了,爷爷把他抱着走了很远,他也似乎知道自己不行了,还硬撑着对爷爷说:“爷爷,你给我找个干净的地方。”直到他实在没有一点气息了,爷爷才把他放在了一个农村打谷场里干净的麦垛下,给他身下垫上麦秸,身上盖了些麦秸。他就这样离去了。可想他身后的结局会是多么凄惨了。

他死后,母亲很长时间缓过不来。当时父亲去了东北不在家,奶奶每天陪着我们睡觉,天天劝慰着母亲。尽管当时小,不懂事,但回想起来,那时日子实在难过得很。

后来父亲回来曾叹息说,是他起的名字不好。那时正好林彪坠机的事情发生不久,他把我弟弟卫林的命运和林彪连在一起了。

我当时好像懵懂无知,只觉得后来父母对我格外的娇惯,大概是没有了弟弟的缘故吧。

因为没了弟弟,好像爷爷专门请看风水的人来看过院子。后来父亲就把南门堵上,开了西门,就靠在窗户外头,外面就是胡同。可能也是不太方便,后来又堵上,改了回去。这个院门就有过这么一次变动。

再后来有了妹妹,家里才又有了生机。妹妹之后,还有过一个妹妹,生下来没一两天就死了。我有一点印象是父亲夜里把她包在包被里放在了椅子上,半夜里看看不行了,父亲就抱着出去了。因为太小,没有在家里造成太大的悲哀。

其后就是我们的慢慢成长。我比死去的弟弟懂事晚,大约六七岁,我也知道帮家里干点活了。当时家里养了几只羊,我太小,爹娘就让我跟着东胡同的二叔去放羊,他也只是比我大几岁,也是小孩子。记忆中,只要天气好,天天跟着二叔去。有时候吃完饭后还主动去二叔家等他。那几年确确实实是一个小羊倌。

再后来,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上学了。放了学的时间也是去放羊,或者是去割草。童年的记忆里和羊打交道的事情比较多。

有一年队里种了芍药,收了分给家家户户煮药材,然后要把芍药根的外皮刮掉,纯白色的才行。当时父亲不在家,母亲正怀着弟弟,干不了那么多,就让我帮着干。那时大概是三年级,我上着学,没时间在家里干,好在当时学校就在村东头。母亲就给我装上一篮子,下课了就干。庆幸的是有同学们帮忙,到放学,一大篮子早就干完了。

我的小学和初中时期,都是在这个院子里成长的。

因为是土屋,时间太长了,墙根就被风雨侵蚀的越来越薄,而且墙体有了裂缝,一刮风就能听到呼呼声,最后几乎危危欲倒了。又没钱盖新房,父亲只好买了些砖,把实在快不行的墙根挖掉,然后用砖把它撑起来。这样干了大约两三天,这两间老屋腿上打着补丁,又多撑了几年。

父亲这辈子不太走运,本来有个教学的工作,后来赶上下放的政策回到村里。好像起初在大队小学教学,后来彻底干上了体力活。记忆里最累的是他干窑活。村里有个烧窑的传统,不知道传下来多少辈子了。生产盆瓮罐罐之类,在塑料盆罐出现之前,确实是乡村人家不可或缺的东西。父亲做的是那个挖土做泥的最累的活。土是专用的胶土,起土,运土,泡泥,踩泥,匀泥,最后储泥。最费力的是踩泥,那活比和面还要精细。要穿着特制的铲鞋在富有胶性的粘泥里头千百次地踩,可以设想是多么费力气吧。泥里头不能有任何硬块。踩好后切块摞成泥墙,进入匀泥工序。这匀泥也是最麻烦最精细的,要用泥弓把半人高的泥墙按一公分左右的厚度过上几遍,确保泥里没有一丁点瓦粒土块等硬物,等于把一堵泥墙翻腾好几遍。而在胶泥里头拉弓也是非常费力气的,一般人也是难以承受这样的体力付出的。在我的记忆里,却从没有父亲的抱怨叹息。相反,他倒是乐观的。可能是他那时候接受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作用吧。

尽管父母异常勤劳,但记忆里的童年总是与贫穷相伴。可能是因为比一般家庭父母多些文化的缘故,父母比较支持我们学习。

大约是二三年级的时候,母亲省钱给我买了一支钢笔,还专门给我缝了一只笔袋,拴在扣眼里,以免丢了。我也非常爱惜地带着它。可能那时候贪玩,学屋又没院子,下课后就撒欢一样满世界地奔跑追打,不知怎么就丢了。晚上正睡着,母亲可能要用笔写东西,找不到,把我叫起来找,我也找不到。结果挨了一顿打。当时一支笔应该是一项不小的支出,我也心疼一支这么好的笔被我弄丢了,自己后悔了好长时间。从那以后,这辈子就再没丢过自己觉得贵重的东西。而学习却是更努力了。小学那几年每学期都拿奖状回家,贴在当门土墙上。为父母在贫穷的日子里添了几分艰辛中的自豪。

小孩子总有淘气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和别人打了架,人家家长找到家里来,可能说了不好听的话,母亲有些生气了,心里不舒服。我回家的时候,看到母亲在厨房里擀饺子皮,却没有饺子馅,而是把饺子皮吹足气,包上,成了空气饺子。我疑惑地问母亲这是包什么扁食?(我们那里饺子叫做扁食)母亲说,听人家说心里有了气,吃点空气饺子就好了。我当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安慰母亲,心里却不是滋味地走出去,从那以后也再没有和人打过架。

促使我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争取脱离黄土地的还有一件贫穷小事。大约是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农村麦收后兴走亲戚,那时候走亲戚带礼也就是一锅白馒头。现在孩子们根本不稀罕,不仅不稀罕,还不知道珍惜,吃不了到处乱丢。我那时候可是渴望吃上一个白面馒头的。

有一天,父母要去走亲戚,走亲戚带馒头的篮子也是借的别人家的。那天大概是礼拜天,父亲安排我下地除草,那是我第一次锄地,长长的锄杠,拿起来有点费力。当时父亲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带着母亲从我锄地的旁边路上经过,还夸我干得像锄地的样子。我以为受了表扬,下午回来应该奖励一个白面馒头吃,日晒,流汗,也不在乎,干得格外带劲。

快到晚上了,父母回来了,可是没见到馒头。以为是会作为晚饭后的奖励,结果,晚饭后也没有。可能是走亲戚根本就没有剩回来。我却有点委屈了。那时候,农村晚饭后天就很黑了,自己走出去,一个人在大门口外大爷家的西屋墙下坐着,委屈得默默哭了一阵子。后来想,这吃馒头的事,只能靠自己了,自己得努力学习,一定要脱离开这吃不上白面馒头的生活。现在想起来,虽然是个小事,也称不起什么志向,但在我心里,却是一件激励我的大事。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白面馒头竟然就成了最大的愿望。

虽然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天天能吃上白面馒头了,但是每次想起这件事,还是眼泪汪汪的。所以,直到现在,自己不敢浪费一点食物,更不敢扔掉哪怕是半块馒头。

母亲吃苦耐劳的坚韧是出了名的。那时候,生活主要靠地瓜,地瓜,地瓜干,地瓜面窝头,地瓜面面条,把地瓜吃出了不少花样。一天三顿离不开地瓜,否则真可能饿死。而地瓜过冬是要存放在地窖里才行的。父亲没有在家,我们又小,挖地瓜窖这个应该由男人完成的艰巨任务只能落在母亲身上了。有一天晚饭后,母亲在厨房门口开始挖,让我帮助端土,家里的院子,地比较硬,挖起来非常困难。等到挖出个坑来,夜就已经很深了。母亲怕耽误我明天上学,让我去睡觉,她自己一个人挖。等到第二天吃早饭时,地瓜窖成型了。大约两米多深的洞,还要往两面再开出耳洞来,母亲个头不高,真不知道她自己是怎么把挖出的土弄出来的,想想就觉得她一定受了不少难为。天上尽管有月亮,但是在洞里她还是得摸着黑,一铲一铲地挖,一筐土一筐土地往上运,个子不够高,还得顶着土筐艰难地攀爬出来,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艰难啊!后来每次想起这事来,我都为自己没有帮母亲干完而愧疚,为母亲的辛苦而心疼,也为母亲的坚韧不拔而钦佩。真的可以说,我们这个家,绝大部分是母亲的吃苦耐劳撑起来的。现在八十多岁的父亲每次提起这事都不断叹息,心疼母亲,心含愧疚。总是说,你娘这辈子出的力太大了,吃的苦太多了。



精彩专辑

《九州作家》综合专辑

小说专辑

名家名篇

歌词专辑

散文专辑

诗词专辑

杂文专辑

莫言专辑

贾平凹专辑

九州微小说

验方精选

菜谱食谱

百首绝句专辑

《九州作家》小说连载专辑

王福林《河魂》小说连载

短篇小说《父亲的心愿》

长篇小说《世纪初的情恋》

少儿长篇小说《啊,我的桑椹园》

少儿长篇小说《菊花樱桃红》

电影剧本《秦朝明将蒙恬传奇》

中篇小说《乡村魂》

长篇小说《归来的战俘》

短篇小说连载《赵老大家的喜事》

中篇小说《初恋》

中篇小说《血色浮情》

长篇小说《新红日》

中篇小说《口蹄疫》

纪实文学《黑土地》

梦幻小说《我于前天去世》

长篇小说《编外的忠诚》

小说连载《我心里的女人们》

中篇小说《关 山 逃 情》

长篇小说《潮白小八路》

中篇小说《济川王之后》

中篇小说《与老鼠决斗》

小说连载 《魔遇》

精彩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