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家长怎么才能不焦虑

 泠风思语 2022-09-01 发布于山东

图原创:高英

如今做家长,尤其是做关心孩子前途的家长,罕有人不焦虑。

难道必须在焦虑中养孩子吗,或者说养孩子就必须在焦虑中度日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生在世为了生存得以保证、个体获得发展,由适度的压力带来一些焦虑也有积极意义,关键是不能过度焦虑。

过度焦虑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过度焦虑的家长不仅会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然而,在教育内卷化的时代,家长难免不陷入焦虑之中,尤其是在周围的人都充满了育儿焦虑的生活环境中,更容易导致焦虑过度。

究竟怎么做才能避免患上“养娃过度焦虑症”呢?

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简单地说,只要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不会本末倒置即可。

静下心来想一想: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立足点出发,作为家长你最希望孩子怎样长大成人?

你希望孩子能带给自己面子并光宗耀祖还是希望孩子成为他自己并自立自强?

许多时候,家长希望孩子给自己增光孩子却偏偏打脸,家长希望孩子自立自强孩子却自带荣光。

就像一位以育儿专家著称的父亲,十几年都在做其他家长效仿学习的标杆,可惜那位一直在佐证父亲家庭教育成功荣耀的儿子,却在上了名校后自杀身亡,曾经的“家庭教育专家”的荣耀转眼就成了耻辱,可叹这位父亲余生会活在痛苦折磨之中。

假如这位自诩为家庭教育专家的父亲把放在去跟人宣讲家庭教育经验的时间、精力放在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变化方面,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

人,不是机器,不可能设好程序,就自动运行并成才。

人,不是工具,不可能只为成功,需体验实际的过程。

因此,育儿程序化、教育功利化不足取。

当家长只盯孩子的成绩,当家长只重孩子的成功,就容易在养孩子的过程中犯本末倒置的错误。

也就是说家长要盯孩子的成绩,家长可以希望孩子成功,但不能仅仅着眼于此。

家长千万不要有非此即彼的想法,要么只盯成绩,要么不管成绩,如此走极端同样不可取。

想一想,养孩子的“本”是什么?

孩子是自己血脉的传承者,孩子是夫妻感情的结晶体,孩子是家庭生活的新气象。

那么,健康地爱孩子既是父母的天性流露又是父母的职责所在。

能够对孩子充满健康之爱的父母,必然会把孩子的安全与健康放在第一位——安全是生存的前提,健康是生活的保障。

由此,就不会过度控制孩子的人生,就不会一味热衷于做孩子人生的设计者。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尽量多给一些陪伴,及时对孩子的需求作出回应。

在孩子童年的时候,尽量让其感觉自在,自由玩耍对于童年不可或缺。

在孩子年少的时候,需要关注心理层面,与孩子共同成长是最佳选择。

在孩子青春的时候,给予其信任和理解,像其知己似的耐心地去倾听。

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孩子能够自立自强——小则能独立谋生、大则能有益社会,如此足矣。

至于孩子是否能够成名成家成富豪,权作中彩票巨奖般的偶然事件——有是幸运,无是常态。

如此想来,那就让孩子该上学上学,当玩时则玩,不必徒增自己和孩子以及家庭的负担,无需为和他人攀比而天天焦虑这那。

至于其他有关培养孩子的事,最好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和孩子的具体情形而定。

只要家庭教育理念的立足点、出发点摆正了,家长就会拥有相对平稳的心态,从而避免过度焦虑并在孩子身上转移压力。

家长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大道至简,把育儿过程复杂化的理论都值得警惕。

另外,在孩子上学以后,要掌握“三重”原则,即:成长重于成绩、成人重于成才、过程重于结果。

每当家长为孩子的现状而感到焦虑时,只有想想这“三重”原则,才会自然冷静下来,一旦冷静了,就可以从容应对养孩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高英写于202291日,八月初六,周四巳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